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6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一
标题:数学游戏之学习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2. 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
1. 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
2. 加法和减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数字卡片。
2. 计数器。
3. 游戏道具:骰子、游戏棋盘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加法和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中可以包含一些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Step 2: 学习加法和减法规则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可以使用数学卡片或计数器来进行具体的演示,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加法和减法的理解。
Step 3: 游戏学习
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对加法和减法的掌握。例如,可以使用骰子和游戏棋盘,学生根据骰子的点数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然后在棋盘上移动相应的步数。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锻炼他们的计算能力。
Step 4: 拓展应用
通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加法和减法运算应用到实际中。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明有3个苹果,他吃掉了2个,还剩下几个?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数学运算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Step 5: 总结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加法和减法的规则,并进行概念的复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二
标题:数学游戏之学习分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概念,并能够正确读写和比较分数。
2. 学生能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对分数的掌握。
教学重点:
1. 分数的概念及读写方法。
2. 分数的比较和排序。
教学准备:
1. 分数卡片。
2. 游戏道具:分数图形、分数线等。
教学过程:
Step 1: 导入新知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分数图形,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形代表了什么。通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图形,激发他们对分数的兴趣。
Step 2: 学习分数的概念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分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可以使用分数卡片来进行具体的演示,让学生参与其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
Step 3: 游戏学习
教师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巩固对分数的掌握。例如,可以使用分数图形和分数线,学生根据图形的大小或分数的大小进行比较和排序。这样既能增加学生的兴趣,又能够锻炼他们的分数运算能力。
Step 4: 拓展应用
通过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将分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中。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小明有一块巧克力,他吃掉了三分之一,还剩下几块?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分数运算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Step 5: 总结归纳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分数的概念和读写方法,并进行概念的复习。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引出课题。
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松鼠采松果,板书课题:采松果
2、观察主题图,提问题。
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二、解答问题。
1、你能根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板书:25+4=25-4=
得多少?怎样想?小组讨论,汇报。
2、操作验证。
(1)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书:5+4=920+9=29
(2)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4=120+1=21
3、看算式拨计数器练习。
32+4=26+3=54+4=
48–5=87–7=66–5=
三、作业。
1、图意提问题。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
列式:19–9=10(个)
2、第2题: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计算并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3、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个问题列式。
25-2=23(米)
4、独立完成第3、5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
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方法。
掌握计算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考考你。师说数,生说数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出示情境图,松鼠妈妈和小松鼠采松果,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三、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小松鼠和妈妈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
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摆小棒、拨计数器等过程,让学生体会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算理。
练习:32+5=5+74=74+3=
2、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小松鼠比妈妈少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1(个)
生经历动动手、动动脑,试着总结出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练习:38-6=77-3=
四、完成练习,巩固新知。
1、生独立完成课本52页第4题,集体纠错、订正。
机动作业:课本第1题、第3题。
五、课堂小结
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采松果
一共采了多少个松果?松鼠妈妈比小松鼠多采了多少个松果?
25+4=29(个)25-4=21(个)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的例题以及“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体验感知角有大小。
(3)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回忆上学期我们认识的图形有哪些?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朋友,他的名字叫角,角喜欢和我们玩捉迷藏,这节课我们就把他找出来。(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联系生活,感知探索
(一)感知角 师:出示例题图,小明和小红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
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纸片、闹钟)
师:这些物体中都有角,我们把角请下来,好吗?
师:(电脑说)这些图形都是角,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同桌交流交流。 师:现在我们伸出手指画一画角,好吗?
师:出示三角形上的角和钟面上的角让学生上台来指一指。
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我们通常会在角上做一个记号,从角的一条边画一条弧线画到角的另一条边,这就是角的标记。
(二)画角
现在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画一个角呢?老师也想画一个角,谁来给老师指挥一下。
边
顶点
边
师:咱们看看黑板也来说说,这尖尖的点是角的?
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角就在这儿)教师比画。
师: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谁来说说,全班一起说说好吗?(教师板书)
(三)搭角
师:同学们想不想搭一个角呢?(四人小组搭角并说说各部分名称)
师:汇报,搭角时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四)辨角
师:我们现在都认识了角,那老师就要考考同学们,这些图形到底是不是呢?请小朋友们来当裁判(用手势表示),是的用“√”表示。
(四)数角
师:翻开书85页,请同学们做一下第二题。
角其实是平面图形中的一员,现在请大家数数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请大家先做上角的记号,再填空。
(五)角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请大家仔细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说给同桌听。
师:你找到角了吗?
师:看来角真是无处不在,只要小朋友有一双数学的眼睛,还会发现更多的角。
(六)比一比角
师:经过努力,我们知道了角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图形,但是我们不仅认识了角还找到了角。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角的大小。
出示三个钟面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大小。
生齐声说: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三、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一)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师:现在看看你们的本领大不大?听要求:你的角和我的角比较一下谁的大谁的小?你是怎么比的,请学生上台来演示一下。
生:顶点对齐,一条边也要对齐在比较大小。
师:厨师一把折扇和一把剪刀,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情况,角是怎样变化的?用手比一比。
生:叫慢慢变大慢慢变小。角的大小跟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有关。
(二)折角(想想做做第4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四、课堂总结
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角,你知道角长什么样吗?如果你是角,你会怎样向别人介绍你自己?
五、布置作业
1.剪角,拿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比比谁的角剪法多?
2. 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六、板书设计
认识角 边
顶点 边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篇六
一、 教学内容:
P2~P3
二、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密切联系。
2、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体会余数一定比除数少。
3、 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
三、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生准备:每个人准备若干圆片
五、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二)、探索新知
1、 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 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 同桌同学合作摆20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 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20 ÷ 5 = 4
4 ——商
除数 被除数
20 ——除数与商的积
0 ——余数
(5) 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四道小题,指名板书,集体订正。
2、 体会平均分后有余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