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通用3篇)
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篇一
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养成良好的习惯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本文将从家庭和幼儿园两个方面探讨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首先,家庭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幼儿的习惯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如坚持定时作息、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等。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制定规则和奖惩机制来引导幼儿养成好习惯。比如,可以制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或打扫房间的规定,并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励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
其次,幼儿园是培养幼儿习惯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和制定规范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定期的作息时间表,让幼儿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在饮食方面,可以提供营养均衡的食物,引导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幼儿的自律和合作精神,例如组织幼儿参与集体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在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家长可以与教师保持密切的沟通,了解幼儿在幼儿园中的表现,共同协调和配合,形成一致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向家长传递一些养成习惯的方法和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幼儿。
总之,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家长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从生活中的点滴开始,培养幼儿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篇二
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是幼儿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良好的习惯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从培养自理能力和社交习惯两个方面探讨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首先,培养自理能力是幼儿习惯养成的重要内容之一。幼儿在小班阶段正处于自我意识和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培养自理能力有助于他们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项任务。家长和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如让幼儿自己穿衣、洗脸、刷牙等。在此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幼儿指导和帮助,激励他们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适龄幼儿参与一些实践活动,如植物种植、餐桌摆设等,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
其次,培养社交习惯是小班幼儿习惯养成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幼儿园中,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和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社交技巧和习惯,帮助他们与人相处融洽。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小组活动,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同时,可以教育幼儿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培养他们的社交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幼儿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幼儿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家长要耐心引导幼儿,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示范;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潜能和特长,通过鼓励和表扬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家长和教师还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关心幼儿的需求和情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习惯。
总之,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需要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努力的过程。家长和教师应该从培养自理能力和社交习惯两个方面着手,通过给予幼儿关爱和支持,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谈小班幼儿习惯的养成 篇三
作者:朱丽丽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的发展,人们常说:“三岁看老。”习惯一旦养成,要再改就会比较困难,而且会养成今后粗心大意,毛毛糙糙的毛病。那怎样培养幼儿良好习惯?一、激发内在动力,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班的一次家长会上,有好多家长问到:“我家的孩子有没有把饭全部吃完?”“今天吃什么?”“小宝会不会用勺子吃饭”“小宝自己吃饭的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幼儿期正是孩子长身体的时期,但是由于家长的溺爱,使有些孩子养成的边吃饭边玩,甚者是追着喂,哄着吃,甚至打骂等,更别提良好习惯的培养了。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由于生活卫生习惯的变化,口味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由在家的几个大人围着转到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在开学时的调查观察中,多数幼儿根本不知道一口饭一口菜和餐时保持“四净”且餐后整理的常规。 现在生活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家长们对孩子吃的方面更是慷慨解囊,但幼儿的偏食现象却是非常普遍的,有的家长更是束手无策,拿孩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如何纠正幼儿偏食的不良习惯呢?我做了以下几点:
及时调查、了解幼儿的偏食情况 我发现幼儿的偏食习惯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家长从未提供或很少提供某种食物;身体因素,如脾胃不舒服等;生活习惯;情绪不稳定等。
因人而异,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
(1)榜样示范法。根据小班幼儿“喜模仿”“爱表扬”的特点,我就利用集体氛围的渲染,用情绪感染他们,为他们树立榜样。如:班上有些幼儿不喜欢吃黄瓜,一次吃黄瓜炒蛋时我就对幼儿说“朱老师最喜欢吃黄瓜了,吃了黄瓜皮肤会越来越白,身体会越来越棒。你们喜欢吃吗?”孩子们都回答“爱吃”果真个个小朋友都把黄瓜吃完了。
(2)“打预防针”的方法。我班有些幼儿对某种食物高兴时能吃一些,不高兴就少吃和一口不吃。对待这类幼儿,我采用“打预防针”的方法。在饭前,先做一些愉快安静的游戏,然后让孩子猜猜今天吃什么菜,孩子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许多,最后我告诉他们今天吃的是一种营养特别丰富的菜,多吃它会长高,长聪明,看谁吃得又多又香。这样,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相互比着吃,往往会吃得很香。
(3)少盛多添的方法。班上有几位幼儿每次都吃不完自己的饭,于是盛饭时总是帮他么少盛一点,当看到他们快吃完时在给他们适量的加一点饭,我发现这种方法还真灵。能把饭吃完。
(4)物质鼓励法。对偏食、剩饭的幼儿我那怕是一点点进步,我都给予鼓励,发给孩子一朵小红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促使幼儿改正偏食和剩饭的不良习惯。
二.通过各种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1.、“寓教于乐”让幼儿习惯餐前洗手
在用餐,吃点心前都要求幼儿去洗手,刚开始学时,一不注意,孩子们的袖子就弄湿了,借此机会,我就给孩子们做示范——挽袖,并一边洗手一边教幼儿说:“搓搓手心一二三,搓搓手背三二一,手指头洗仔细,小手腕别忘记。”这样,孩子们把洗手当作游戏,使幼儿养成食前洗手的好习惯。
2.利用游戏,调动积极性。
为了让幼儿感受环境整洁带给人的愉悦情绪,我开展了游戏“找一找”,布置了二个娃娃家,一个是物品整洁有序的,另一个是杂乱无章的。分组请幼儿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出娃娃家要使用的玩具。结果,一组幼儿已经摆上餐具开始游戏了,而另一组正在为找不到煤气灶而着急,通过讨论交流,幼儿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整洁有序的活动场所带给我们的方便愉快,而杂乱无章带给我们很多的烦恼。接着,我们以“帮小熊收拾家”的游戏组织幼儿一起整理凌乱的娃娃家,在我的带领下,幼儿先把物品进行区分,并根据标记把物品分门别类地进行摆放,看着我们自己动手塑造的清爽整洁的活动室,每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快乐的笑容。
三.建立规则,养成好习惯
我提倡让幼儿自己建立规则,寓教育于日常生活之中。如看完书后孩子们会把书乱七八糟的放到书架上。于是我和他们讨论看完书后该怎么做,有好多孩子会说把书放放好,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整理书。如娃娃家里比较乱,我们制作出了一个娃娃家的塑料筐贴上一种颜色的贴贴纸,里面的玩具也贴上相同颜色的贴贴纸。幼儿活动后,按颜色把玩具放回相同颜色的盒子,就不再出现不知放哪里的现象。我想,只有尊重孩子,让孩子积极参与规则的建立,不断强化,才有利于好习惯的养成。而且,由幼儿自己参与整理的整洁有序的环境,也给了幼儿充分的自信和成功感。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教师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充分发挥了作用。
1. 教师榜样,自正以正。
教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老师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于是我们班三位老师一律要遵守 “哪里拿,哪里放,用完了就放回去。”的规则。教师有了良好的整理习惯,柜子上、钢琴上、活动室到处整洁了,没有看到多余的东西了,孩子们在操作后也能把操作材料放到指定的位置了。只有自身正,才能正孩子。 2.信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就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想的,就让他自己想。”孩子会做许多事情,但许多教师对自己的孩子总是不放心,事事亲为,处处小心谨慎,把孩子庇护在自己的翅膀下。一会儿觉得叠衣服太难了,一会儿觉得整理活动场地会添乱,结果事事包办。其实,只要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干。如晨间接待后,可以让孩子去收拾收拾玩具,只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相信他们都能做好。信任孩子,让孩子自己整理,不仅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更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发展,而且保持了良好的师幼关系,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