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教案【通用6篇】
女娲造人教案 篇一
女娲造人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女娲造人教案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娲造人传说,并通过实践活动来感受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本文将介绍女娲造人教案的设计与实施。
教案设计
1. 目标设定: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传说,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并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人类的进化过程。
2. 教学内容:
a. 女娲造人传说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b.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
c. 实践活动:制作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模型。
3. 教学步骤:
a. 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女娲造人传说,并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思考。
b. 学习:介绍女娲造人传说的背景和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哲学思考和人类对起源的追寻。
c.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人类的起源和进化过程,引导他们思考人类的共同祖先、物种演化和环境适应等概念。
d. 实践活动:学生利用纸板、黏土等材料制作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模型,通过手工操作感受人类的进化过程。
e. 总结:回顾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重要概念和理解。
教案实施
1. 教师角色:教师应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导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并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
2. 学生角色: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主动思考和探索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过程,发展科学思维和创造力。
3. 教学资源:教师可准备图片、视频、故事书籍、纸板、黏土等材料,以及展示设备和制作模型的工具。
4.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模型制作,教师可以评价学生对人类起源和进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女娲造人教案的设计与实施,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还能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人类的进化过程。这种教学方式既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是一种有趣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为学生带来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女娲造人教案 篇二
女娲造人教案的意义与价值
女娲造人教案是一种以中国古代神话为背景的启发学生思考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教学活动。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了解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感受人类的进化过程,并培养科学思维和创造力。本文将探讨女娲造人教案的意义与价值。
意义
1. 引发兴趣:女娲造人传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故事之一,通过这个故事,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起源和进化的兴趣,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
2. 传承文化:女娲造人传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学活动,可以传承和弘扬这一古老的神话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
3. 培养思考能力:通过学习女娲造人传说和参与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培养思考问题、分析现象和探索知识的能力,发展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 培养创造力:实践活动中的模型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对艺术和科学的兴趣,促进全面发展。
价值
1. 人文关怀:女娲造人教案关注人类起源和进化的问题,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的共同起源和未来发展,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和责任感。
2. 跨学科学习:女娲造人教案融合了文化、历史、哲学、生物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促进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3. 实践应用:实践活动中的模型制作可以将学生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女娲造人教案的意义与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对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认识上,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上。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可以在探索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多元智能和综合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这个教案能够得到广泛应用,为学生带来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学习体验。
女娲造人教案 篇三
○教学的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且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的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的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的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时的安排
一课时
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里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的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设计。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教师:投影仪。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2、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3)讨论:
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②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4)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七年级语文上册《女娲造人》教案设计》。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女娲造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神话极其特点。
2、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甘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3、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2、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想象的作用,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方法】
速读法跳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我国古代也有许多神话故事,下面请同学们看图片,辨析说出是哪则神话,导入课文《女娲造人》。
2、出示学习目标。
二、知识积累
1、有关神话
有关神话
神话是古代劳动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地解释而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故事。
神话特点:1、它是以事实为基础的。2、充满奇妙的想象和幻想,非常有趣。3、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2、我国远古比较著名的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共工怒触不周山
3、字词积累
女娲(wā):传说中造人、补天的神。
澄澈(chénɡchè):清澈透明。
幽光(yōu)
灵敏:反应快。
绵延:延续不断。
莽莽榛榛(mǎnɡzhēn):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原是佛教用语,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三、整体感知
1、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
课文是根据这两则短文改编的,看看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出作者的想象力?
听课文录音,讨论后作答。
2、师生共同订正
3、问题思考:女娲为什么要造人?女娲是怎样造人的?女娲如何让人类繁衍生息的?
四、合作探究
1、生动感人的神话,离不开精彩的故事情节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你能概括出女娲的形象吗?可用下列句式概括:
女娲既是一个_________的神,又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2、文中处处洋溢着人类诞生的喜悦感。找出有关语句,说说你对这一喜悦感的体会。可让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不要求统一。
五、拓展延伸
1、出示名言
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雨果)
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黑格尔)
2、女娲造人新编
请同学们展开新奇大胆合理的想象,就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
3、课文小结
六、布置作业
仿照课文的写法,请同学们展开大胆、新奇、合理的想象,选择一则我国古代神话改写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板书设计】
【课后反馈】
女娲造人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①通过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教师:投影仪。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今天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筛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能力。实施前要做好指导,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不太理想,教师可提示补充。如果复述的学生对课文情节有遗漏,也可提醒学生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
、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②跳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词语解释
揉(róu):
1、用手来回擦或搓:~擦。~搓。~眼睛。
2、团弄:~面。~泥球。
3、使木弯曲:~轮(使木弯曲制作车轮)。“~木为耒”。
4、古同“柔”,使降顺。
荒凉(huāng liáng):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寂寞(jì mò):冷清孤单;清静
莽莽(mǎng mǎng):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莽莽群山
蓬勃(péng bó):繁荣,旺盛。
澄澈(chéng chè):清澈,水清见底。
掺和(chān huo):掺和,混杂。犹言参与、插手。
非凡(fēi fán):、出色的或突出的
气概(qì gài):名词,意思是正直豪迈的态度,或者在某种活动中或生存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举动或气势。
灵敏(líng mǐn):1、具有容易受影响或受感动的能力;能够显示微小差别2、头脑机敏
泥潭(ní tán):通常为暴风雨所留下的小污水坑。
绵延(mián yán):有连续不绝和弥漫延续等义。一直延续到完结,中间未曾间断(多用于形容山,如:绵延的山径/群山绵延千里)。
神通广大(shén tōng guǎng dà):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褒义)
灵机一动(líng jī yī dòng);灵机:灵活的心思。急忙中转了一下念头(多指临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褒义
眉开眼笑(méi kāi yǎn xiào):眉头舒展,眼含笑意。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课后反思
按照新课标要达到的三个维度目标,语文教学就是要扎实活泼有序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联想、想象力,发挥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发展个性,健全人格。为此,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神话《女祸造人》作为本节课材料,对学生进行联想、想象力的训练。
成功之处:
有教育机智。当天,全年级学生都欢欢喜喜去财大看话剧,仅留下上课的这个班不能去,学生们老大不高兴,又加上突然下雨,天气很冷,学生冒雨跑到阶梯教室。我一下想到学生昨天刚兴高采烈地学习吟唱诗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即让语文科代表黄伊伊领唱。气氛一下活跃起来。
1、点击了学生的兴奋点。
首先,选的文章是神话传说,是六年级学生最为感兴趣的。
其次,课前唱歌让学生情绪由阴转晴,进而让学生讲自己看过或听过的神话故事,课堂上晴朗起来,再由师以“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的祖先是怎样理解和想象的?”几个问题将学生阅读欲望撩拨到极致。
2、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以讲故事,创编神话故事等比赛形式刺激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点带面,全体参与,让学生在竞争中各有所得。
3、联想、想象能力的迁移。最后环节让学生创编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每个小组都热火朝天,七嘴八舌,更有几个小组提出创编课本剧,并当堂表演,将整个课堂气氛拉向高潮,学生潜能得到极大挖掘。
不足之处:
1、没有真正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几个教学环节皆在老师主观引导下进行。尤其当下课铃响起,而学生课本剧的表演正浓,学生们和听课老师们也正听得如痴如醉时,我却因为是公开课而打断学生的表演。后来虽然又让学生继续表演,但已影响了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贯彻“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观念。
2、课堂评价不到位。如有学生提出“女娲到哪去了?”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对以神话形式解答的学生,我没能给予肯定,只对一位回答“女娲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学生极其赞赏。这个评价说明我本身的教育机智不够,对问题的认识较窄。学生刘莫的点评非常不错,可我没能充分赞赏。
3、教学环节之间过渡处理不太好
在学生质疑这个环节,学生问题较多,当超过我规定的时间时,我为了能尽快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采用了较生硬的方式,直接过渡,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缺憾。没有做到“教学生之所需要”的课改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