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经典3篇】
论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篇一
幼儿园表演游戏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的重要活动之一。通过表演游戏,幼儿能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指导幼儿园表演游戏,教师需要掌握一些有效的指导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放松的表演环境。幼儿表演游戏需要一定的勇气和自信心,因此教师要创造一个让幼儿感到安全和放松的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表演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设计适合的表演游戏。幼儿的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设计适合的表演游戏。比如,对于3-4岁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扮演动物或者家庭成员,通过模仿和表演来展示自己。对于4-5岁的幼儿,可以选择一些有情节和对话的小剧场游戏,让他们通过角色扮演和对话来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幼儿的参与和合作。表演游戏是一个团队活动,需要幼儿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因此,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在小组中合作完成一些表演任务,通过合作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
最后,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表演游戏是一个需要勇气和自信心的活动,幼儿可能会面临失败和挫折。教师要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教师可以通过表扬和奖励的方式,激励幼儿继续努力和进步,同时也要帮助他们认识到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鼓励他们从失败中学习和成长。
综上所述,指导幼儿园表演游戏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指导方法。教师应该为幼儿提供安全、放松的表演环境,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能力设计适合的表演游戏,注重幼儿的参与和合作,及时给予幼儿鼓励和肯定。通过有效的指导方法,幼儿可以在表演游戏中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论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篇三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中的情节、内容和角色,通过语言、表情和动作进行表现的一种游戏,它符合幼儿期言语手段做为辅助这一特点。幼儿的表演游戏融想象、创造于一体,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表演游戏还能锻炼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因此需要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进行正确的指导。
表演游戏是一种深受幼儿喜爱的活动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并挖掘了表演游戏的教育价值,使其由过去的单纯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活动,转变为包含多种教育因素在内的系列活动。幼儿也由在教师的导演下被动模仿,转变为在教师帮助与支持下的自主活动。在这样的表演游戏中,教师的指导策略对幼儿主体性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与特点
(一)幼儿园表演游戏是游戏而不是戏剧表演
对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直接决定着我们组织幼儿开展活动的指导思想和教师对表演游戏的指导行为。当我们把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并以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作为组织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指导思想,用符合游戏活动本质特点的方法来组织幼儿的表演游戏时,表演游戏就呈现出不同于“戏剧表演”的面貌。表演游戏与戏剧表演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自娱自乐”的活动,幼儿只是因为“有趣好玩”而在“玩”,他们并不是在为“观众”表演。事实上,他们心目中并没有“观众”,他们也根本不在乎“观众”。例如,在一次实习活动当中,有将近20个成人散坐在教室周围观看幼儿活动。但是,在长达2个小时的(包括制作道具、使用道具)表演游戏活动中,幼儿非常专注投入,根本不在乎有“人”在看他们。“目的在于自身”并“专注于自身”是游戏活动的本质特点。促使幼儿持续活动的原因正是“好玩的”游戏活动本身,而不是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在这次活动中,他们一次次地要求“再来一遍”。在这样的活动中,表演游戏的“游戏性”凸现出来而有别于“戏剧表演”,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而且幼儿也在这样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游戏的愉悦感。
因此,应当把幼儿园的表演游戏的性质定位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幼儿园的表演游戏应当有别于戏剧表演。正是这种“游戏性”规定着幼儿园表演游戏的“类属性”,使表演游戏归属于“游戏”而不是“表演”。如果缺乏“游戏性”,表演游戏就将失去其作为游戏活动的质的规定性。
(二)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游戏活动的特殊性在于它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生活经验的反映;表演游戏以“故事”为依据的特点决定了表演游戏的“表演性”。从选择和确定所要表演的故事或作品的那一刻起,表演游戏就已经有了一个规范游戏者的框架。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自发地在头脑中将自己的言行与故事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故事作为“脚本”规范着幼儿的行为,成为幼儿行为表现的框架和评价自己和他人游戏行为的尺度。正是基于故事或作品的“再现”要求构成了表演游戏“表演性”的基础,而且也正是这种“表演性”构成了表演游戏区别于其他类型游戏的根本特征。表演游戏如果缺乏“表演性”,也就缺乏了它自身作为一
种游戏类型独立存在的依据。因此,“表演性”之于表演游戏来说,也是它不可或缺的特性。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基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三)表演游戏需要教师的指导
表演游戏的“表演性”要求幼儿以自身为媒介,运用包括语言、表情、动作姿势等在内的手段来再现特定的故事,这种再现的过程本身对于幼儿来说是多种能力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也是幼儿获得各种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研究表明,幼儿的表演游戏要经历一个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发展过程。但是,幼儿自身并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也不能完成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和幼儿表演游戏的一般规律和年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幼儿的表演游戏进行指导的必要性。帮助幼儿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从目的性角色行为到嬉戏性角色行为,再到更高水平的目的性角色行为的回归,正是教师指导表演游戏的目的和任务所在。这也正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二、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指导方法
(一)观察法
游戏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兴趣和需要的最好窗口。通过对幼儿学习特点、需要与兴趣的了解,教师可以与幼儿互动生成和发展课程。教师应该:
①在日常活动中随机地观察,敏锐发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然后以此为依据,及时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相当的学习活动。
②在游戏中进行班级整体扫描式观察,观察幼儿的表情、言行,判断他们是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还是无所事事的消极状态,判断空间材料是否适合幼儿活动需要。
③在游戏中有重点地个别观察,注意小组幼儿或个别幼儿的特定需要,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
(二)提供材料
在表演游戏中,教师提供材料的目的是支持幼儿的活动,而不能仅仅把材料当做“道具”。因此,什么时候提供什么样的材料,应当根据幼儿活动的实际需要。当幼儿还没有产生对材料的需求时,教师不必立即呈现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道具”。在幼儿眼中,教师事先准备的精美的道具并不比他们自己制作的道具更具吸引力,而制作道具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幼儿带来快乐、蕴含着丰富的学习机会的一种活动,教师不能为追求“表演结果”或节省时间而省略这个颇具教育价值的环节。诸如纸、笔、盒子、木板这样的原始材料,可以为幼儿的探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三)组织讨论
小组讨论与相评议对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和表演能力的提高是极为有利的。教师是幼儿表演游戏和小组讨论的组织者和支持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十分重要。比如在“昆虫怎样过冬”活动中,在幼儿每一次表演活动以后教师都会问:觉得演得好吗,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幼儿去反思自己的活动,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引导性提问向幼儿提出许多挑战,促使游戏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应为幼儿的讨论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气氛。教师不应扮演“裁判”的角色来评定幼儿表现的“好坏”,也不应扮演答案的提供者来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幼儿思考,让他们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缺乏有关的知识经验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使幼儿产生有关“问题”的意识,让幼儿带着问题在游戏活动以外去寻找相关的信息而不是当场告诉幼儿答案。
(四)记录
记录的对象是活动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幼儿的各种作品、所搜集和使用的有关物品和材料、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谈及行为表现的描述等等。其形式包括图画、实物、照片、录音、录像、幻灯、文字说明等。记录的主体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幼儿。
记录的材料不仅仅是留作“展示”之用,给来访者(包括领导、家长、同事等)看的,而更应当做师幼互动的媒介和活动进一步发展的依据。
此外教师对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避免两个极端:
一是过度“指导”,将游戏全部纳入教师的要求与计划之内,由教师一手包办代替;
二是过度“放手”,教师以尊重幼儿的选择与自愿为借口而对游戏放任不管。我认为,在幼儿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指导,尊重幼儿的意愿,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的进行点拨和指导。
三、表演游戏的发展价值
长期以来,表演游戏往往只是被当做帮助幼儿复述和记忆故事的手段,其教学功能被局限于故事教学的狭隘范围中。我们的研究表明,表演游戏的教学功能可以超越故事教学的狭隘范围而扩展到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领域,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在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下的表演游戏往往只是故事教学的手段,同时在教师高控制之下的表演游戏鼓励的是幼儿对教师的模仿和服从,缺乏的是幼儿对创造的热情和渴望。这种被动的学习能够让幼儿获得的只不过是一些破碎的、静态的字词句,扼杀的却是幼儿主动探索创造的精神和充满童趣的想象与幻想。
以促进幼儿主体发展为宗旨的表演游戏通过“创造”性质完全不同的师幼关系而赋予了表演游戏崭新的面貌,使表演游戏能够能够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有力地带动幼儿身心各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并因而呈现出内涵丰富的发展价值。
游戏是幼儿的一种需要,在玩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到了快乐和满足,同时发展了语言,以表演游戏的形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好办法,学龄前的儿童对模仿成人活动、扮演故事角色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表演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在表演故事角色过程中,尊重幼儿发展规律,让幼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但尊重幼儿的意愿并非抹杀教师的作用,教师应该学会观察并善于观察幼儿的表演游戏,适时的点拨和指导,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可以充分发挥表演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