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枣儿》优秀教案(通用6篇)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篇一
话剧《枣儿》是一部经典的话剧作品,通过讲述枣儿这个女孩的成长故事,展现了她在困境中坚持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为了更好地教学该剧,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话剧《枣儿》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提高学生们的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们回忆话剧《枣儿》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激发学生们对话剧的兴趣。
2. 学习表演技巧(15分钟):通过观看剧中的表演片段,让学生们学习表演技巧,如语调、肢体语言等。
3. 分角色排练(20分钟):根据学生们的兴趣和能力,分配角色并进行排练,每个小组可以自行设计一些小剧场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创意。
4. 团队合作(15分钟):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合作排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5. 展示表演(1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进行表演,其他学生可以进行点评和提问。
三、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们的参与度和表演水平,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2. 结合学生们的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和交流,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话剧《枣儿》,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话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篇二
话剧《枣儿》是一部充满深情和温暖的作品,通过讲述枣儿这个女孩在逆境中坚持追求梦想的故事,引发了观众们的共鸣和思考。为了更好地教学该剧,我设计了以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话剧《枣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
1. 导入(5分钟):通过观看剧中的片段和图片,引导学生们思考话剧《枣儿》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文学鉴赏(15分钟):分析话剧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和语言,引导学生们理解剧中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3. 创作表达(20分钟):让学生们自由发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角色或场景,进行创作表达,可以选择写剧评、写角色心理独白等形式。
4. 分享交流(15分钟):学生们可以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交流彼此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可以接受其他同学的评价和建议。
5. 总结回顾(10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们对话剧《枣儿》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们的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指导。
2. 对学生们的创作进行评价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3. 学生们可以互相评价和交流,促进彼此的成长和进步。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话剧《枣儿》,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水平,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对话剧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分析戏剧的方法。
2、品味剧本的主题,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3、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象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象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戏剧──《枣儿》。
二、学生初读,老师指导。概括剧情
1、问题导引:说说写了什么事?老人和孩子各有怎样的心情。
2、学生读文讨论后,教师引导概括剧情。(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小男孩,他们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充满了对自己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表露了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理清情节
1、浏览剧本,从老人和孩子的交谈中,你感觉文章主要写了那些有关枣儿的往事?
提示:从老人的角度,从孩子的角度。
明确:儿子名字的由来。“枣儿”尿老人一脖子尿。“枣儿”到枣树下撒尿、枣树的来历落枣吓跑了鬼子、靠枣活命
2、分角色阅读这些情节,体会人物形象(品味人物)
⑴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读老人,生2读男孩,生3读舞台提示。
⑵评价三人读文情况,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
提示:从语气语调情感等方面
明确:生1读出老人孤独寂寞的心情,生2读出了男孩天真而又无奈的心情,生3将人物的动作神态读得惟妙惟肖。从他们盛情并茂的朗读中我们看到他们对亲情的渴望,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
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3、再读舞台提示从人物的动作神态中你看到老人和孩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老人:善良和蔼饱经沧桑、孤单无助
孩子:天真可爱又可怜
4、师小结:看来无论是从人物对白,还是从舞台提示,都可以认识剧本中的人物。(即从人物台词和舞台提示中体会人物性格。)
四、分析主题思想
1、这部剧本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剧本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呢?
讨论明确: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老一辈对故乡的深厚乡情、青壮年离开家乡,人们对传统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
2、很好,同学们用诗一般的语言传达出自己对作品的主题及社会意义的理解,很有说服力,看来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还是很到位的。刚才大家说舞台提示主要对人物形象塑造有作用,那么除此以外,舞台提示还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剧本故事发生的环境及背景。还有就是为别人表演提供了示范与提示。
3、我们知道剧本除具有文学欣赏的价值以外,还有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舞台表演提供最详细的依据。下面就请同学再读剧本,找找作品中哪些地方最适合表演?
我认为是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部分。因为讲故事时,老人与男孩的表情最丰富,也只有这时才能体现老人与男孩的快乐与期望。
4、下面我们就选择老人给男孩讲故事这一段来现场表演表演。哪几位同学想起来表演?
明确要求:观看演出的时候,想想表演者与剧本要求之间哪些地方很相符,哪些地方有差距?
(众生表演剧本中节选的一段,师生评价。)
5、请大家再读剧本,想想开头和结尾的儿歌有什么作用
明确:在结构上有前呼后应的作用。儿歌的内容与剧本所表现的主题基本一致,通过儿歌能强化剧本的主题。
五、小结拓展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类似剧本的情形。请大家想想,我们该如何去关心他们?如何去帮助他们?
多办一些活动,邀请他们参加,这样他们就不会孤单。、在节假日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事。、我们也可以呼吁全社会来关心关爱老人与孩子。我们也可以向那些经常不回家的人提出倡议:常回家看看。
……
六、布置作业
将你的想法整理出来,写成200字左右的片段。
备注: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本文的故事情节。
2、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主题。
3、引导学生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预习,教师重点讲解。
2、合作探究法,问答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和老一辈人的浓厚乡情,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的`温暖亲情和心灵沟通。学习本文时应注意体会。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 把握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剧本的象征意义。
2、难点 剧本思想内容的双重性、双向性和多样性。
3、教学突破 在揣摩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象征意义;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掌握剧本的思想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齐唱歌曲《常回家看看》,回顾《背影》,感受亲情,导入新课。
2、枣儿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有特殊意义,一颗小小的枣儿,凝聚着浓浓的亲情。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曾获“中国曹禺戏剧一等奖”的话剧小品《枣儿》,尝尝它的味道是香甜,还是苦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字词,课文内容)。
2、要求学生用“这篇课文通过 的故事,表现了 ”的句式概括课文。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老人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
一、 精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 思考下列问题
(1) 老人总共几次回忆起自己的儿子枣儿?
(2) 老人堆男孩是一种什么态度,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明确:老人对男孩是非常疼爱的,表现了一种不是祖孙却如同祖孙的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表达了对自己儿子的亲情。
2、 老人和男孩性格概括
老人:老一辈农民。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青年人;念旧而不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有所失落。
男孩:年幼的新生一代。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奇而又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
3、 枣儿在剧中的作用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篇,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但更主要的是传统生活的象征,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借枣儿来写亲情,又借亲情来反映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五、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剧中对未出场人物,没有谴责,其意重在表现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人们亲情的回归和心灵的沟通。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对枣儿这一具体事物及剧中情节,语言加以泛化、深化、理解象征意义。
2、体会有象征意味的台词
3、理解剧中人物的亲情,思考现代人的生活追求。
【重点】
揣摩情节、语言。
【难点】
理解剧中象征意义。
【教具】
背景图片。
【师生互动设计】
1、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完成新课。
3、通过学生讨论,完成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现实社会中,人们迈步奔小康,在农村不少家庭主要劳动力涌入城市生活,为城市建设作出贡献,同时也使自家走上富裕之路,然而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现象,留守家园的老人和孩子,在无尽的思念中生活,他们怎样寄托这种思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戏剧小品《枣儿》。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戏剧的矛盾所在,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2、悟:
⑴ 说一说你感知了哪些内容?
明确:
内容:在乡间一棵挂满了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一个捡枣的男子,一老一少的交谈,吐露了老人对儿子的思念,也表露了儿子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反映社会变迁。
⑵ 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本文把时空集中在什么地方?枣儿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红枣儿树下,老人思念亲人的场景交待,枣树为背景,枣儿是全剧的标题,并以枣儿贯彻全文,老人和孩子以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了解全剧的背景,枣儿在全剧中的作用)
⑶ 老人有几次回忆起枣儿小时候的事?他对男孩又是什么态度?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反映出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作者借枣儿表达什么思想?
明确:
① 儿子枣儿一名的来历,儿子摘枣儿竞尿了老人一脖子;儿子在枣儿树下尿尿。
② 老人十分疼爱男孩;
③ 老人思念儿子,在男孩身上折射对儿子的爱。
④ 作者是借枣儿传达亲情,表现对亲人的思念,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
(把握剧情,理解课文的象征手法,以及所表达思想感情。)
⑷ 剧中人物各是什么样的人?塑造这些人物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明确:
老人、孩子的语言动作表现其形象,反映社会变化。
老人:老一辈农民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念旧而传统,有希望有失落。
男孩:新生一代(农村)思念亲人,好奇懂事、纯真可爱。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
⑸枣儿富有一定象征意义,其实剧中的不少台词也富有象征意味,找一找,仔细体会(引导学生思考,理解象征意义,有理性的分析,要紧扣文章内容揣摩情节和语言)
3、赏:你喜欢这篇戏剧小品的哪些内容?说明理由(深入理解作品,深入品味作品)
三、质疑
本文中你还有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究。(解决尚存疑难)
四、小结
小组讨论,总结本文学习
五、课赏反馈
1、枣儿有什么意义?
2、本文涉及哪些情感?
3、本文开头结尾使用了同一首童谣有什么作用?
4、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了解本节学习效果,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人老人和儿童。)
【板书】
枣儿
孙 鸿
背景:枣树下童谣声亲情
人物:老人:老一辈农民、亲情、爱心
男孩:新生一代好奇懂事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精神家园
话剧《枣儿》优秀教案 篇六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积累生字词。
2.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3.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反思现代社会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关注亲情、关注身边的孤独人群。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剧本的主题,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演读法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枣儿》这篇课文,那里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是指现实中的枣吗?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概述课文。
二、学生复述课文
1、一学生复述
2、其他学生补充
三、探讨研究
1、圈划文中感人部分、含义深刻部分,小组合作讨论“枣儿”的味道?总结从哪些语言中看出“枣儿”的味道?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3)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长久的不回来?
香甜 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孩子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苦涩 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孩子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和事例,总结老人和小孩的形象。
老人 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怀旧、传统、孤独,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 思念父亲、天真单纯、懂事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
“枣儿”是全文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生活……
5.象征是现代话剧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文章中还有其它语句使用象征的吗?它们象征着什么呢?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选用了两个相同的童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
7.请学生表情朗读高潮部分。
四、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用多媒体播放。(播客上有)
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1.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或者广告中老人的亲人、女孩的父亲,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面对这呼喊、面对这期盼,我们发出良久的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感悟,字数300字以上。
2、预习《音乐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