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最新6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
3.探讨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
3.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准备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幅荆轲刺秦王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这个事件的初步认知和猜测。
二、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1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包括荆轲出使秦国、荆轲刺秦王成功和荆轲身亡等。教师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结合图片和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要刺秦王,他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的动机和目的。
四、探讨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秦国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制作一张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海报等。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
3.探讨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重点:
1.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
2.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
3.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
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准备电子设备或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一段荆轲刺秦王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这个事件的初步认知和猜测。
二、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15分钟)
教师简要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事件经过,重点突出荆轲出使秦国、荆轲刺秦王成功和荆轲身亡等关键事件。教师要注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结合影视片段和地图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动机和目的,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要刺秦王,他的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荆轲的动机和目的。
四、探讨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探讨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包括对秦国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五、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荆轲刺秦王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影响。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拓展他们的历史知识。
七、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文章、制作一张关于荆轲刺秦王的海报等。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三
学习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1. 积累文中的文言现象并识记归纳;
2. 继续学习抓住人物言行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感悟特定情景对人物塑造的良好效果;
3. 了解荆轲行为的勇敢侠义的意义,感受其视死如归的非凡气度,探讨“士 ”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早读时间预习课文,依靠字典解决字音问题,并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和复述故事情节的方法达到疏通文意,了知文章大意的目的;
3.采用情景再造之法,以散文语言来描绘易水送别一场,体会场面描写的效果;
4.加入一部分有关士的文字材料,采用讨论和教师引导的方式探讨士的现代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荆轲同情弱小,仗义相助的侠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学习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练习册上的文言现象。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一、图片导入 激发兴趣
1.展示图片,介绍电影《英雄》的故事情节。
2.解说词:战国末期六国征战,秦国最强,秦始皇(陈道明)也就成了各国的敌人。大侠无名(李连杰)、残剑(梁朝伟)、飞雪(张曼玉)、如月(章子怡)、长空(甄子丹)都要刺杀秦王。残剑在知道了秦王一统天下的大志后,为了天下苍生的安宁,放弃了刺杀秦王的机会。在长空、飞雪、残剑的帮助下,来自秦国的无名获得了离秦始皇只有十步之遥的机会——无名最厉害的剑术是“十步一杀”。在为秦始皇讲述了他是如何杀死三位大侠的故事后,无名拔剑刺向秦王。不论这个故事的结果如何,不可否认它借用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模型,其主角无名身上所散发出来的侠义精神同样让人称颂!
【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消除障碍 疏通文意
1. 请同学们听荆轲刺秦的录音,订正字音。
2.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三、疑难词句 师生共探
1.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疑难语句递交上来,老师用投影仪有选择性的显示出来,鼓励学生自主答疑。
2.学生疑难语句可能为: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4)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5)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6)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对应的译文为:
(1)现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2)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3)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
(4)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5)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6)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设计意图】疏通文章大意。
四、复述课文 明确细节
1. 请同学们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成小组请每位成员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按照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来讲述。)
2. 师生共同明确故事情节,熟悉故事内容。
一、 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二、 开端(“太子丹恐惧”——“愿足下更虑之”):太子丹请荆轲商量对策,荆轲提出办法,太子丹又不愿执行。提出行刺秦王,故事开始。
三、 发展(“荆轲知太子不忍”——“终已不顾”):从准备“信物”到寻制凶器,从配备助手到易 水送别,故事一步步向前发展。
四、 高潮(“既至秦”——“被八创”):荆轲廷刺秦王未遂,断左股,被八创。
五、 结局(“轲自知事不就”——“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彻底失败。
六、 尾声(“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被荆轲震慑
五、随堂练习 检测不足
要求学生完成练习册中关于《荆轲刺秦王》一节中的基础习题。(如果没有时间,也可改为课后作业。)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战国策》;
2、掌握《荆轲刺秦王》文章前两段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3、用析读法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课
传说中,在神马还不是浮云的年代,有两种人最寂寞。一种人是高居于庙堂之上,享有九五之尊,每天被人山呼万岁的君王;另一种就是行走江湖,昼伏夜出,脸如严霜,眼若寒冰的刺客。那么我们今天的课堂,穿越历史的千年,去看看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当他遭遇了和他同样有名的刺客——荆轲后,这两位历史上的巨星相互碰撞,是否可以打破彼此的寂寞,谱写出一段动人的传说呢?
二、文学常识
《战国策》
回忆《战国策》相关知识。《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刘向整理成辑,共33卷。属于先秦历史散文行列,以记叙为主。
三、正音
结合导学案学习准备第二题进行。(由学生回答)
四、分析全文脉络
由题目入手,看全文的中心事件是“刺”,围绕着刺字展开的有行刺缘由,行刺准备,行刺过程,行刺结果。分别对应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五、重点学习文章的第一部分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读,并圈点出解决不了的字句
2、教师答疑,并在此过程中强调一些重点词语
如: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名词作状语)
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 微太子言 诚能得樊将军首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
金千斤 行而无信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伤长者之意 (古今异义)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卒惶急无以击轲 固定搭配
秦王必说见臣 通假字
此时文意已经疏通
六、分析文章内容
问:文章第一段非常的短小,读起来却非常的有气势,为什么?
(即:分析6个动词的好处)
说明了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形势岌岌可危,使全文一开始就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之中,同时也奠定了主人公后面的悲剧命运。
七、利用析读法,分析人物在开端部分展现出来的部分性格
太子丹:急躁
荆轲: 讲信用(“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此句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
心思沉稳,虑事周密(行而无信,要樊头与督亢之地的地图),
果敢(对应太子的“不忍”)
胸有成竹(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八、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故事的开端部分,明白了刺秦的原因。但是由于太子丹的不忍,会把事情推向那种发展地步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析。请同学们课下自行预习文章的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板书设计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开端 行刺缘由(1-2)
发展 行刺准备(3-9)
高潮 行刺过程(10-17)
结局 行刺结果(18 )
太子丹:急躁
荆轲: 讲信用;心思沉稳,虑事周密;果敢;胸有成竹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学好这篇文章,可以感受荆轲这一悲剧英雄的人格魅力,还可以利用古今视界差异,激发学生读出新意,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性,并在这方面作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知识教育目标:
(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矛盾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B、能力训练目标:
(1)鉴赏悲壮感人的场面描写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欣赏精彩的人物对话、神态描写,体会对比手
法的运用。
C、情感培养目标:
(1)辩证的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2)学会历史唯物主义法,辩证的分析人物形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切实落实教学,我将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A、重点:
(1)对文中的文言虚词、实词、通假字的把握
(2)对荆轲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
B、难点:文言现象(句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的把握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这篇文章是高中文言的第二篇,学生对文言文的只是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其实在民间也有一定的知名度,那作为高一的学生必然也有所耳闻,但对故事的具体原因,情节以及结局,人物等了解不深,只有一个模糊的映像。对荆轲的形象了解也很片面,所以需要教师的补充教导,引导学生进行辨证思考和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正处在知识储备的阶段,对文言的知识掌握的还不是很多,因此文言知识的解读也显得很重要。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介绍背景要了解一个人物的形象和意义,必须把他的所做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因此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荆轲的概况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3、整体把握
为了让学生首先有一个宏观意识,让他们在学习部分时能够将部分放在整体之中去更好的理解。我将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的音,以及串连文章的结构,分段落。以便于学生把握本篇文章,从整体到部分。
4、文章分析(第一课时讲前四段)
第一段请一个同学读,然后分析第一段的六个动词。气势磅礴。将同学引入本课的氛围。然后采用提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不懂得字词然后重点讲解几个字词。如:收,北。接下的四段采用相同的方法,重点分析。如:诚、邑、穷困、遇、善、涕、将奈何、可以、太息、顾、乃遂、函、之等字词。
5、仔细品读,分析人物从前四段分析太子丹,荆轲,樊於期。
先让同学在文本中找出表现相应人物的语句,在从中概括出人物形象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如:以太子丹为例,找出表现太子丹的地方。
师问:你觉得太子丹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总结:不沉着、勇敢、责任感
同样方法分析荆轲:有勇有谋、大义、口才好等等;樊於期:敢于牺牲。
6、分析人物对话艺术
联系文本,结合文章原句,重点分析第三自然段。
动之以情(唤起他对秦国的仇恨,燃起报仇的念头)
晓之以理(燕国危矣)
课堂小结简单总结课堂内容,预告下节课内容。布置作业(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以及预习剩余课文)。
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物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描写,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学过《战国策》中的《触龙说赵太后》、《唐雎不辱使命》、《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订的(补充: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个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正是因为有此神授,刘向才能成为一代经学大师。),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二、整体感知
互动设计1:
补充注释(略)正音正字:
淬(cuì) 怜(wǔ) 徵(zhǐ) 陛(bì) 卒(cù) 提(dǐ) 创(chuāng) 揕搭(zhèn) 拊(fǔ)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互动设计2:
讨论疑难词句:
1、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见陵:被陵辱。
4、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5、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6、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7、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x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8、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9、北蛮夷之鄙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10、负剑:背剑,即把剑推到背上,以便拔出。
互动设计3:
复述故事(略)
互动设计4:点评课文(见课文)
三、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5:
从课文看,荆轲有何性格特点?(问题探究之一:荆轲性格)
点拨:荆轲的性格在准备信物、易水送别、秦廷行刺这三个场合表现得最为充分。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白衣冠以送之”的悲壮气氛,“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决心,让一个赴汤蹈火义无反顾的英雄卓立于读者面前。咸阳宫中,“顾笑武阳”,显示出荆轲的镇定自若、机智沉着;惶急奔跑的秦王、束手无策的群臣,反衬出荆轲搏击秦廷的气势:“倚柱而笑”的神态,“箕踞以骂”的动作,反映出荆轲宁死不屈的精神。作者扣住这些场景刻画人物,塑造出一个侠士的形象。
还有另一种见解:作为一个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的.冷酷刺客,荆轲具备此类人物必备的多种素质。冷酷无情是其本质特征,冷静、沉稳、视死如归是其主要个性。荆轲的性格,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早已作过分析:“夫其膝行、蒲伏,非恭也;复言、重诺,非信也;糜金、散玉,非惠也;刎首、决腹,非勇也。”一个冷面杀手,一个暴力狂徒,一个恐怖分x,即以封建道德观念评判,亦难称“恭、信、惠、勇”。荆轲的玩命绝不是为了某种理想,仅仅是为了报达太子丹的所谓知遇之恩。因此,荆轲性格不应肯定。
互动设计6:“易水送别”中的音乐描写十分感人,试作赏析。
点拨:“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陶渊明《咏荆轲》)太子丹及宾客“白衣冠以送之”,这是生离死别,送者行者皆沉浸于凄凉悲怆的氛围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暗示着事有不测。变徵之声,何其悲凉,慷慨羽声,何其激愤,音乐由弱至强,由低至高,人物由“垂泪涕泣”至怒发冲冠,情绪由凄楚悲凉至慷慨悲壮,生离死别化作同仇敌忾。易水悲歌这一场面有力烘托了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的刚烈形象。
互动设计7:写一段赏析荆轲行刺场面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