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蚱蜢学跳高》备课教案(最新3篇)
幼儿园《小蚱蜢学跳高》备课教案 篇一
教案名称:小蚱蜢学跳高
教案编写人:XXX
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蚱蜢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
1.图片或卡片:小蚱蜢的形象、跳高动作的示意图。
2.音乐:活动中使用的背景音乐。
3.场地:室内或室外空旷的场地。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活动(5分钟)
教师向幼儿展示小蚱蜢的形象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讨论小蚱蜢的特点和习性,激发他们对小蚱蜢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跳高动作(10分钟)
1.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蚱蜢跳高的姿势,示范并解释跳高的动作要领。
2.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进行简单的跳高动作练习。
步骤三:跳高游戏(15分钟)
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小蚱蜢”代表。
2.在场地上设置几个跳高的障碍物,要求小组的“小蚱蜢”依次跳过障碍物。
3.每个小组跳完后,跳高的障碍物逐渐增加高度,挑战小蚱蜢的跳高能力。
4.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四:总结活动(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小蚱蜢学跳高的重要性和乐趣,鼓励幼儿继续锻炼身体,培养运动的兴趣。
篇二
幼儿园《小蚱蜢学跳高》备课教案
教案名称:小蚱蜢学跳高
教案编写人:XXX
教学对象:幼儿园大班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蚱蜢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4.培养幼儿对运动的兴趣,提高身体协调能力。
教学准备:
1.图片或卡片:小蚱蜢的形象、跳高动作的示意图。
2.音乐:活动中使用的背景音乐。
3.场地:室内或室外空旷的场地。
教学过程:
步骤一:引入活动(5分钟)
教师向幼儿展示小蚱蜢的形象图片或卡片,引导幼儿讨论小蚱蜢的特点和习性,激发他们对小蚱蜢的兴趣。
步骤二:学习跳高动作(10分钟)
1.教师引导幼儿模仿小蚱蜢跳高的姿势,示范并解释跳高的动作要领。
2.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随音乐进行简单的跳高动作练习。
步骤三:跳高游戏(15分钟)
1.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名“小蚱蜢”代表。
2.在场地上设置几个跳高的障碍物,要求小组的“小蚱蜢”依次跳过障碍物。
3.每个小组跳完后,跳高的障碍物逐渐增加高度,挑战小蚱蜢的跳高能力。
4.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步骤四:总结活动(5分钟)
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总结小蚱蜢学跳高的重要性和乐趣,鼓励幼儿继续锻炼身体,培养运动的兴趣。
幼儿园《小蚱蜢学跳高》备课教案 篇三
幼儿园《小蚱蜢学跳高》备课教案
幼儿园大班儿歌教学:
小蚱蜢
小蚱蜢,
学跳高,
一跳跳上狗尾草。
腿一弹,
脚一跷,
“哪个有我跳得高!”
草一摇,
摔一跤,
头上跌个大青包。
面对传统儿歌,我们有时会有思维定势,那就是学懂、学会是首要任务,其次是创编,教学设计都围绕于此。学懂,即能理解意思,感受主题情感;学会,即能比较熟练地朗诵;创编和仿编,则发展创造性语言能力。但有些儿歌短小且看似简单,主题不特别明显,情感不突出,创编没空间,有点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当我选择《小蚱蜢》这首儿歌时,尝试这样开展教学。
审题与选材,以作者的视角把握作品、提取要素。《小蚱蜢》这首儿歌语言精练,节奏琅琅上口,蕴涵着韵律美;透过儿歌能感受到一只既调皮又有些骄傲的小蚱蜢的拟人化形象。这是我想挖掘的作品的两大素材。
组材与环节预设,步步深入去达成目标。为了让幼儿感受儿歌的节奏,我尝试通过有节奏地朗诵,注入新鲜的不同方式——对歌、加后缀词、加乐器等,有递进地反复深入内容,感受节奏,找到朗诵的快乐。而通过看指偶、听儿歌、尝试表演、模仿小蚱蜢语气神态“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等,让幼儿感受小蚂蚱的形象——作者不是以批判为主,传递的还是那个有点调皮和骄傲,且由此吃了一点苦头的小蚱蜢,让孩子在快乐中体味。
这样的儿歌教学,让幼儿感受到儿歌可以来表演,儿歌可以有节奏地念,儿歌还能用不同的方法念。由此他们会感到学儿歌是件有趣的事,并将这种喜爱的情感延展到学习状态中去,以这种喜爱的情感激活内心创想。
活动目标
1.体会儿歌的韵律,对好听的儿歌产生兴趣,愿意学习有节奏地朗诵。
2.想像小蚱蜢骄傲时的语气神态,创编动作大胆表演,感受自由表达的快乐。
活动准备
生活经验:认识蚱蜢,了解其生活习性;底板和6幅图;指偶;乐器圆舞板和双响筒。
活动过程
1.熟悉蚱蜢。
(1)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位朋友,看看是谁?和认识的'朋友打招呼。
(2)小蚱蜢住在哪里?有什么本领?
(3)小蚱蜢住在草丛里,那你们认识这种草吗?(狗尾草)
(4)小蚱蜢现在本领很大。可是在他开始学跳高时发生了一些事,想了解一下吗?
2.观察指偶表演。
(1)教师演示指偶,问:看出来
发生什么事了吗?(2)不知你们猜得对不对,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教师朗诵儿歌,小结。
(3)和你们想的一样吗?你听到小蚱蜢怎么会摔下来的?
3.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朗诵儿歌:仔细听,小蚱蜢“一跳跳上狗尾草”,怎么一下又摔下来了?
(2)出示图片,教师用儿歌语言小结。
(3)重点理解:小蚱蜢跳上狗尾草后,它做了什么动作?“腿一弹脚一跷”是什么样子的,来学一学。
(4)小蚱蜢还说了句什么话?一起学学这句话,用骄傲的样子说这句话。
4.学习朗诵儿歌。
(1)你们都想来演演这只有些骄傲的小蚱蜢,就来试试吧。教师念儿歌,幼儿表演。
(2)幼儿学念儿歌。
(3)尝试有节奏地念: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节奏来念《小蚱蜢》呢?
(4)幼儿加上表情、语气朗诵。
5.尝试变换方式朗诵。
(1)接触对歌。
①师幼对歌:对歌可以你念一句我念一句,大家对着念。愿意和我对歌吗?
师:小蚱蜢,学跳高。
幼:一跳跳上狗尾草。
②师幼再次对歌:换一下行吗?注意别忘了接上。
③幼儿分两队对歌,比比哪队对得又快又好。
(2)加后缀词对歌。
①(出示小标记圆点)小标记来这里干什么呢?
②教师朗诵: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狗尾草
发现有什么不一样?
小结:你们都听出来了,每一段都重复了最后三个字,你听——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狗尾草。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跳得高。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大青包。
③教师示范朗诵第二遍。
④幼儿尝试念后缀,也来试试这种念法。
⑤讨论:念“大青包”的节奏有点不一样?怎么不一样?为什么要慢下来?
⑥幼儿再次尝试念后缀,节奏不同。
⑦分组对歌:幼儿分成A、B、C三组,加后缀词对歌。
(3)加乐器对歌。
①(敲击圆舞板)还有好玩的事,小耳朵竖起来听。这是什么声音?谁发出的声音?
②(出示圆舞板)学学它发出的声音,跟着它的节奏学一学。
③请圆舞板跑进诗歌里打节奏,你会吗?(出示3个圆舞板)
小蚱蜢,学跳高,一跳跳上狗尾草。(圆舞板声音X X X)
腿一弹,脚一跷,“哪个有我跳得高!”(圆舞板声音X X X)
草一摇,摔一跤,头上跌个大青包。(圆舞板声音X X X)
④幼儿拿出圆舞板。在小标记的地方配上节奏,一边念儿歌一边打节奏。
⑤完整加乐器对歌两遍。
(4)延伸:加双响筒节奏。
①(出示双响筒)这是什么?听听声音。我的双响筒可不可以也加入到儿歌里来呢?加在哪里?
②这几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去试试,让儿歌念起来更好听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