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道士》语文教案(实用6篇)
《崂山道士》语文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材依据:《崂山道士》
【教学目标】
1.了解《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阅读《崂山道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崂山道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
【教学难点】
1.分析《崂山道士》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崂山道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Step 2 阅读理解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崂山道士》。
2.教师提问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道士形象、山水描写等方面展开讨论。
Step 3 分析主题和寓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崂山道士》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Step 4 创作写作
1.教师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素,如开头、结尾、段落衔接等。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崂山道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
3.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提出改进意见,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创作,如写一篇与《崂山道士》相关的故事或写一篇评论《崂山道士》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创作写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文评讲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崂山道士》语文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材依据:《崂山道士》
【教学目标】
1.了解《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阅读《崂山道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崂山道士》,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
【教学难点】
1.分析《崂山道士》的主题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教学过程】
Step 1 引入
1.教师出示一幅描绘《崂山道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Step 2 阅读理解
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崂山道士》。
2.教师提问学生,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道士形象、山水描写等方面展开讨论。
Step 3 分析主题和寓意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崂山道士》的主题和寓意。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Step 4 创作写作
1.教师给学生讲解写作的基本要素,如开头、结尾、段落衔接等。
2.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崂山道士》为题材,创作一篇短文。
3.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讲,提出改进意见,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教学延伸】
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作品进行阅读和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学生可以在课后进行更深入的创作,如写一篇与《崂山道士》相关的故事或写一篇评论《崂山道士》的文章。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崂山道士》的作者、题材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同时,通过阅读理解和创作写作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作文评讲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崂山道士》语文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把握文章基本内容,了解主要情节和它所揭示的中心。
2. 体味文章简练传神的人物刻画和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
3. 注意文中“乃”“其”“尔”等虚词,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意义及一些词类的活用。
重点难点:
本文叙事采用明暗两条线索交织的方式,既使情节曲折离奇又喻教于事。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要求
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尽量读通读懂课文,并能讲述此故事。
二、导入课文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三、简介作者和作品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接触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聊斋志异》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像,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四、正课
1. 检查预习
请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2. 朗读课文,试翻译。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词类活用:
请师之 月光辉室 诸门人环听奔走
“乃”字的用法:
师乃剪纸如镜粘壁间 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
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乃以著掷月中
“而”的用法:
蓦然而踣 不过早樵而暮归
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 苦不可忍,而道士并不传教一术
3. 提问: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这则故事的呢?请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开端(第一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二~四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第五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4.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
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5.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
可)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总有不少想不劳而获的人,并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赚钱不费力,费力不赚钱。”你对此有何看法,写成一篇400~500字的议论文。
《崂山道士》语文教案 篇四
【学习目标】
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品评作品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重点难点】
作品的寓意内与人物形象。
【学习方法】
反复品读,理清情节,玩味内涵,深挖主题。
一、导入
大家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吧:有一个穷苦的孩子,他非常喜欢画画,有一天,一个白胡子老爷爷给了他一支笔,他先画了只小鸟,小鸟拍拍翅膀,飞向了蓝天;他又画了头水牛,水牛“哞”地一声,开始下地干活了,他画的任何事物都变成了活生生的实物,后来皇帝知道了,要他画一座金山,他先画了一片大海,又画了一座金山,皇帝要他画一条大船,再画点风,他不断地画风,最后皇帝的船沉入了海底,皇帝被淹死了,这个故事的名字叫——《神笔马良》。但你要知道,神笔只有在马良的手中,才能够妙笔生花。同样穿墙术只有在劳山道士那里,才能运斤成风,在心术不正的人,比如王生那里,只能碰壁。今天我们来见识一下劳山道士的庐山真面目。
二、题解
劳山现写成崂山,在山东半岛东南部,号称“近海名山”、“神窟仙宅”、“灵异之府”。崂山道士拜师的地方,是在崂山道教的大殿上清宫,是崂山风景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界景观的核心区域。太清宫中南配房中有一间西耳房,蒲松龄就是借住此处写下了《聊斋志异》中的《崂山道士》、《香玉》和《崂山观海市歌》三篇不朽的名篇。游客到那里,导游会指着一处破损的墙壁说是当年崂山道士修炼穿墙术的地方。
崂山道教可追溯到晋代以前,唐宋以后最为兴盛,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第一代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来到崂山之后,此地所有庙宇都皈依了全真派;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丘处机。后来张三丰,13岁时首次到崂山,在山洞中修行达10年,如一屡轻烟般失了踪影,从此再也没有人见过他。至今留有草鞋及布褂为证
三、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
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四、基础知识小练习
1.注音。
行七(háng) 负笈 (jí) 稽首 (qǐ) 采樵 (qiáo) 分赉 (lài) 霓裳(ní) 逡巡(qúnxún) 揶揄(yéyú)
2.解释加点的词。
①行七,故家子。
②蒙赐月明之照,乃尔寂饮。
③其声清越,烈如箫管。
④今阅两三月,不过早樵而暮归。
⑤头触硬壁,蓦然而踣。
⑥我固谓不能作苦。
3.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然不胜酒力矣。
.B.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 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
C.授以斧,使随从采樵。 足宜早寝,勿误樵苏。
D.不堪其苦,阴有归志。 一夕归,见二人与师共酌。
4.解释加点词的用法。
①请师之。
②良宵胜乐,不可不同
③心奇之
④不过早樵而暮归。
五、文本研讨
1、结构梳理:提问:小说按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结局,本文应怎样划分。
开端(第一自然段):求师学法。
发展(第二自然段):看师演法,
再发展(第三自然段):师父教法。
**结局(第四自然段):演法失灵。
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演法失灵——这就是本文的线索。
2、劳山道士是什么形象?
明确: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光爽迈。(外在形象)叩而与语,理甚玄妙。(内在素质)
3、问:王生看到了哪些法术?
a.纸镜辉室。
b.壶酒遍给。
c.箸化嫦娥
d.月中欢饮。
这些法术神奇不神奇。(神奇)。王生愿不愿意学。(不想)。他想学什么法术?(穿墙)
4、穿墙需要具备哪些要领?
a.咒语。
b.大胆
c.迅速。
5.结局设计满意吗?能否改编一下结局。
(老师改编示范)(王生在妻子面前炫耀成功后。)在一个夜晚,一切都进入梦乡,远处深巷中隐约传来狗的叫声,突然从一个角落里闪出一记黑影,黑影两手合十,念念有词,一头扎入墙中,不见了踪影,黑暗中隐约传来一阵翻箱倒柜的声音,我们发现黑影背上多了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黑影重复同样的动作,一头撞向墙壁,这时我们突然听到“咚”地一声巨响,一人应声而倒,痛苦不止。巨大的响声惊醒了睡梦中的老汉,老汉高呼“抓贼啊!抓贼……”,同时两手扭住了那人的胳膊,四邻八舍陆续赶来,挑烛一看,此人乃般阳人士,姓王行七——王生。
6.从故事中可以看出,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文中找出原句说明。
明确: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这就是文章的一条暗线。
7、王生这一形象本文是通过什么来展现的?
明确:波澜起伏的情节,峰回路转,曲尽其妙,情节曲折结构图。
入山学道
阴有归志
归念遂息
辞别道士
得穿墙术
额上坟起
8.最后一段的涵义是什么?
明确:推己及人,以道士对待王生的态度与现实中的“舐痈吮痔者”进行对比,抨击了阿谀奉承的小人。
9.本文的题目是从法道无边的角度来命标题的,如从本文主人公角度,题目应为什么?
明确:王生学道。
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请搜索课文题目查找更多相关资料!作者借这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故事,表现了好逸恶劳,目的不纯,投机取巧的人,不可能学到真正的本领,最终只有碰壁的下场。
六、制作文本结构卡片
七、课外活动
1.观看据《崂山道士》改编的木偶剧《崂山道士》。
2.课外阅读《聊斋志异》中优秀的篇目(《青凤》《席方平》《辛十四娘》《画皮》《促织》《红玉》《口技》《姊妹易嫁》,《胭脂》等)
《崂山道士》语文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明白文中揭示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同学们,听过“穿墙术”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去,看一段与“穿墙术”有关的故事。
二、揭题,板题
1、板题:崂山道士,读题。
2、释题:崂山道士是指在崂山那儿的一个道士。道士信奉道教的修行人。
三、初读,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文中生僻字拼读,查字典理解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概括。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小黑板,指名拼读生字词。
2、正音。
3、解释词语意思。
4、课文主要内容。课文描写了一个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向崂山道士学穿墙术的`故事。
五、抓住重点展开学习
1、默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找出中带内部分。
(1)默读。
(2)分段交流。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游手好闲的富家子弟王七准备去崂山道士访仙学道。
第二部分(地2~9自然段):写王七来到崂山拜学道的情景。
第三部分(地10~16自然段):写道士教王七穿墙术的情景。
第四部分(17自然段):写王七回到家里就想妻子炫耀穿墙术,结果失败了。
2、学习第二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
(主要了解王七在学道的过程中,吃不了苦,只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
3、学习第三部分。
(1)默读,在读懂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2)练口诀→喊“进去”→不敢进→壮胆进→喜出望外
(3)联系可后最后一段,说说王七学法书的结果怎样?为什么回产生这样的结果?
①结果:望器无法穿墙,反而撞了一个大包。
②原因:他不听倒是的告诫,想妻子炫耀穿墙术。
六揭示本文寓意,突破重难点
1、讨论
(1)你认为王七是一个怎样的人?
(2)现实生活中真有穿墙术吗?
(3)蒲松龄写的《崂山道士》用意何在?(你学了课文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2、汇报。
(1)王七是一个不肯吃苦,游手好闲,想投机巧,捕捞而获的人。
(2)没有。人穿墙没有,但信号穿墙的例子有。
(3)目的是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肯吃苦,下功夫,否则一事无成。那些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人最终是没有好下场。
七拓展延伸
1、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批评想投机取巧,不劳而获的现象。
2、课后片断,知道阅读。
3、谈谈《聊斋志异》。
八布置作业
1、复述故事。
2、阅读《聊斋志异》。
板书设计
崂山道士
/学道吃不了苦下功夫
王七肯吃苦→成功
《崂山道士》语文教案 篇六
一、教材解读
本文在承担巩固本单元文言文学习方法这一任务的同时,还应该承担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的任务,同时,根据本文的写作特点,还应理解故事所蕴涵的道理——只有不畏艰辛,脚踏实地,一个人才可能取得某种成就,否则只会到处碰壁。
鉴于上述对教材的认识,又考虑到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通过概述故事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理解故事蕴涵的道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是正确辨析并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教学难点是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教法介绍
一是强调读。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这节课我先后设计运用了个别范读、自由朗读、分段齐声朗读三种方式,借以起到强化感知课文的作用。
二是重视导。教略读课文,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是关键。教师既不能“主”而不“导”,又不能“导”而不“主”,要灵活地指导、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教学双边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我采用营造氛围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突出了“导”;在讨论归纳故事情节时,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讨论之球”在学生之间传递,当学生甲说完后,我不立即加入,而是让学生乙指出学生甲的不足或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突出了“引”;在释译、理解课文时我主要采用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即“引”又“导”,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是注重创。“创”就是创新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之一的。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地思考状态,通过创新应用提高学生应用知识和拓展思维的能力。在“拓展延伸”板块里,我提出了一些疑问:如果王生继续在劳山待下去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结局?你认为王生怎样做师父才会教给他真正的本事?你认为这个故事还可以怎样改编会有一些新的含义?请大家试试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学法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培养能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比较浅显易懂,因此我在教学时,首先是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难懂之处可反复朗读,根据语言环境去理解本文蕴涵的深刻道理。这样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
2、指导合作学习,养成习惯。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需要大家合作才能解决。考虑到学生在“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和“概述故事情节”两个地方会有一定的难度,我又设计了几个互动环节,学生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合作。这样不仅使学生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还会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四、流程设计
本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大的教学板块:
1、创设情境,导入新授。
首先我用神灵鬼怪,谈狐论鬼的故事集——《聊斋志异》导入新课。因为《聊斋志异》已经家喻户晓,所以大家都跃跃欲试,我问:“那谁能说一个《聊斋志异》里的故事呢?”在这里,我抓住学生对鬼怪强烈的好奇心理,引领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走进学习内容。
2、引导探究,熏染情感。
①整体感知。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四次朗读:首先是学生自读课文,给他们提出的要求是了解课文内容,画出生字难词;然后是听朗读录音,这时,学生可以纠正自己错误的读音和停顿。接着学生再自读课文,并利用注释,解决疑难字、词,把不理解的标出来。然后是分段分组齐读课文。通过整体感知,学生对故事的情节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只是会有一些难懂的字词成为理解课文内容的“拦路虎”,所以我设计了第二个环节。
②重点突破。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主要采用的是师生双方设疑问答,启发谈话式等平等讨论方法。我首先引导学生提问题,把自己不懂的字、词或者是句子说出来,由其他同学来回答,之后我再进行纠正或补充。同时,我也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启发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最后,出示投影片,这是我备课时归纳出的一些重点词句的释注,让学生识记,使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积累更加具有建构意义。
③双边互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着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思考还给学生”的理念,根据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运用了二个互动环节,
互动1:用自己的话逐句复述课文。
首先,请一个同学朗读课文,要求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该怎样复述。接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个别指导。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说,经过这一轮的交流,让学生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了。再让学生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总结性地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同时我适时地出示四幅插图投影,让学生由情入景,披文入情,培养他们感受、理解、归纳、评价的综合能力。
互动2:开小故事会。分小组开小故事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并掌握故事的内容,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④辩明内涵。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独立思考这篇文章所蕴涵的道理,然后用多媒体投影展示他们思考的部分结果。这里不要求千篇一律的答案,只要他讲得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既要尊重学生个性,更要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
3、达标反馈,拓展延伸。
达标反馈我设计了几个难度适宜的填空题,以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新知。拓展延伸一是让学生改编这个故事,二是让学生谈谈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像王生之类的人,三是鼓励学生课后阅读《聊斋志异》。
五、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倡导“个性化阅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熏陶。在学习方法上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在此背景下,我以为语文课堂应从优化整合文本资源,优化课堂动态交流,优化多元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建构“课堂大语文环境”;应精心策划,使课堂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体现出与课程资源相和谐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怀,逐步达到发展学生的语感与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终极目标。这正是本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