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精简6篇】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篇一
标题:通过比的应用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导入:
比的应用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通过比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本节课将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比的应用,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使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比的概念,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去超市买水果,小明买了5个苹果,小红买了3个苹果,问小明买苹果的数量是小红的几倍?通过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含义。
2. 讲解比的含义和用法(10分钟)
通过多个例子讲解比的含义和用法,如:小明的身高是130cm,小红的身高是110cm,问小明的身高是小红的几倍?引导学生用数学符号表示比的关系。
3. 练习比的应用(15分钟)
让学生通过一些练习题巩固比的应用,如:小明和小红一起跑步,小明用了5分钟跑完1000米,小红用了3分钟跑完1000米,问小明的速度是小红的几倍?
4. 拓展思维(15分钟)
通过一些拓展思维题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作业,小明用了1小时做完5道题,小红用了45分钟做完3道题,问小明和小红谁的做题速度更快?
5. 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篇二
标题:通过比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入:
比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将通过合作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合作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通过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 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引入比的应用,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家务,小明一小时能扫完50平方米的地,小红一小时能扫完30平方米的地,问他们一起扫完100平方米的地需要多长时间?通过比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2. 分组合作(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通过比的应用解决问题。例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饭,小明负责切菜,小红负责炒菜,问他们一起做完一道菜需要多长时间?
3. 展示与分享(15分钟)
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分享他们的思考过程。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拓展思维(15分钟)
通过一些拓展思维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小明和小红一起做手工,小明每小时能制作5个,小红每小时能制作3个,问他们一起制作10个手工需要多长时间?
5. 总结(5分钟)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鼓励他们在合作中积极运用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篇三
【教材分析】
《比的应用》是新世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与分数的联系、以及掌握用分数乘、除法解决简单问题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的一个课例。比的应用又称按比例分配,按比例分配有按正比例分配和反比例分配两种,由于按反比例分配的实际应用并不广泛,而且可以转化为按正比例分配来解答,因此教材只教学按正比例分配。按比分配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特例。研究比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的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有两部分内容:分一分和算一算。分一分:创设一个给两个班的小朋友分橘子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在交流不同分法的过程中体会到1:1分配的不合理性,产生按比分配的需要,同时体会按比分配在生活当中的实际应用;算一算:在有了实际操作的基础上,解决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解题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除法的意义,了解了“平均分”,即按1:1分,学生在五年级上册学过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学习了比的意义和比的化简。由于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比的很多基础知识与除法、分数的相关知识具有明显的、可供利用的内在联系,这些对于学生学习比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比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因此,学生也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的已学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推出新结论,解决新问题。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实际意义;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解题策略的过程,体验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合适的方法;
3、使学生在探索未知、寻求成果的过程中品味学习的乐趣,并养成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教具准备】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事物各组成部分比的资料,课前让学生熟悉用量杯量取溶液的方法。
课上准备:有关课件、黄、蓝色颜料、量杯等。
【教学重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并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分配的实际意义,沟通比与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学实录】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作为一个大连人,你熟悉自己的家乡吗?大连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谁能用简短的一个词来概括。
生1:我最喜欢大连的星海广场。
师:你对大连的星海广场印象最深。还有吗?
生2:大连的海。
生3:大连的草坪。
师: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几幅大连的风光图片,咱们一块来看一看。
(放投影,出示大连的星海广场等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地点。)
师:看了这些风光片之后,你还有什么新的感受?谈谈你的感想。
生:这些图片大部分都是绿色,给人一种朝气蓬勃、心旷神怡的感受。
师:如果咱们把这些画面画下来,你认为主色调应该是什么色?
生齐:绿色。(师板书:绿)
师: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知道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吗?
生:知道,是黄色和蓝色调配出来的。(师板书:黄+蓝——)
【策略说明:优美的风景与和谐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了一个轻松的世界,会使数学学习活动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展开。这种直观的图片不仅会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会自然地引入到“绿色是怎么调配出来的”这一主题。】
二、实验操作
1、动手操作,调配绿色
提前给每组准备了蓝色和黄色颜料,一个小量杯,二个大量杯,大量杯上贴上组号。
师:老师给每组都准备了黄色和蓝色两种颜料,等会,你就可以用这两种颜料调配出你最喜欢的绿色来。在调配之前,先听老师说要求:在调配之前,组内先商量好想用多少ml的蓝色和黄色,记录好数据之后再开始调配。我们用小量杯来量取颜料,倒入大量杯进行调配。听清楚了吗?
生:听清楚了。
师:现在各小组可以调配了。
学生开始操作,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人记录,一人操作,一人负责传递器材、搅拌颜料,还有一个人负责卫生工作。
师:调好的小组请组长将颜色放到前面来,并把数据记录在黑板上。
将调配好的绿色按组序一字排开,量杯上标明组号,学生能清楚地看到各组调配出来的颜色。
师:老师想请一个小组的组长汇报一下你们用了多少ml的蓝色和多少ml黄色。
生:我们第四小组用了100ml的黄色和60ml蓝色调配出了一种绿色。
师:咱们再看看其他组的数据。
【策略说明:数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就地取材,将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到教学中去,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材料。调配绿色是现实而有趣的学习活动,也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生是乐于参与的。第一次的`配色活动没有给学生规定统一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在自由活动的过程去观察和发现不同的结果,从而得出结论。】
2、观察发现,得出结论
(1)观察。
师:孩子们,结合这些数据,再观察这些绿色,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黄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浅;蓝色越多,调出来的绿色越深。
生2:各组调出来的绿色都不一样。
师:咦,咱们都是用黄色和蓝色来调,为什么调出来的绿色有深有浅呢?
有个别学生举手了。
师:不少同学有想法了,把你的想法在组内跟小伙伴们交流交流。(学生讨论)
生1:我发现每个组用的黄色和蓝色不一样多,调出来的绿色深浅也不一样。
师:还有其它的想法吗?生2:黄色与蓝色的量不一样,所以它们的比不一样。
生3:我认为蓝色和黄色的比不一样,所以调出来的颜色就不一样。
(2)得出结论。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篇四
教学目标
使学生加深对比的认识,进一步掌握比的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加深认识不同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并沟通知识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
教学重难点
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基本训练
二、应用题练习
三、小结
四、作业
1、口算
练习1310
2、说出下面每句话的具体意思。
一本书,已看页数和剩下页数的比是2∶1。
苹果筐数和橘子筐数的比是3∶4
一个长方形长和宽的比是5∶3
男生与全班人数的比是4∶9
要求说出各占几份,再说出每个数量各占总数量的几份之几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或几倍。
3、用比表示下列数量之间的关系。
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3倍。
大米袋数是面粉的1.5倍。
公牛头数是母牛的1/3
摩托车辆数是自行车的2/5。
1、解答应用题
配制黑火药用的原料是火硝、硫磺和木炭。这三种原料重量的比是15∶2∶3。要配制240千克这种黑火药,需要三种原料各多少千克?
上下练习;
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是什么应用题?关键是什么?
2、练习1311
问:4∶1是哪两个数量的比?长和宽对应的总长度是40米吗?为什么?
要下求什么,再求长和宽?
上下练习。
3、练习1313
明确题意后指出:能根据数量与比之间的对应关系把它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学生口述后解答。说想法。
能把(2)改编成分数应用题吗?
练习131213
课后感受
同学们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篇五
课题: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的应用》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使学生树立用自己学来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自觉检验的好习惯,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玩游戏的形式问题导入
邀请2名男同学和4名女同学到前台演示,其他同学注意观察,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6张凳子平均分给男同学3张,女同学3张,很明显,女同学人数较多,就会有人没凳坐,男同学人数少,就会有多余的凳子,因此,刚才老师这样分,合理吗?那要怎么分才合理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新内容。(板书:比的应用)
二、讲授新课
1、利用课件出示分橘子给幼儿园大班和小班的问题。
(1)学生看图文,弄清图文意思。
从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幼儿园的老师想干什么?(分橘子给小朋友)
(2)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数学信息。
从图中可以知道,老师要分什么?有多少?分给谁?怎么分?
(3)让学生帮这位老师找出合理的分配方法。并写在练习本上,如何找?给两点提示:
①可以从数学书上的相关内容悟出解决办法,②可以与前后左右的同学讨论,得出解决办法。(要求:动作要快,思考要细
,声音要小,方法要灵)
(4)结果出来后,让学生主动到台前汇报,并说出分配方法。这时,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汇报,并分析判断汇报人的方法好不好?合不合理?数量对不对?
(5)汇报完毕,老师结合学生的解题方法,课件展示两种方法。接着提示学生要学会检验,检验是判断答案对错的好方法,所以要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6)出示课件,集体总结按比分配问题完成新课前分凳子的游戏。
2、教师小结: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怎样解答?
解题方法(教师只作口述,不作板书)。
教师小结:凡具备上述结构特点,我们就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解答。
三、基本练习
1、出示课件练习:填一填
2、课件出示与联欢会有关的习题,在学生理解题意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后集体订正。
四、巩固提高
3、课件出示建筑相关的习题,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类推,用前面的方法解答。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独立解决,并引导学生自行检验。
五、课堂总结
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鼓励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4题
六年级数学教案《比的应用》 篇六
学材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习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3+5=8
1203/8=45(个)1205/8=75(个)
2+3=5
2502/5=1002503/5=150或250-100=150
4+5=9
364/9=16365/9=20或36-16=20
1+5000=5001
0.51/5001=0.55001=2500.5(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