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设计【最新3篇】
幼儿园中班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设计 篇一
标题:欢乐的节日之声——幼儿园中班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不同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3. 培养幼儿的集体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节日的相关音乐素材;
2. 准备节日的相关道具和服装;
3. 准备幼儿园音乐室或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
1. 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幼儿介绍即将进行的活动主题《节日的声音》。引导幼儿回忆已经过的节日,询问幼儿对于节日的印象和了解。
2. 教师播放一段节日音乐,引导幼儿仔细聆听,询问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3. 教师向幼儿介绍即将进行的音乐表演,每个幼儿将扮演一个角色,表演出不同节日的特点和音乐。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进行角色分配。
4. 教师和幼儿一起选择节日音乐并进行排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通过动作、声音和乐器等方式来表达节日的特点和氛围。
5. 在音乐表演前,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集体合作训练,包括排队、排场和表演技巧等方面的指导。
6. 在音乐表演中,幼儿们依次出场,表演出不同节日的声音和场景。教师可以配合幼儿的表演,进行音乐的播放和指导。
7. 在音乐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分享他们在表演中的感受和体会。
8. 教师引导幼儿对其他节日的声音进行思考,鼓励他们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节日音乐。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参观音乐厅或观看音乐会,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2. 组织幼儿参加其他节日相关的音乐活动,如合唱比赛或音乐剧表演等;
3. 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与家人分享节日的快乐。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热闹,培养他们对不同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集体合作和团队表演,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同时也为他们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打下基础。
幼儿园中班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设计 篇二
标题:欢乐的节日之声——让幼儿园中班通过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活动目标:
1. 培养幼儿对不同节日的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节日的相关音乐素材;
2. 准备节日的相关道具和服装;
3. 准备幼儿园音乐室或多媒体教室。
活动过程:
1. 活动开始前,教师向幼儿介绍即将进行的活动主题《节日的声音》。引导幼儿回忆已经过的节日,询问幼儿对于节日的印象和了解。
2. 教师播放一段节日音乐,引导幼儿仔细聆听,询问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和想象。
3. 教师组织幼儿参与节日音乐创作活动。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音乐素材和乐器,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创作属于自己的节日音乐。
4. 教师引导幼儿分享他们的音乐创作,并进行集体欣赏和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讲述他们创作音乐的灵感和想法。
5.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音乐表演,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音乐创作或者选择喜欢的节日音乐进行表演。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道具和服装,增加表演的趣味性。
6. 在音乐表演中,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表达节日的特点和氛围。
7. 在音乐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回顾活动过程,分享他们在表演中的感受和体会。
8.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其他节日的声音,鼓励他们尝试创作属于自己的节日音乐。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参观音乐厅或观看音乐会,增加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2. 组织幼儿参加其他节日相关的音乐活动,如合唱比赛或音乐剧表演等;
3. 鼓励幼儿在家中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与家人分享节日的快乐。
通过这个活动,幼儿可以在音乐中感受到节日的欢乐和热闹,培养他们对不同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让幼儿在音乐中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同时也为他们培养音乐欣赏能力打下基础。
幼儿园中班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设计 篇三
幼儿园中班音乐《节日的声音》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每当过节时,人们总会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燃放烟花、爆竹等从视觉和听觉上给人以热闹、喜庆的感觉。于是我设计、组织了“节日的声音”这一活动,重点让孩子们从声音的角度来重温节日的欢乐。
中国民乐《喜洋洋》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容易把幼儿带入节日氛围,也有利于幼儿演奏表现,所以我选择该乐曲,并将与音色相符的打击乐和节日里各种热闹的声音相结合,让幼儿真切地体验节日的欢快,尽情地表现表达。
在活动中,我考虑到如果让中班幼儿完全根据音乐的旋律进行演奏,难度太大,因此采用让幼儿通过视频欣赏、图谱对照、乐器演奏以及教师的动作指令等策略,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降低难度,突破难点,而小步递进的目标也使幼儿的演奏更具连贯性。
该活动把幼儿感兴趣的生活情景、生活经验融入活动,与欣赏音乐、学习节奏、打击乐器相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充分享受到奏乐活动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目标:
1.欣赏节日里的各种声音,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
2.尝试用各种乐器与不同节奏来表现节日欢庆的场面。
准备:
1.节日里的声音(爆竹声、烟花声等)与民乐《喜洋洋》相结合的录音带及视频。
2.小鼓、小铃、沙球等乐器若干。
3.节奏谱:x一 | x一 |;xxxx xxxx | xxxx xxxx |;x 二 | x 二|。
过程:
一、欣赏音乐,初步体验——幼儿感受节日里的热闹气氛
1.完整欣赏音乐《喜洋洋》,初步感受节日里的喜庆和热闹。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喜洋洋》。我们来听一听发生了什么事情。(幼儿完整欣赏。)
师:好听吗?有什么好事情发生了?
幼:过年了/过节了/结昏了……
师:大家说的都是些高兴的事情。你们是怎么听出来的?
幼:听到了爆竹、烟花的声音。
2.观看视频《喜洋洋》,再次体验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师:看到什么开心的事情了?幼:放烟花/放爆竹/喜气洋洋过大年了。
师:除了过年,我们还会在什么节日放烟花和爆竹来庆祝呢?
幼:国庆/元宵节/劳动节……
师(小结):这么多节日都可以放烟花、爆竹来庆贺。下面我们再来听《喜洋洋》的`音乐,请大家一起用小手学拍烟花、爆竹的声音。
二、观察节奏谱,匹配节奏——幼儿运用不同节奏表现声音
1.跟随音乐视频,在教师的带领下学拍爆竹、烟花的节奏。(如看到放爆竹,教师用语言指令及示范带领幼儿拍打节奏:放爆竹了——砰一|啪一|。)
2.观察图谱,为不同声音选择合适的节奏型。
师:节日里有这么多热闹的声音,请你仔细找一找,爆竹、烟花、百子炮的声音分别躲在哪张节奏谱里?哪个节奏最像它们发出的声音?
[教师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1)幼儿能否为声音匹配合适的节奏型,能否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表达表现声音;(2)教师可重点引导幼儿理解并学习表现那个加颤音的小尾巴符号。如,“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这个小尾巴是什么意思?看得懂吗?‘哧……哧……’这是烟花连续发出的声音。我们试一下。”]
3.跟着音乐,用拍手的方式给百子炮、爆竹、烟花的声音配上节奏。
三、乐器配音,协作表演——幼儿适用不同乐器为各种声音配音伴奏
1.出示小乐器。
师:看,老师带来了什么?
2.演示小乐器。
师:它们也来为烟花、爆竹、百子炮配音了。听一听,它们像谁的声音?(小鼓一爆竹,小铃一百子炮,沙球一烟花。)
3.幼儿自由选择乐器,分成百子炮组、爆竹组、烟花组。
师:现在请你选择喜欢的乐器。给节日里的声音配上好听的节奏。
4.幼儿根据视频尝试按节奏谱演奏。
(1)师:准备好了吗?我们的表演马上要开始了。我们要看仔细,看看哪个小乐器先演奏。
(2)幼儿演奏,教师重点指导幼儿根据视频及节奏谱演奏。(如教师用语言及动作提示:“放爆竹了,小鼓准备好,砰一|啪一|砰一|啪一|……放百子炮了,噼里啪啦|噼里啪啦|……烟花准备好,哧……|哧……|哧……|哧……|。”)
5.幼儿再次表演,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1)师:我们的小乐器表演了节日里各种好听的声音,真热闹!不过,刚才是我带领大家一起表演的,现在,你们看我的动作指令来演奏,行不行?
(2)幼儿根据视频和教师的动作指令再次演奏。
(3)师:今天,我们又过了一个热闹的节日,高兴吗?现在,我们的小乐队将去为弟弟妹妹表演节目,大家一起过节,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