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最新3篇】
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篇一
拟人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幼儿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教育方法。通过将教育者的行为、语言和态度与幼儿进行类比,拟人化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从培养幼儿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三个方面,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首先,拟人化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情感能力。幼儿是情感世界比较丰富的群体,他们对教育者的情感反应非常敏感。通过拟人化教育,教育者能够以身作则,用积极的语言和态度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与幼儿互动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引导幼儿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一来,幼儿会感受到教育者对他们情感的关注和理解,进而培养出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其次,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将教育者的行为与幼儿进行类比,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模仿教育者的行为。例如,当教育者用拟人化的方式给幼儿进行解释时,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同时,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也会对幼儿的认知产生影响。通过观察教育者的行为,幼儿可以学习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
最后,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正处于社交发展的关键期,通过与教育者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习到与他人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巧。例如,教育者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来模拟社交场景,引导幼儿学习主动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三个方面。通过拟人化教育,教育者能够与幼儿建立起良好的情感关系,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自己的情感。同时,教育者的行为和态度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此外,拟人化教育还能够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因此,拟人化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教育方法。
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篇二
拟人化教育是一种注重培养幼儿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教育方法。通过将教育者的行为、语言和态度与幼儿进行类比,拟人化教育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将从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三个方面,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首先,拟人化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幼儿正处于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的阶段,而教育者作为幼儿的榜样,能够通过拟人化的方式给幼儿传递积极的自我肯定信息。例如,当教育者以自信的姿态面对困难时,幼儿会受到鼓舞,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同时,教育者的言行也会对幼儿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通过与教育者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习到正确评价自己的方法,培养出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其次,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幼儿天性活泼好奇,拟人化教育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与教育者的互动,幼儿能够学习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和思维方式。教育者可以通过拟人化的方式来引导幼儿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例如,教育者可以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幼儿展开思考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幼儿能够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与教育者的互动,幼儿能够全面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例如,在与教育者的互动中,幼儿不仅可以培养出良好的情感态度和社交技巧,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拟人化教育还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通过拟人化教育的方法,幼儿能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自己的各项能力。
综上所述,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三个方面。通过拟人化教育,教育者能够以身作则,给幼儿传递积极的自我肯定信息,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教育者的言行也能够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拟人化教育还能够全面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社交能力。因此,拟人化教育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篇三
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
在一些不知道新理论的人特别是儿童,不具备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时,只能简单使他们记住结果而应用科学知识,这种忽略证明过程的教育方法叫启蒙教育。启蒙教育常用的说理方法是用一些被启蒙者已知的类似常识,来说明道理,而不是讲述科学证明过程。下面跟着小编来看看浅析拟人化教育对幼儿的作用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幼儿背景:
我班是幼儿园年龄最小的托班,有23名幼儿,今年新插入的幼儿有10名,其平均年龄在3岁左右(虚岁)。3岁是幼儿言语活动迅速发展的阶段,其感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观察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当前的认知水平,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合乎成人逻辑的想法和做法,如把泡在水里的小花认为在洗澡
幼儿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多数来源于游戏。游戏是幼儿生来就喜欢的,是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游戏在游戏的生活中具有与成人活动、工作和服务同样重要的意义。游戏中多运用“拟人化”方法,可以促使游戏更为丰富。幼儿通过情感的满足,可以促进其动作协调发展及感知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
案例及分析:娃娃哭了
一天来园,幼儿进活动室后像原来一样进入活动区游戏。不一会儿,冉冉来向我告状:“沈老师,小朋友把玩具扔在地上”。我过去一看,娃娃家地上果然乱成一团,锅碗朝天的扔了一地。我有些生气地说:“你们看,一地的玩具,都没地方玩了。家里太乱了,快把玩具收好再玩。”经过劝说无济于事,娃娃家照样是一地玩具。此时我脑中闪出了一个办法,我走进了娃娃家抱起了被扔在地上的娃娃大声说到:“宝宝,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呀?”娃娃家的幼儿马上安静下来,我侧耳靠近娃娃并点了点头像是听明白了似的。我告诉小朋友说:“娃娃刚才想去公园玩,可是刚出门就被你们扔在地上的锅盖绊了一跤,膝盖都流血了,还在哭呢!”“你们快把玩具收拾整齐,要不一会儿又绊了娃娃可不好!”说着我低头心痛似的揉了揉娃娃的膝盖。这个方法真灵,娃娃家的小朋友很快的把玩具收好了。收完玩具,小柯走过来对娃娃说:“好了,别哭了,我带你去公园吧”。托班幼儿年龄小,游戏常规意识还比较弱。他们的情感拟人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会哭会笑。托班幼儿不同于小中大班,他们玩游戏是很投入的。我抓住了这两个年龄特点,利用“小娃娃怎么哭了”这一拟人的情节,导演了这个游戏。
“老爷爷”的`出现
自然角里,种了些土豆、小葱、萝卜还有各种鲜花以及一些植物标本。这些大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刚带来时,幼儿积极性挺高,纷纷指着各种植物和花卉说:“老师,这是我带来的”“哪个是我拿来的……”可是,过了几天,孩子们的热情渐渐淡了。慢慢的,自然角里几乎见不到孩子们的身影了。为了让幼儿重新喜欢上这个区角,每天我都会在活动区开始前向幼儿介绍植物角里的材料,有时也带他们做一些小游戏,比如:猜猜谁有大叶子、猜猜谁能吃;花儿有哪些颜色……可是,一段时间过去后,幼儿的热情还是不能持续。
为什么孩子们对植物角不感兴趣呢?是不是这些材料投放的时间太长了,幼儿不喜欢了?还是托班幼儿根本就不会观察,对植物角失去兴趣了?怎么才能让托班幼儿喜欢自然角、喜欢观察、学会观察呢?
进入深春,我在自然角里泡了大蒜。泡植物的瓶子是大小一样的透明可乐瓶,我把可乐瓶从中间剪断,上部修剪成漏斗状,在漏斗外部贴上眼睛和嘴当老爷爷,把大蒜放在下半部分上,并在瓶中浇一定
高度的水,让植物根部能够到水面。几天后,大蒜的白色须根长出来了,我立即带幼儿观察,幼儿欣喜的发现:老爷爷的“胡子”长出来了。又过了几天,“胡子”长长了,就这样,老爷爷的“头发”和“胡子”每天都在生长,孩子们每天都会到植物角看看;过了几天,在和孩子们一起观察时我发现,昨天和今天的“头发”与“胡子”长的长度很难看出来,于是,我在漏斗上和瓶身上粘了有色不干胶,并启发幼儿看看“头发”“胡子”什么时候长到红颜色,什么时候长到绿颜色……孩子们每天都盼着老爷爷的“头发”从红色长到兰色、再长到黄色、一直长到绿色。同时一直不给大蒜浇水,“头发”“胡子”不停的生长,水面也一直下降。有了颜色尺子,幼儿每天都兴致勃勃的观察老爷爷的头发、胡子长到什么颜色了、老爷爷喝了多少水了,还在我的暗示下比哪个老爷爷头发长的快、哪个老爷爷水喝的多,并教育幼儿也要多喝水,经过这样的设置,自然角每天都有许多观察瓶泡的幼儿。可见孩子们并不是不喜欢观察、不会观察,他们更喜欢形象、拟人化的事物。将大蒜放在瓶中粘上眼睛鼻子,孩子们就喜欢的不得了天天会去观察“老爷爷”的“胡子”和“头发”长的怎么样了。
妈妈喂食
大部分孩子不会自己吃饭,又很挑食,咀嚼吞咽能力差,爱用菜汤泡米饭。我们使了浑身解数他们仍是吃不进去,这可让我们为难了,家长就怕孩子吃不上饭,喝不上水,怎么办呢?
我们想出了一个鸟妈妈喂小鸟吃食的游戏。吃饭时,孩子们当小鸟,我们老师就是鸟妈妈,把一勺饭、一勺菜喂到孩子们口中,孩子们觉得很好玩,纷纷张着小嘴来抢着吃。几次之后,他们的口味竟发生了变化,有的喜欢含饭的孩子会自已嚼饭了,我们便对他们说:“小鸟现在长大了,要自己吃饭了,看看哪只小鸟吃得好。”一个星期过后,多数孩子不用喂了,也不挑食了,家长们看到孩子们的变化可高兴了。
这件事我想到,作为老师对待不同的年龄的幼儿,应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低年龄的幼儿喜欢拟人化、游戏化的情景表演,在游戏中,他们会不知不觉得受到教育,这比告诉他们好好吃饭、不挑食才能身体好,要有用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