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优秀6篇】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一:古都的秋日散步

故都的秋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之一。古老的建筑、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秋景使得这个季节成为了一个教学设计的绝佳素材。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适合秋季教学的主题活动——古都的秋日散步。

活动目标:

1. 了解古都的历史和文化。

2. 观察和欣赏秋天的景色。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

1. 选择一个适合的古都景点,如故宫、颐和园等。

2. 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图片,介绍古都的历史和文化。

3. 准备相机或手机,方便学生拍摄秋景。

活动步骤:

1. 课前准备:通过图片和教材,向学生介绍古都的历史和文化。让学生了解古都的特点和重要景点。

2. 实地教学:带领学生前往选择的古都景点,进行秋日散步。鼓励学生观察和欣赏秋天的景色,同时提醒他们注意安全。

3. 观察记录:要求学生随时记录他们看到的景色和感受,可以用文字、图片或绘画的形式。鼓励他们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分享和讨论:回到教室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观察记录。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古都的认识和感受。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记录,写一篇关于古都秋天景色的作文。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和范文,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这个活动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古都的美丽秋天,还能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写作能力。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都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古都的兴趣和热爱。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二:古都的秋日美食之旅

故都的秋天是一个美食的季节。丰富的菜肴、传统的糕点和独特的口味使得古都成为了一个教学设计的绝佳素材。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个适合秋季教学的主题活动——古都的秋日美食之旅。

活动目标:

1. 了解古都的传统美食。

2. 学习制作传统糕点和菜肴。

3. 提高学生的口味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1. 准备一些传统的古都美食,如老北京炸酱面、豆汁糕点等。

2. 准备相关的教材和图片,介绍古都的传统美食。

3. 准备食材和厨具,方便学生制作美食。

活动步骤:

1. 课前准备:通过教材和图片,向学生介绍古都的传统美食。让学生了解美食的历史和特点。

2. 美食品尝:让学生品尝准备好的古都美食,让他们感受不同口味的魅力。

3. 制作糕点:让学生学习制作传统糕点,如老北京糕点、豆汁等。老师可以示范和指导学生,确保学生能够掌握制作技巧。

4. 菜肴烹饪:让学生学习烹饪传统菜肴,如老北京炸酱面等。同样,老师可以示范和指导学生,确保学生能够掌握烹饪技巧。

5. 分享和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制作的美食和感受。进行讨论,了解他们对古都美食的认识和喜好。

6. 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和体验,设计一个自己的古都美食。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的菜谱或写一篇关于古都美食的作文。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品尝到古都的传统美食,还能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同时,学生还能通过创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口味。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能激发他们对美食的兴趣和热爱。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散文的形和神

  2、散文的景和情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二、解题、作者及写作背景

  故都两字表明描写的地点,带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秋字明确描写的内容,题目很深沉。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发起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产生巨大的影响。1923年发表《春风沉醉的晚上》。先后在北大、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岛坚持抗战。1945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郁达夫的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种种原因,郁达夫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一些很好的散文。

  三、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一)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明确:味。(板书)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二)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三)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明确: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⑴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目以选择问答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⑵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⑶为了方便学生讨论,可在讨论前板书:

  秋花色 秋槐形

  秋蝉声 秋雨味

  秋果实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明确: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的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是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因此,上述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教师总结时,可板书:

  ⑴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⑵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

  ⑶作家人个气质的抑郁善感;

  ⑷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⑴此题旨在让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

  ⑵分析时可与导语 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古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附:《故都的秋》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味 味

  南国的秋慢、润、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是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难点:全文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情深意浓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请我们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根据大家初中学过的一首词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展示画面一,出示《天净沙·秋思》(个别背诵与师生背诵相结合)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维方向:借景抒情。

  这种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整体感知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作者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学习目标:(幻灯)

  1、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你们先齐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设计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

  《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既要让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五、本课时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学生在把握作者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之下的景物描写的妙处。所以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引导学生推敲本文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习难点。

  六、教法学法设想:

  1、采用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的教法。

  (解说:在新课程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2、朗读感受,重视诵读、美读。

  (解说: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3、让学生读、说、品、评,合作探究

  (解说:阅读实践以学生活动为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

  七、教学辅助手段: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设计:

  依据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及教学方法的思考,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贴近生活,进入情感

  一开课,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等一系列的描写秋天的诗词……是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毛泽东读到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秋雨的凄苦。那么,你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学生各抒己见:可能会谈身边的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怡;另一方面秋天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北雁南飞,枯叶飘零,收获后的田野,一片狼藉,风中夹杂着寒意,让人心绪悲凉等等。

  “一个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一下郁达夫眼里的秋天是怎样的呢?

  (解说:这一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最佳状态,也就进入教学的第二环节。)

  (二) 诵读感悟,辩论情感

  1、先听课文朗读录音,配上一段忧郁抒情的音乐《秋思》,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在文中勾画出作者选用了哪些平常景物来描写故都的秋。

  2、听完课文录音,请学生读课文1-2自然段,分别用文中的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明确:北国的秋——清、静、悲凉 南国的秋——慢、润、淡

  (解说:这一设问意在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

  学生很快悟出:作者眼里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清、静、悲凉”

  3、那么纵观全文,“你认为作者是颂秋还是悲秋?”

  将持不同观点的学生分为两组。要求各组同学在回答时以文本为依据。

  学生有了争论意识,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语句,在阅读和争论中提高运用文本的能力。

  “颂秋”组的同学就会从作者赞美、眷恋故都的感情角度来选读文段证明自己观点,而“悲秋”组的同学则会从萧瑟的景物的文段描写中读出“悲凉”。学生很容易读到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那作者为什么不选故都的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郊是众多优美的风光,而是选取生活中非常普通、不起眼的的几幅画面来作为故都的代表呢?为什么南国的秋就不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呢?

  学生经过一系列深入的辩论后发现: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这都跟作家的个人心境有关。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对故都秋的眷恋和向往,是积极赞美的情感;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全文的基调又是忧伤的,悲凉的。可以说《故都的秋》是一曲悲凉的颂歌。

  (解说:有意让教学重心下移,设置了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这是一种联系文本进行分析的思维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筛选、提取文中信息,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想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产生了思想上的碰撞,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在阅读和争论中,加深对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的领悟,加深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的认识,突出了本堂课教学重点。这种放手让学生讨论的做法,能让学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同时有助于思维的互补,更有助于合作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在这里,课堂就是一条生生不息流动着的河流,师生成为课堂生活的创造者。)

  (三)研读探究,发现情感

  继而,教师抛出一个学习缺口,师生进行互动研讨探究——郁达夫眼里的秋天为什么会是这样呢?(下面是我上这堂课与学生互动的片断)

  生:可能跟他的年龄有关吧。

  师:郁达夫写此文时年龄只有38岁。

  生:可能和作者的性格有关吧。

  师:可惜我手头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能帮你证明这一点。

  生:是不是跟作者的生活时代有关?

  师:不错,郁达夫生活在动乱年代,但是像他这一时代的其他作家也写过反映季节的文章,像朱自清的《春》就写得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生:也许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

  生:还可能和作者的心境、情怀有关。

  师:郁达夫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留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他爱国热忱。

  生:由此看来,作者因眷恋故都才产生这样的情感。

  生:作者写南国之秋,秋味不浓,难以让人满足;写北国的秋,才够得上心理上的秋味。

  ……

  通过互动之后达成共识: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与作家的个人气质、生活经历、文艺观和审美追求等有关。

  (解说:“因学定教”是一条不能违背的原则,无论预先考虑如何周密,在课堂上还是要尊重学生思维变化,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随机应变,只要不妨碍教学的终极目标就可以。这一教学环节是“让学生去探究发现悲凉、伤感情调的由来”。在这里,我没有进行传统式的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只是让学生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成功的喜悦,而且是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

  接着,进入延伸拓展环节,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这样一道练习: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同学们可选取文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我们家乡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写。看谁说得新!说得多!说得快!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简陋的小屋里;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蜜桔的飘香里。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篇六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附板书:

  故都的秋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思秋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绘秋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议秋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恋秋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相关文章

《珍珠鸟》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彩3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珍珠鸟》优质课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教学目...
教学资料2016-04-04
《珍珠鸟》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彩3篇)

《狼》的教学设计【优质3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语,并能翻译、背诵全文。 2、理解本文生动的描写,曲折的情节及丰富的寓意。 3、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了解和认识狼,启发学生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面作深入思考。...
教学资料2012-04-09
《狼》的教学设计【优质3篇】

《小青蛙》教学反思【最新6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青蛙》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
教学资料2014-04-07
《小青蛙》教学反思【最新6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通用3篇)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
教学资料2017-03-09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通用3篇)

四年级《画角》教学设计【优质3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四年级《画角》教学设计,请参...
教学资料2013-07-04
四年级《画角》教学设计【优质3篇】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优质3篇】

面对现如今语文课程标准的改革大形势下,本人在作文的教学指导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尝试,所以尝试性地上了如下的一堂关于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指导课,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导。 课堂设计设想: 1、让学生在观察与...
教学资料2017-04-09
描写人物外貌的作文指导课教学设计【优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