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大变身》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优秀3篇)
《竹子大变身》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 篇一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竹子大变身》为主题,旨在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同时加深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和对植物的热爱。
一、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加深幼儿对大自然和植物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学会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
2. 学会进行简单的植物实验;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1. 一盆竹子;
2. 竹子生长记录表;
3. 竹子生长的图片资料;
4. 竹子生长的视频资料;
5. 实验用的种子、土壤和水壶等。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引导幼儿回忆之前学过的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如种子的发芽、植物的光合作用等。
2. 导入活动(10分钟):
展示一盆竹子,让幼儿观察并描述竹子的外观特征和颜色等。
3. 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15分钟):
让幼儿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竹子生长记录表中。同时,展示竹子生长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和思考。
4. 植物实验(20分钟):
分组进行植物实验,每组给幼儿准备一小盆土壤、若干颗种子和一瓶水。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过程。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竹子的生长变化和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归纳,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6. 活动延伸(10分钟):
鼓励幼儿绘制竹子的生长变化图或制作竹子的手工制品,展示在班级角落或家长会上。
7. 课堂反思(5分钟):
让幼儿表达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幼儿思考竹子的成长过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竹子生长记录表的填写情况和正确率;
2. 幼儿在植物实验中的参与情况和实验结果;
3. 幼儿对竹子生长变化和实验结果的总结归纳能力。
六、教学延伸:
1. 邀请专家或家长分享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经验;
2. 带领幼儿进行户外观察和探索,了解更多的植物和大自然。
《竹子大变身》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 篇二
课程概述:
本课程以《竹子大变身》为主题,通过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和参与植物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加深幼儿对大自然和植物的认识和热爱。
一、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3. 加深幼儿对大自然和植物的认识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
1. 学会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
2. 学会进行简单的植物实验;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
1. 一盆竹子;
2. 竹子生长记录表;
3. 竹子生长的图片资料;
4. 竹子生长的视频资料;
5. 实验用的种子、土壤和水壶等。
四、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5分钟):
通过唱歌、舞蹈等活动,让幼儿放松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2. 导入活动(10分钟):
引导幼儿观察一盆竹子,让他们描述竹子的外观特征和颜色等。
3. 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15分钟):
让幼儿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竹子生长记录表中。同时,展示竹子生长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和思考。
4. 植物实验(20分钟):
分组进行植物实验,每组给幼儿准备一小盆土壤、若干颗种子和一瓶水。引导幼儿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种子的发芽和植物的生长过程。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引导幼儿回顾竹子的生长变化和实验结果,并进行总结归纳,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分享观察到的现象。
6. 活动延伸(10分钟):
鼓励幼儿绘制竹子的生长变化图或制作竹子的手工制品,展示在班级角落或家长会上。
7. 课堂反思(5分钟):
让幼儿表达对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引导幼儿思考竹子的成长过程对他们的启示和影响。
五、教学评价:
1. 观察竹子生长记录表的填写情况和正确率;
2. 幼儿在植物实验中的参与情况和实验结果;
3. 幼儿对竹子生长变化和实验结果的总结归纳能力。
六、教学延伸:
1. 邀请专家或家长分享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和经验;
2. 带领幼儿进行户外观察和探索,了解更多的植物和大自然。
《竹子大变身》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 篇三
《竹子大变身》的幼儿园课程教学设计
竹筒是常见的东西,许多孩子能够用竹筒来玩不同的游戏,但是用竹筒制作物品来玩倒是很少见。因此我设计了这次活动,让孩子通过动手动脑的设计、制作来培养幼儿的大胆创新精神,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让幼儿学会了靠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活动目标】
一、通过分享经验和成果,让幼儿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二、启发幼儿大胆的猜想探索竹筒可以制作的玩具,激发幼儿的创新意识。
三、通过活动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和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一、竹筒半成品、竹片、线、泡沫胶、各种颜色的纸、水彩笔等物品。
二、竹筒制作的高跷、水枪、水桶。
三、沙子、水、石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许多的小伙伴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谁?(出示竹子各部分,如:竹节、竹筒、竹竿等。)
教师逐一进行介绍。
二、幼儿探索活动。
1、请幼儿自主玩竹子材料。
2、请幼儿将竹子材料与沙子、石头、水结合进行探索:可以怎么玩?
3、幼儿介绍、交流、分享。
三、幼儿再次探索。
1、观察探索。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出示竹筒制作的不同玩具如:水桶、高跷、水枪等。)小玩具今天要邀请和小朋友们一起来玩游戏,但是小朋友们要动脑筋,想想这个玩具是怎么玩的,此外还可以怎么玩。(将幼儿分为几组,每一组拿一个竹子制作的玩具,试玩玩具。)
2、分析讨论。教师:小朋友们拿到的是什么玩具呀?是用什么做出来的?看一看是怎么做的?(让幼儿知道竹筒可以制作很多不同的玩具。)请小朋友说一说,小朋友平时是怎么玩竹筒的?(幼儿分别说说自己玩竹筒的经验。幼儿讨论后,教师向幼儿介绍玩具的玩法和制作经验。)
四、操作与实验。
1、教师:我们今天来设计一个新的玩具吧!(幼儿大胆发挥想象设计竹子玩具,讲述玩具的名字叫什么、是什么玩的',并说一说这个玩具应该怎么样制作?)
2、幼儿操作。
(1)教师出示辅助工具,让幼儿了解其用途。
(2)请幼儿用线、泡沫胶等其他物品辅助制作玩具来完成自己的设计,尝试制作自己所想的玩具,在操作中摸索经验。(交代幼儿注意安全,可以请教师来帮助完成。)
(3)欣赏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的玩具。(如:飞机、双响筒、小竹人等。)
五、分享与交流。
1、展示:将幼儿的作品进行陈列、展示。
2、和大家一起分享制作的玩具及玩法,说说自己制作玩具的过程及做法。
六、延伸活动。
提供更多的竹子材料(如竹节头、竹片、竹竿、竹根等),让幼儿探索制作更多的竹制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