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推荐3篇】
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篇一:观察昆虫的奇妙世界
在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中,老师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一次有趣的昆虫观察活动。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昆虫,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构造特点。活动中,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投入了观察的过程。
在活动开始前,老师们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各种昆虫的基本知识,比如昆虫的种类、特点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等。接着,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个放大镜,并且被分配到了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昆虫标本,比如蝴蝶、蜜蜂、甲虫等。孩子们先用肉眼观察这些昆虫,然后再用放大镜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
孩子们将放大镜对准昆虫的身体不同部位,通过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他们可以看到昆虫身上的纹理、体毛以及细小的特征。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被昆虫身体的构造所吸引,他们发现昆虫身体的设计非常精巧,每个部位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蜜蜂的触角可以帮助它们感知到周围的气味,蝴蝶的翅膀上有美丽的花纹等等。孩子们对这些发现都感到非常惊奇和好奇。
除了观察昆虫的外貌特征,孩子们还尝试了观察昆虫的行为。他们观察到蝴蝶在花丛中采蜜的动作,观察到蜜蜂在蜂巢中忙碌的样子,观察到甲虫在土壤中挖洞的行为等等。这些观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并且对昆虫的奇妙世界充满了兴趣。
通过这次观察昆虫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对昆虫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且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这次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让他们在探索自然中收获了乐趣和知识。
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篇二:探索植物的神奇世界
在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的科学活动中,老师们带领孩子们一起探索了植物的神奇世界。这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放大镜观察植物的细节,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结构特点。孩子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好奇心和观察力,对植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活动开始前,老师们先给孩子们讲解了植物的基本知识,比如植物的种类、生长过程以及植物的不同部分等。接着,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个放大镜,并且被分配到了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些植物标本,比如花朵、叶子、果实等。孩子们先用肉眼观察这些植物,然后再用放大镜进行更加仔细的观察。
孩子们将放大镜对准植物的不同部位,通过放大镜的放大效果,他们可以看到植物细胞的结构、叶脉的分布以及花瓣的纹理等。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被植物的构造所吸引,他们发现植物的细胞是由许多细小的组织构成的,每个组织都有特定的功能。比如,叶子的叶脉可以输送养分和水分,花瓣的纹理可以吸引昆虫传播花粉等等。孩子们对这些发现都感到非常惊奇和好奇。
除了观察植物的外貌特征,孩子们还尝试了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他们观察到种子在土壤中发芽的瞬间,观察到植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生长的样子,观察到花朵在阳光下逐渐开放的过程等等。这些观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并且对植物的神奇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这次探索植物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对植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好奇心。他们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并且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和发现。这次活动为孩子们打开了科学的大门,让他们在观察自然中收获了乐趣和知识。
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篇三
放大镜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
设计思路
放大镜是生活中常见的用品,是科学探索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工具。如果以“放大镜”开展一个探索活动,可以“放大”的是什么呢?这是我在设计之初聚焦的问题。
用放大镜看物体,除了“放大”还会有什么奇妙的发现?这个问题能够萌发幼儿对生活中放大现象的好奇和猜想,而“好奇”正是引导幼儿喜欢探究的最佳途径。因此,我决定活动中要放大的是“放大镜看物体后的奇妙现象”,激活中班幼儿的好奇心、探索心。
从功用来看,“放大镜”是用来“看”的,所以,我顺理成章地将活动目标设计为引导幼儿建构“观察的经验”,拓展他们的观察视角。
活动目标
1.观察、比较,想象常见物体在放大镜下奇妙的视觉效果。
2.尝试使用放大镜进行细致的观察。
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探究”部分,可以发现探究的目标有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喜欢探究是前提;方
法能力——探究,是关键性目标;在探究中,周围事物和现象是载体目标。本活动的环节设计紧扣这三个维度,用想象激活幼儿的好奇;用使用工具、尝试操作、积累探索能力之一的“观察”经验,伴随前两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让幼儿对周围事物和对放大镜等有了新的经验。应该说,这也是我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一种解读和表达。活动准备
1.幼儿有正确使用放大镜的经验。
2.每人一份观察用的图片。
3.欣赏用的PPT。
活动过程
一、观察和猜想
关键提问:
1.看,想象一下,这像什么?
它是一种动物所拥有的,猜想一下,可能是谁拥有的呢?
【设计意图:先观察然后想象,想象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再次观察,而且能够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放大镜下物体的奇妙视觉效果。】
总结要素:
*教师肯定幼儿的想象,如:这像某某,某某很漂亮,它是蝴蝶的翅膀。
*引出产生奇妙视觉效果的工具:放大镜。如:这是高倍放大镜,它能放大蝴蝶美丽的翅膀,让人看得更清晰。
关键提问:
2.听,这是谁的声音?(先放一段鸟鸣声)
想象一下,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会是怎样的呢?
【设计意图:设计先听后想象有两个作用:其一,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多种感官的运用;其二,幼儿这一次的想象基于上一次奇妙视觉效果,幼儿会更加期待看到放大后的效果,对放大镜放大物体后的现象有更深的印象。】
总结要素:
*再次引出放大镜。如:小鸟的羽毛在高倍放大镜下看上去轻轻的、柔柔的,像某某,像某某。
二、想象和比较
关键提问:
1.再看看,这像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让观察更具有目的性。随着环节的展开,幼儿的观察从无意观察慢慢向有目的的观察前行,当然,比较也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到了放大镜带来的奇妙感受。】
辅助猜谜语:不是冰块,不是宝石,味道很甜,不酸不成,蚂蚁爱吃,我也喜欢。
2.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白砂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总结要素:
*肯定并归纳幼儿在比较中的发现。
*出示放大镜,简单介绍:这就是能让物品看起来变得清晰的放大镜。使用放大镜的时候,不用太靠近眼晴,也不用太靠近物品,只要对准物品,调整最佳距离就行了。
【设计意图:在前面奇妙视觉感受的铺垫下,出示放大镜,让幼儿对使用放大镜产生期待,并且通过语言帮助幼儿再现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为后续使用做准备。】
3.接下去展示的'图片和我们的身体有关,仔细观察,再认真找找,它放大了我们身上的哪一部分?(给每位幼儿发一个放大镜,同时出示两张图片)
【设计意图:这个部分承上启下。既延续了上个环节的想象、猜想和比较,又让幼儿在期待中拿着放大镜观察。】
辅助提问:
*找到了吗?观察一下,再比比图片。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是否正确,及时指导。
总结要素:
*(出示照片)出示舌头的全貌,总结幼儿的发现。如:舌头上的小泡泡能帮我们分辨酸甜苦辣。
*了解和肯定幼儿使用放大镜后的发现:用了放大镜,你有什么发现?(幼儿:看得晕晕的,放得好大等)
三、使用放大镜
关键提问:
1.请你用放大镜看一看,图片上是谁?能学做一下1号的动作吗?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4号手里拿着什么?(让幼儿的观察有非常具体明确的目的,让幼儿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
【设计意图:引导幼儿从无目的观察到借助放大镜,通过倾听,尝试带着目的去观察,进一步积累有意观察的经验。】
2.操作
观察要素:
*幼儿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鼓励专注观察的幼儿。
3.讨论:
*谁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请上台。
*2号的方向是怎么样的?大家用手势回答!
*4号手里拿着什么?一起回答——放大镜。
【设计意图:通过点击电脑上的放大功能,验证幼儿的观察,这也是对幼儿的观察行为的一种肯定和鼓励。】
四、拓展和延伸
孩子们,请看——放大镜放大东西后,也会有丑丑的感觉。这是一个引起世界轰动的科学实验,日本的江本胜博士做了这样的实验,当人们对着水,说难听和凶狠的粗话,在比放大镜更清晰的显微镜下,水分子形成了丑陋的结晶。请看——
【设计意图:尝试把科学探究和真善美链接,并且拓展放大镜的另一个种类——显微镜。】
当对着水表达不同的爱和感谢时,水结晶就会显得美丽异常。
五、结束
孩子们,我们也来做放大镜,把微笑和友好传给一个人、两个人、传给全班,原本小小的微笑和爱就会越放越大,世界也会越来越美好。(播放图片的同时插入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