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案(优秀5篇)
《开国大典》教案 篇一
第一篇内容
《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一次重大政治活动。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该片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开国大典》的拍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电影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和历史意义。
2. 电影欣赏:观看片段,分析剧情和人物形象。
3. 学习电影表达手法:镜头、音乐、剪辑等。
4. 小组讨论和展示:就电影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展开讨论和展示。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和文字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观看电影片段:选择《开国大典》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分析剧情和人物形象。
3. 学习电影表达手法:介绍电影中的镜头、音乐、剪辑等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 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分成小组,就电影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展开讨论和展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他们对《开国大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观影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个人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个人感受和反思的作文,评价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开国大典》教案 篇二
第二篇内容
《开国大典》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作品,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一次重大政治活动。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该片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开国大典》的拍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学习电影欣赏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4.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
1. 《开国大典》的背景介绍和历史意义。
2. 电影欣赏:观看片段,分析剧情和人物形象。
3. 学习电影表达手法:镜头、音乐、剪辑等。
4. 小组讨论和展示:就电影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展开讨论和展示。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图片和文字简要介绍《开国大典》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观看电影片段:选择《开国大典》中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分析剧情和人物形象。
3. 学习电影表达手法:介绍电影中的镜头、音乐、剪辑等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分析其作用和效果。
4. 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分成小组,就电影中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等展开讨论和展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内容,让他们对《开国大典》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观影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学生个人总结和反思: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开国大典》的个人感受和反思的作文,评价他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能够让学生通过观看《开国大典》这部电影,了解中国革命历史,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开国大典》教案 篇三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教学时,我们依据课文的叙述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设计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乐曲激趣
1、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习兴趣。
2、启发渲染:
这是一首战斗的乐曲,它曾经鼓舞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那么,新中国诞生时是怎样的盛况呢?大家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开国大典》这篇课文。
3、如果把开国大典改成开国典礼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旨在制造悬念,吸引学生读文。)
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1、用你喜欢的读书习惯快速阅读课文。如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读,可以默读等等。
2、运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忆字形。
3、联系语境或查阅资料理解新词。
4、这篇课文记叙了哪几个场景?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
5、给课文分段,并写出段意。
6、你最喜欢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7、找出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你能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吗?如果不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8、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激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
三、合作讨论,释疑解难
1、以疑难问题为类别,让学生自由组合若干小组。
2、推荐各讨论小组讨论问题:
如,第一小组:学习6个生字的音、形、义,结合语境理解新词;第二小组:理清段落结构,归纳段意;第三小组: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小组:讨论记叙的顺序。
3、各个讨论小组在主持人的主持下,展开讨论:学生先汇报学习成果,然后就疑难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自由发言,相互提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主持人记下已解决的问题和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咨询的准备。
4、各个小组在全班交流讨论成果。
5、问题咨询与小结。
四、探究领悟,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
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2、引导学生围绕这句话提出探究的问题,如:
⑴ 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⑵ 如果把流去的流字换成走字,表达的效果一样吗?为什么?
⑶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⑷ 你读了这句话,内心充满着怎样的激情。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探究,领悟新中国的`成立的确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总结探究的方法。
4、在课文中找出还需探究的句子,继续探究。
五、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试一试,自己能找到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读一读,看一看吗?如果找到并读了,把篇名记下来。
2、写一写,依照课文的写法,记叙你喜欢的一个场面。
【设计特点】
本案例设计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现代教育传媒技术等手段,通过设疑、讨论、探究、释疑等步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导学过程中,抓住课文重点,紧扣含义深刻的句子,采用自读自悟、升华情感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完成了三维目标。
《开国大典》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
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开国大典》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2、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
3、学习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
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
(根据会场、典礼、阅兵、XX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