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优质3篇)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标题:探索大自然的语言,感受自然奇观
引言:大自然是我们生活中最美丽、最神秘的存在之一。它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无穷的信息和智慧。本课时的教案旨在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一、目标
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它。
2. 学会运用观察、实践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
二、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
2. 探索大自然的语言(15分钟)
a.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可以选择花草树木、昆虫动物等作为观察对象。
b.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用心感受自然的气息和声音,记录下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3. 分享和交流(10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呈现给全班,交流彼此的发现和体验。
4. 总结归纳(10分钟)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总结大自然的语言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表达,以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5. 展望(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自然的语言,我们将有怎样的收获和体验?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初步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探索欲望。同时,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他们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体验,培养了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大自然的语言,进一步丰富他们的知识和体验。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标题: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环保意识
引言: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不仅给予我们美丽和丰富的资源,还以自己独特的语言向我们传递着保护环境的重要信息。本课时的教案旨在通过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保护环境的积极参与者。
一、目标
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对环保的重要意义。
2. 学会通过观察和实践等方式,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主动保护环境的行动。
二、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环境污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为何需要我们的保护。
2. 探索大自然的语言(15分钟)
a. 带领学生到校园或周边自然环境中进行观察和实践活动,重点关注环境污染的现象和影响。
b.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记录下自己对环境污染的感受和思考。
3. 分享和交流(10分钟)
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呈现给全班,交流彼此的体验和想法。
4. 总结归纳(10分钟)
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总结大自然的语言如何向我们传递保护环境的信息,以及我们应该如何行动起来。
5. 环保行动(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通过什么行动来保护环境呢?可以结合学校或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实际可行的环保行动方案。
6. 展望(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个人都能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我们的家园将变得更加美好。
三、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初步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环保意识。通过观察和实践,学生深入了解了环境污染的现象和影响,进一步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交流,他们也学会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培养了合作和分享的能力。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语言,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成为环保行动的积极参与者。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篇三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萌发、次第、翩然、孕育、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
2、了解物候知识,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设计
学习过程
方法设计
1、引导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教师让学生说出需要积累的词语。(显示课文重点词语的音、义以及多音字)
连翘(qiáo)——翘起(qiào) 销声匿迹 萌发 翩然 草长莺飞 衰草连天(shuāi) 落叶(lu)——丢三落四(là)——落枕(lào) 风雪载途 观测(guān)——玄妙观(guàn) 差异(chā)——差遣(chāi)——差错(chā)——参差(cī) 孕育
3、走近作者:
教师提示:积累相关的文学常识(即名、时、籍、评、作)
(一)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或者连读课文,快速准确地从课文中筛选整理信息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二)1、(1)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2、全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2.、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3、组织学生交流读书摘要。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读书摘要。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物候的有关知识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相信会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1、学生复习学过的说明文文体知识。
2、一生说出需积累的重点词语,其余补充。
3、走近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者。
(一)1、(1)学生读(学生据个人喜好朗读、默读、略读、精读、跳读、连读)课文,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2)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
(3)学生发言,其余补充。
明确: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二)1、(1)学生划分段落层次,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2)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学生思考后明确:逻辑顺序
1、学生练习,完成后相互交换阅看,订正、补充,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2、之后根据教师预先准备的写有“摘要”的`小黑板参考,但要求不必抄教师做的“摘要”。
《大自然的语言》摘要: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教后反思
在课堂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
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当然教师的鼓励也相当的重要,课堂上出现了另我很吃惊的现象,该生平时学习的态度不是很端正,而且从来不在课堂举手发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学都很吃惊的是他竟然举手了,因此,我当即给予表扬,没有想到他回答的还真不错。可见,在知识的建构中,学习环境要被鼓励,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才有更多的机会向其他人展示,这不仅发展了他们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对这门学科逐渐有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