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精彩6篇】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教案标题:探索自我探索的重要性
引言:《孤独的牧羊人》是一部由保罗·柯艾略所著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的牧羊人圣地亚哥的冒险故事。这个教案旨在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探索自我探索的重要性。通过分析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经历和成长,学生们将能够了解到自我探索对于个人成长和实现梦想的重要性。
目标:
1. 通过阅读和讨论《孤独的牧羊人》,学生将能够理解自我探索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学生将能够分析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经历和成长,以及他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实现自己的梦想。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思考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制定实现计划。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提问学生对于自我探索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二:阅读和讨论
1. 学生阅读《孤独的牧羊人》指定章节。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如何通过自我探索实现自己的梦想。
步骤三:分析和总结
1.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整理出关键点。
2. 分析和总结圣地亚哥的经历和成长,以及他通过自我探索实现梦想的方法和策略。
步骤四:个人探索
1. 学生回顾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思考实现这些梦想和目标的方法和策略。
2. 学生制定实现梦想和目标的计划,并与同伴分享。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展望学生通过自我探索实现梦想的未来可能性。
作业:
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我探索和实现梦想的个人心得体会,字数不少于500字。
2. 学生继续阅读《孤独的牧羊人》的剩余章节,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评估方式:
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内容。
教案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自我探索的重要性,并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经历和成长,了解到自我探索对于实现梦想的重要性。学生们也有机会思考和探索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制定实现计划。教案中的小组讨论和个人探索环节有助于学生们主动参与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圣地亚哥的冒险经历,并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的冒险经历和成长。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教案标题:理解自然和追求个人成长
引言:《孤独的牧羊人》是保罗·柯艾略的一部小说,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的冒险故事,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本节课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们理解自然的力量和价值,并鼓励他们追求个人成长和进步。
目标:
1. 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然的力量和价值,并掌握相关词汇和概念。
2. 学生将能够分析主人公圣地亚哥在自然中的成长和改变。
3. 学生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 引导学生回顾《孤独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角色。
2. 提问学生对于自然的理解和认识。
步骤二:阅读和讨论
1. 学生阅读《孤独的牧羊人》指定章节。
2. 分组讨论学生对于主人公圣地亚哥在自然中的成长和改变的认识和理解。
步骤三:理解自然的力量和价值
1. 教师介绍自然的力量和价值的相关概念和词汇。
2. 学生进行词汇学习和理解练习。
步骤四:个人探索
1. 学生思考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记录自己在自然中的体验和感受。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并思考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方法和策略。
步骤五:总结和展望
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展望学生通过理解自然和追求个人成长的未来可能性。
作业:
1.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然的力量和价值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2. 学生继续阅读《孤独的牧羊人》的剩余章节,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评估方式:
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
2. 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内容。
教案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理解自然的力量和价值,并通过主人公圣地亚哥在自然中的成长和改变,深入体验和理解自然的力量和影响。学生们也有机会思考和探索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个人成长和进步的方法和策略。教案中的词汇学习和个人探索环节有助于学生们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自我思考的能力。下节课可以继续深入探讨圣地亚哥在自然中的冒险经历,并引导学生们思考自己在自然中的冒险经历和成长。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体验歌曲创作中的约德尔手法,尝试用轻松快乐的情绪演唱歌曲中的衬词部分。
活动准备
1.《DO—RE—MI》《孤独的牧羊人》音乐CD及伴奏音乐。
2.《音乐之声》视频《孤独的牧羊人》片段。
3.画笔、纸;牧羊人、田野、城里人、王子、农夫、餐桌、啤酒、穿红裙子的小姑娘、带围裙的妈妈图片。
活动过程
1.组织幼儿听《do—re—mi》,介绍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它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引出《孤独的牧羊人》。
2.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的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2)完整欣赏中文版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部分,接着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幽默诙谐的曲风。
3.画图谱、贴形象,分段欣赏歌曲。
(1)欣赏歌曲第一段。见识随音乐贴牧羊人、田野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在衬词部分教师可画的螺旋线表示约德尔调)
(2)欣赏歌曲第二段:教师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哟普而看图谱跟唱衬词。
(3)欣赏歌曲第三段。出示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4)教师幼儿对唱歌曲。教师唱歌曲叙述部分,幼儿演唱衬词部分。
4.随歌曲两两结伴自由跳圆圈舞,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活动延伸:
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听音乐演唱或表演歌曲,体验快乐情绪的传递。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四
活动设计:
“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新课改形式下的这句话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也成了幼教界教育理念的一大主流。幼儿不感兴趣的事物,即使我们教师花的心思进行揣摩,那也只能算是灌输式教育模式,到头来仍是事倍功半的成效,且有悖于新《纲要》精神。
《孤独的牧羊人》以其有趣、形象的木偶为素材,通过欣赏木偶剧的形式,融音乐于剧情的发展中,让幼儿在欣赏木偶剧的同时,主动接受了音乐信息,潜移默化进入音乐氛围中,为音乐教育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如:拎出音乐中诙谐有趣的“衬词”部分,进行细致分析,并赋予其角色形象,使音乐教育摆脱以往听赏式的传统教育模式,符合大班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有助于音乐活动的开展。
教案目的: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教案准备:
歌曲图谱、视频材料、钢琴、老山羊、小山羊图片;
教案流程:
一、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A、高音区——小山羊
B、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播放音乐,教师摆弄木偶,幼儿边唱,边随意做动作,出活动室。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2、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能够看指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配伴奏。
3、尝试仿编歌词,乐意说说歌曲意思。
4、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熟悉歌曲的旋律及歌词内容。
重点难点:
欣赏乐曲,体验乐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环境与材料:
1、幼儿已有了牧羊的概念,了解牧羊人。
2、播放这首乐曲,使幼儿熟悉旋律。
3、自制大乐谱,大羊、小羊、牧羊人、牧羊鞭图片若干。铃鼓、镲、双响筒、碰铃、三角铁。
4、音乐录音带。
重点指导:
了解乐曲基本的节奏型
一、看图讲故事
教师结合音乐,边摆图片边讲故事(图片摆放格式按乐谱的格式):
[1—2]小节:"草地上走来四只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2]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每拍摆一个大羊图片,并试着拍一拍。
[3—4]小节:"草地上又走来七只小羊"。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3—4]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半拍摆一个小羊图片。
[5—6]小节:同[1—2]小节。
[7—8]小节:同[3—4]小节。
[9—10]小节:"牧羊人大步走来"。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9—10]小结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人的图片。
[11—12]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教师讲完这一句话之后,边哼唱[11—12]小节的旋律,边在大乐谱上相应的位置,每拍摆一个牧羊鞭的图片。
[13—14]小节:同[9—10]小节。
[16—17]小节:同[11—12]小节。
[18—20]小节:同[1—4]小节。
[21—23]小节:同[5—7]小节。
[24]小节:"牧羊人挥舞着鞭子,把大羊、小羊赶到了一起"。教师讲完这一句,边哼唱[24]小节的旋律,边把牧羊人、牧羊鞭、大羊、小羊的图片摆在[24]小节相对应的位置上。
二、配乐器
教师启发幼儿根据音乐形象选配乐器。
三、演奏
1、在教师的指挥下看图谱演奏。
2、请幼儿做指挥,进行演奏。
活动反思:
上本课时,我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唤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热情,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表现欲。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同时,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通过和学生一道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旋律模唱、体态律动、情景表演等形式,让大家在举手投足、分工合作演奏、创造性表演中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让学生在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获得审美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的同时,获得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本课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构思清楚,能从不同角度设计、穿插多种学习活动,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出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提倡个性张扬。在愉悦的学习气氛中体验、表现和享受音乐,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并获得心灵感悟和情感体验。
3、积极构建民主、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教学的民主性。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感受美、表现美的意识和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不足的是,
《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六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
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习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习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近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