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和男孩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优质3篇】
大树和男孩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篇一
标题:《大树和男孩:激发幼儿园大班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导语:在幼儿园大班阶段,语言表达是孩子们学习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大树和男孩为主题的教案,通过激发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创造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通过观察大树和男孩的形象,学生能够描述他们的特征和动作。
2. 提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通过让学生想象大树和男孩的交流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 培养学生的叙事能力:通过让学生编写大树和男孩的故事,提高他们的叙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大树和男孩的形象图片:准备一些描绘大树和男孩形象的图片,以便学生观察和描述。
2. 故事情节设计:设计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可以是大树和男孩的日常互动或冒险故事。
三、教学过程
1. 观察和描述:展示大树和男孩的形象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他们的特征和动作。鼓励学生使用形容词和动词来描述。
2. 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联想大树和男孩的交流和互动场景。例如,大树和男孩在一起做了什么?他们的对话是什么样的?
3. 叙事练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大树和男孩的故事。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不拘泥于语法和词汇的限制。
4. 分享和展示:鼓励学生将自己编写的故事与同学分享,并展示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延伸
1. 情景模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扮演大树和男孩,进行对话和互动,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2. 绘画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大树和男孩的想象,进行绘画创作,并用语言表达他们绘画作品中的故事。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观察和描述大树和男孩的能力。
2. 学生联想和想象大树和男孩的交流和互动场景的能力。
3. 学生编写故事和分享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在观察、描述、联想、想象和叙事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且在故事分享和角色扮演中得到了实际运用。这个教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大树和男孩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篇二
标题:《大树和男孩:培养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导语:合作与沟通是幼儿园大班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一种以大树和男孩为主题的教案,通过合作和沟通活动,培养幼儿园大班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通过让学生合作完成大树和男孩的绘画或手工制作作品,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
2. 提升学生沟通能力:通过让学生以大树和男孩的视角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话活动,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绘画或手工制作材料:准备一些与大树和男孩形象相关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材料,如彩纸、颜料、画笔、剪刀等。
2. 角色扮演或对话卡片: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或对话卡片,让学生以大树和男孩的视角进行对话或互动。
三、教学过程
1. 合作绘画或手工制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绘画或手工制作材料,合作完成大树和男孩的作品。鼓励学生相互协助和分享创意。
2. 角色扮演或对话活动:让学生以大树和男孩的视角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话活动。可以设计一些情景和对话卡片,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
3. 分享和展示:鼓励学生将合作完成的绘画或手工制作作品与同学分享,并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
四、教学延伸
1. 合作游戏:设计一些合作游戏,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提升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2. 情景表演:鼓励学生以大树和男孩的故事情节为基础,进行情景表演,培养他们的沟通和表演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在合作绘画或手工制作中的合作能力。
2. 学生以大树和男孩的视角进行角色扮演或对话活动的沟通能力。
3. 学生分享和展示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成果。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在合作和沟通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培养了他们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他们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相互协助和分享,通过角色扮演或对话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个教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大树和男孩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篇三
大树和男孩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的细节,能大胆表达对图片内容的理解。
2、感受图片的意境,乐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感受朋友之间的关爱,体会相处的快乐。
活动准备:图片4幅。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今天我带来了几幅关于“大树和男孩”的图片,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二、看图讲述(逐幅图片观察)。
第1幅:
1、图片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小男孩在跑步。
——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2、你怎么知道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
——因为他的手这样子。(回答问题的小朋友用手势表示,其他幼儿模仿动作。)
3、小男孩在跟大树打招呼,大树呢?
——大树伸出树枝要抱小男孩。(老师追问:是大树的什么?你来指指看。小朋友在图片上指出到底是大树的什么。)
——树枝!
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它想抱小男孩。
——跟小男孩打招呼。
4、完整讲述。
第2幅:小男孩来到大树下,他们在干什么?(幼儿猜测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对下一幅图片的观察充满期待。)
1、他们在干什么?
——睡觉。
——休息。
2、谁有不同意见?大树是怎样做的?大树有变化吗?
——它一只手伸得好长。(幼儿模仿动作)
它长长的手指在指着谁?它为什么要指着他?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捉迷藏。(师生模拟“捉迷藏”的游戏)
怎么玩?(请幼儿完整讲述,当幼儿讲述出现困难时老师给予动作提示,幼儿讲不下去时,请下一位幼儿“接力”讲述。)
3、师生完整讲述,及时捕捉幼儿创编的角色对话并给予肯定。
4、完整讲述。
5、玩着玩着,小男孩怎样了?
——困了。
困了?要不要休息呀?
——要,在大树旁休息。
——在大树下。
第3幅:
1、谁在哪里干什么?
——小男孩在大树旁边睡觉。
2、大树有变化吗?有什么变化?
——变成圆圆的月亮。
——像屋子。
——像一把伞。
3、大树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它想遮着小男孩,不让阳光晒着他。
如果有大树为我遮阴,我就会睡得怎么样?
——很香。
——很舒服。
老师模仿大树为幼儿遮阴,提问:有什么感觉?
——很舒服。
——睡得很香,没有阳光。
4、完整讲述(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带进图片讲述中)。
5、大树热情地欢迎小男孩的到来,跟他玩“捉迷藏”的游戏,小男孩子累了,大树为他撑开一把伞,为他遮风挡雨。大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关心他。
——他们是好朋友。
第4幅:
1、(老师用拥抱的动作表示对幼儿的关心)我们一起看看大树和小男孩有些什么关心的`动作。
——大树做摇篮。
——荡秋千。
2、(师生模仿大树和小男孩的动作)大树和男孩在干什么?
——拥抱。
3、他们为什么要拥抱在一起?
——因为他们感情很好。
——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4、完整讲述。
三、完整讲述四幅图片。
四、原来互相关心除了一起玩游戏、帮助解决一些困难之外,一个拥抱也是一种爱。我爱你们!(师生拥抱)
1、平常是谁给你拥抱最多?
——爸爸、妈妈。
2、爸爸、妈妈除了给你拥抱之外,还会给你做什么?
——亲一亲。(亲一亲是一种爱的表现)
——好好照顾我们。(好好照顾我们也是一种爱的表现)
3、原来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爱我们的人,他们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爱我们,那我们也爱他们吗?你会怎么去爱你们所爱的人?我相信你们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告诉他们——你爱他们。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图片节选自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图画书作品《爱心树》。看似简单的线描画面,虽然没有孩子喜爱的色彩,但却蕴含着许多秘密,能激发起孩子反复观察与积极讨论、讲述的欲望,我们可以感受到孩子在过程中的投入。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手段与孩子共享活动的愉悦。、
第一,引导孩子观察画面细节。在以往的看图讲述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在观察图片的时候,常常只注重对主体物的观察,忽视细节部分,而那些在经意或不经意之间留下的细节,通常与主题息息相关,甚至可以说,如果对其缺少关注。就会妨碍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因此,在本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画面中树枝的变化绘画得生动、拟人化,我不断引导孩子对这些细节及其变化重点进行观察、展开想象,使孩子在反复的观察与讨论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孩子们也乐此不疲。、
第二,教师语言的引导与层层追问。活动中我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提示帮助孩子观察画面,连贯讲述,对于孩子的回答,能注意及时捕捉,层层追问,并注重帮助孩子对观察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提升。如当观察讲述“男孩向大树跑来,大树弯下腰伸出手臂欢迎他的到来”这一画面时,我用语言进行提示:“男孩子来到大树下,他会干什么呢?”当出现下一幅画面“大树和男孩玩‘捉迷藏’游戏”后,我又提示:“玩累了,会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幼儿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日常游戏中的感受带到讲述中,形成新的体验,并积极展开想象,进入下一画面的观察和讲述中。当孩子带着切身体验重回画面进行讲述时,他们中的多数在语言表达上更为丰富、更富有创意。、
第三,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有效地感染幼儿的情绪,并在情感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如在观察大树与男孩捉迷藏这一画面时,我们一起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孩子模仿角色的行为和创编角色的对话。孩子从中真切地感受到画面营造的氛围,体现大树和男孩双方亲密无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