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精选6篇】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篇一
昆虫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对于中班的孩子们来说,学习有关昆虫的知识不仅能够增长见识,还能培养他们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本次教案的重点是让孩子们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并通过一些互动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探索昆虫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2.培养对昆虫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3.通过观察和互动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1.图片或实物昆虫模型。
2.绘本《昆虫的奇妙世界》。
3.昆虫观察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4.绘画材料和手工制作材料。
三、教学过程
1.引入:通过图片或实物昆虫模型展示给孩子们,让他们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引导他们谈论昆虫的特点和习性。
2.知识讲解:老师通过绘本《昆虫的奇妙世界》向孩子们介绍昆虫的种类和生活习性,让他们了解昆虫是怎样生活的。
3.观察活动: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室外或昆虫观察箱中观察昆虫,让他们亲自观察昆虫的外形和行为,并记录下来。
4.互动活动: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一些互动活动,如昆虫拼图、昆虫趣味问答等,让孩子们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5.创作活动: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昆虫,并利用绘画材料和手工制作材料创作属于自己的昆虫模型或画作。
6.总结: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所学内容,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强调昆虫的重要性和保护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篇二
昆虫是一个神奇而有趣的生物,它们在我们周围无处不在。在中班的科学教学中,引入昆虫的知识可以让孩子们对自然界产生更多的好奇和兴趣。本次教案的目标是通过观察、探索和实践,帮助孩子们了解昆虫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昆虫的生态和生活习性。
2.培养孩子们对昆虫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3.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昆虫观察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2.昆虫模型或图片。
3.幼儿园周边的昆虫资源,如树叶、花朵、土壤等。
三、教学过程
1.引入:老师带领孩子们到幼儿园周边的草坪、花坛等地方观察昆虫,让他们发现昆虫的足迹,并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发现的昆虫。
2.知识讲解:老师通过昆虫模型或图片向孩子们介绍昆虫的生态和生活习性,让他们了解昆虫是怎样生活的。
3.观察活动:老师带领孩子们使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昆虫的外形和细节,让他们亲自进行观察和探索,并记录下来。
4.实践活动:老师组织孩子们在室外或室内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如种植昆虫喜欢的植物、观察昆虫的饮食习性等,让他们亲身体验昆虫的生活。
5.创作活动:让孩子们利用周边的昆虫资源进行创作,如用树叶拼贴昆虫形状、用花朵制作昆虫花环等,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6.总结: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回顾所学内容,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创作成果,并鼓励他们保护昆虫和爱护大自然。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篇三
活动目标
1.观察发现蟋蟀、蚂蚁等小昆虫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生活习性。
2.喜欢探究昆虫的秘密,发展比较观察的能力。
3.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要爱护益虫。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画有各种昆虫的图片(如蚂蚁、蜜蜂、蜘蛛、螳螂)若干。
2.幼儿学习资源③第28-29页。
活动过程
1.猜谜语,引发幼儿对昆虫的兴趣。
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打一动物)
谜底:螳螂。
2.出示蟋蟀螳螂图片,提问:蟋蟀、螳螂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共同的名称是什么?
总结:蟋蟀螳螂身上都有六条腿,两对翅膀,都会飞,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昆虫。
3.让幼儿观察各种昆虫图片,引导说出昆虫的外形特征。通过结合图片描述引导幼儿讨论交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提问:你知道蟋蟀螳螂生活在哪里吗?他们有什么本领?是人类的好朋友吗?
总结:螳螂生活在田地里的植物上、草丛里,能吃掉苍蝇、蚊子、蝗虫等多种害虫,是我们的好朋友,食物少的时候大螳螂会吃掉小螳螂,螳螂妈妈还会吃掉螳螂爸爸。蟋蟀生活在土穴里、草丛或砖块的下面,喜欢夜里出来活动,喜欢打架能发出好听的叫声,吃各种作物、树苗、蔬菜和水果等是害虫。
4.欣赏儿歌进一步对昆虫特点加深印象:运动会,真热闹,昆虫朋友来参加。头胸腹,分三段,首先先要看清楚。一二三,四五六,我们都有六条腿。不能多,不能少,千万不能数错了。
5.欣赏歌曲《虫儿飞》。
活动延伸:
结合有关昆虫的视频,观察他们的活动,了解其生活习性,增进幼儿对昆虫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篇四
活动目标:
1、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能力。
2、了解昆虫眼睛的有关常识。
3、能比较不同眼睛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名画欣赏《大眼瞪小眼》
2、画家介绍、画作欣赏
3、各种昆虫眼睛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欣赏幼儿用书封底的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
t:画面里有什么昆虫?
t:小朋友来看看他们是长什么样子的啊?
t:一般在什么季节能看到它们?
t:动动小脑筋来猜一猜他们在干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二、参考幼儿用书后的(附1)(附2)。介绍画家的特色,引导幼儿细致的观察画家。
t:小朋友来仔细看看图片,看看它们的眼睛长在哪里?
t:是什么样子的?
t:它们的翅膀是什么颜色的?
t:你还看到了什么?
幼儿集体讨论。
三、出示各种昆虫的眼睛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并讨论:昆虫的眼睛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小朋友来看看这些昆虫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和人的眼睛有什么不一样?
t:苍蝇和蜻蜓的眼睛很大,占据了头的大部分。如果我们人的眼睛也占了头的大部分的话,那该是个什么样子啊?(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给幼儿一个直观形象)
t:昆虫的眼睛颜色,形状一样吗?
t:眼睛上有睫毛、眼皮吗?会眨眼睛吗?
t:眼睛的位置和我们一样吗?
t:昆虫的眼睛都是两个吗?
教师总结:昆虫的眼睛是复眼,不是一个单个的眼睛,而是许许多多的小眼组成的,视力特别好,但看东西是一格一格的。(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来)
四、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篇五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对昆虫特征的了解
活动准备
昆虫图片 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1、 幼儿说了许多自己知道的昆虫,也观察了图片上各种各样的昆虫。
2、 我和幼儿总结昆虫的主要特征是:三对足、一对触角、一对翅膀、还有头、胸、腹。
3、 两位小朋友提出了疑问:“蚕宝宝没有翅膀、没有触角为什么也是昆虫呢?”
4、 平时幼儿常见的只是蚕宝宝的幼虫,对蚕宝宝的成虫很少了解,于是我便简单地告诉他们蚕宝宝长大了便有翅膀了。
5、 结束活动。
教学反思
课后想到上午的回答是否太简单了,孩子们能理解吗,而且,我还发现自己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将非昆虫类的蜘蛛当作昆虫介绍给了幼儿,使他们形成了错觉。于是我立刻生成了新的活动《昆虫保安大队》,为幼儿提供了蚕宝宝生长过程的标本、图片,同时还详细的向幼儿介绍了关于昆虫和非昆虫的知识。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昆虫》 篇六
活动设计背景
这次活动是在主题“有趣的昆虫”背景下的一堂制作课。我发现我班幼儿对蜻蜓特别感兴趣,他们在区角活动时,也会在美工区画蜻蜓,舞蹈区学做蜻蜓飞等等,趁者孩子对蜻蜓的喜欢,于是我就想设计了一些关于蜻蜓有关的主题活动。
活动目标
1.孩子通过亲手操作,对蜻蜓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2.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制作带来的成功满足感和快乐。
3.能够让幼儿更好的掌握蜻蜓的相关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的去探索,挖掘更多更好的昆虫知识,丰富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系统,有序的昆虫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在认识蜻蜓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蜻蜓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说说、做做、玩玩,体验制作蜻蜓的快乐
活动准备
彩色吸管、彩色卡纸、剪刀、胶水、记号笔、背景音乐、蜻蜓图片、制作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讨论
1.最近,森林里的小动物们在举办一场昆虫玩具比赛,老师呢准备了一件作品去参加。
2.让幼儿猜猜准备了什么昆虫玩具?
3.蜻蜓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
4.组织幼儿重新观察,说出蜻蜓的身体组成部分。我们来找找蜻蜓的身体有些什么部分组成(出示蜻蜓图片)
5.小结:蜻蜓眼睛是大大的,翅膀是细细长长的,身体也是细长的。
二、制作蜻蜓
1.启发幼儿也做个蜻蜓参加比赛。
2.制作蜻蜓需要些什么?
3.我们要先做哪一个部分?
4.剪翅膀和眼睛:卡纸对折,用记号笔在上面画上一个细细长长的翅膀,把它剪下即可,眼睛采用同样的方法。(出示制作图)
5.动作示范吸管的使用:左手捏吸管,幼儿用剪刀剪
6.尾巴可以做什么动作呢?(幼儿自由探索)
7.提醒幼儿小心使用剪刀
8.个别指导
三、成功体验
带领幼儿到室外操场上,组织幼儿边念儿歌边玩玩具蜻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