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实用6篇】
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 篇一
古代长城的奇迹
古代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中国古代为了防御外来侵略而修筑的一道边防工事,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古代长城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在中国历史上,北方一直是中国的边疆地区,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为了保护领土,中国统治者开始修建长城。长城的修建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规模宏大的长城修建始于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下令修建长城,将已有的城墙连接起来,形成一道宏伟的防线。这条长城以石砌为主,修建过程中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也取得了巨大的防御效果。
古代长城的主要特点是其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长城的总长度超过2万千米,横跨中国的北方边境。长城的设计非常巧妙,有的地方穿越山脉,有的地方沿着河流修筑,使得长城能够起到最大的防御作用。长城不仅是一道防线,也是一个交通要道和边境关口。在长城上可以看到瞭望台、烽火台以及兵营等建筑,这些建筑为长城的防御提供了便利。
古代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也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长城的修建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如今,古代长城已成为中国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总的来说,古代长城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它不仅起到了防御外来侵略的作用,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遗产。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使其成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奇迹。
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 篇二
秦始皇陵的神秘之旅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皇陵之一。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秦岭北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秦始皇陵建于秦朝时期,是秦始皇的陵墓。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为了永久地保留自己的统治,秦始皇下令修建陵墓,以展示他的权力和地位。秦始皇陵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据说修建过程中动用了数十万劳工,甚至有人说“修秦陵者无数人,死者不可胜计”。
秦始皇陵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秦始皇陵占地面积超过56平方千米,陵墓内有许多宫殿、宝物和兵马俑。陵墓的设计非常巧妙,采用了地下宫殿和地下河道等设计,保护了陵墓不受外界侵扰。而兵马俑则是秦始皇陵最著名的部分,它们是为了保护秦始皇在来世的安全而制作的。兵马俑的数量非常庞大,据考古学家估计,兵马俑的数量可能超过8000个。
秦始皇陵的发现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惊喜和疑问。虽然陵墓已经发现了一部分,但仍然有很多部分尚未开发。陵墓内的宝藏和秘密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保护秦始皇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了陵墓的开发和挖掘。
总的来说,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之一,它展示了秦始皇的权力和地位。陵墓的规模和设计都非常宏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秦始皇陵的发现和保护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贡献,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
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 篇三
西安历史遗迹考察报告
2011年5月16日至22日,我们一行40人,在刘远军老师向德富老师卢川老师的带领下,赴陕西西安学习考察。收获不小,启发很大。现将个人的学习体会报告如下:
一、简要说明
陕西省西安市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历史文化名称,十三朝古都,周,秦,汉,唐纷纷定都于此,在中国近代发展中也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对于文明了解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深入理解中国近代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考察实录
㈠ 唯一的帝王合葬陵——乾陵
乾陵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与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位于陕西咸阳市乾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有“司马道”两旁现有华表1对,翼马、鸵鸟各1对,石马5对,翁仲10对,石碑2道。东为无字碑,西为述圣记碑。有王宾像61尊,石狮1对,周围还有17座陪葬墓。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尊。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成为盛唐社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让人感受到它所体现的唐时代精神。
㈡八路军西安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位于西安北新街七贤庄,自1936—1946年间,xxx中央曾在这里先后设立了秘密交通站、红军联络处和国民革命军第八路驻陕办事处。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内有接待室、救亡室、会客室、住房、库房、厨房、电台室、译电室、机要室和xxx、xxx等重要领导人的办公室等旧址。馆内收藏有文物460多件、资料525件、回忆录623篇及照片3000张。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桥梁”的历史。xxx领导人xxx、xxx、xxx、xxx、xxx、xxx先后都在办事处居住过。经念馆内还展出了当年的重要文件、手稿、书刊、照片和实物,再现了八路军驻陕办事处的历史风貌。
㈢张学良公馆
1935年9月13日,xxx为了"围剿"陕北红军,在西安成立了"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张学良为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之职。公馆大门开在北墙正东楼是机关楼,中楼是客厅、会议室,西楼是张学良居室。从1935年9月到1936年12月25日张学良和夫人于凤至,秘书赵一荻小姐,以及儿子张闾琳及其其他随从人员在这里居住。西安事变的酝酿、策划、发生、和平解决也都在这里进行。1936年12月11日晚,张学良在西楼2楼会议室召集东北军高级将领王以哲、董英斌、黎天才等,宣布次日对蒋实行兵谏,布置其战略部署,并草拟了八项抗日主张。12月23日--24日,南京政府、xxx代表团和张杨又在此举行了三方会谈,迫使xxx接受了六项协议,停止内战,联共抗日,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㈣陕西历史博物馆
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综合性历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70,000余件,上起远古人
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集中珍藏陕西地区出土的珍贵文物37万余件 比较典型的藏品有以下八大类: 青铜器已登录注册的有39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商周,下止秦汉。种类有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其中最为典型的商周青铜器,许多器物上铸有史料价值很高的铭文。唐代墓葬壁画400多幅,画面面积1000多平方米。画面内容有四神、仪卫、建筑、狩猎、生活及唐与四邻的友好来往等。是反映唐代社会的重要形象资料。 历代陶俑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藏品时代包括秦、汉、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质地有陶、彩绘陶、釉陶和三彩。历代陶瓷器已注册的有5000多件。有史前仰韶文化彩陶、西周原始青瓷、汉代釉陶、唐三彩、古玻璃、琉璃、唐秘色瓷和宋耀窑青瓷等。器物种类包括生活用品、文具和殉葬明器等。 历代建材已注册的有1000多件。藏品时代上起两周秦汉,下至唐宋明清。器物种类有陶制的瓦、瓦当、砖、昭尾、水道和石刻建材,以及金属建筑构件。汉唐铜镜已注册的有800多件。造形多样,图案精美。有些还铸刻着吉祥语句。 金银玉器包括湮金望银的铜器。已注册的有2000多件。历代货币已注册的有10000多件。未清理造册(即不包括在总藏品数之内)的尚有50000多枚和近7000公斤。种类繁多,有西周贝币、战国刀币、秦半两、西汉金、王五株、王莽时的各种货币、唐金银币以及稀有的古代外币。 除上述八大类外,还有字画、版本、经卷、织物、骨器、木器、漆器、铁器、石器、印章、封泥,以及近现代文物和民俗民族文物。
五、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滻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发现,1954—1957年发掘,面积约5万平方米,已发掘出45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其中房屋有圆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面架木构筑之分。半坡聚落的范围为不规则圆形。居住区在中央,分南北两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动用的大房屋,还有若干小房子,其间分布着窖穴和牲畜圈栏。居住区有濠沟环绕,沟北是公共墓地,沟东有陶窑场。据研究,此聚落是集聚两个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经济生活为农业和渔猎并重。常见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钵。彩陶十分出色,红地黑彩,花纹简练朴素,绘人面、鱼、鹿、植物枝叶及几何形纹样。半坡成人死后埋入公共墓地,常随葬陶器及骨珠等装饰品。死亡儿童埋在居住区,多采用瓮棺葬。
六、秦俑博物馆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
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
二、三号坑。
一号坑最大,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是一个以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现发掘已出土陶俑1000余尊,战车8辆,陶马32匹,各种青铜器近万件。根据出土兵俑的排列密度估计一号坑共埋葬兵马俑6000余件。凭栏俯视,东端 3列步兵俑面向东方,每列68尊,是军阵的前锋;后面接着战车和步兵相间的38路纵队构成军阵主体;俑坑南北两侧和西端各有1列分别面南、面北和面西的横队,是军阵的翼卫和后卫。好一个2000年前的古代大军阵,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气势雄伟,势不可挡。 二号坑在一号坑北侧,平面略呈曲尺形,1976年发现,位于一号坑北侧约20米处,是秦俑坑中的精华,二号坑的发现揭开
了古代军阵之谜。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即东边突出部分由持弓驽的跪式和立式驽兵俑组成;第二单元即俑坑南半部由驷马战车组成车兵方阵;第三单 元即俑坑中部车徒结合,由车、步、骑兵俑混合编制组成长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北半部由众多骑兵组成的长方阵。四个方阵有机组合,由战车、骑兵、驽兵混合编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严整有序,无懈可击。三号坑在一号坑西北,成凹字形,武士俑按夹道的环卫队形排列,象征古代的军幕,是军阵的指挥系统。高级军吏俑,车士俑,立射俑,跪射俑,军吏俑,骑兵俑,武士俑,御手俑。秦陵两乘大型彩绘铜车,制作工艺精细,造型逼真,是我国出土文物中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七、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内,是全国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视为古都西安的象征。 北广场 规模宏大,主题景观为水景喷泉,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南端设置有观景平台。音乐喷泉位于广场中轴线上,围绕喷泉有还不少细致的小景观,如北广场入口处的大唐盛世书卷铜雕,其后的万佛灯塔和大唐文化柱,旁边的大唐精英人物雕塑群,还有地面铺装的地景浮雕,具有中国美术特色的“诗书画印”雕塑等,甚至灯箱、石栏等建筑上都题有著名诗篇。
八、华清宫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麓。据文献记载,秦始皇曾在此“砌石起宇”,西汉、北魏、北周、隋代亦建汤池。公元644年(唐贞观十八年)唐太宗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公元747年(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宫。1982~1986年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清理出汤池8个。其中2号池为上下双层台式,上层台缘作莲花形,东西米,南北6米,池深米,下层台缘为八角形,深米,推测即唐玄宗的御汤九龙殿,又名莲花汤。海棠汤,又名芙蓉汤。据载唐华清宫内有汤池18所。按方位推测,1号池可能是太子汤,5号池为尚食汤
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 篇四
内容来源:
1:采访家长2:查资料3:实地考察
报告内容:
新乡历史遗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新乡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新乡曾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辨;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恩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墓、十二丞相青史可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遗迹调查报告作文
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 篇五
今天,我和爸爸一起来到了鼎鼎有名的棠湖公园的熏风塔。刚一走进棠湖公园的大门,就看见远处熏风塔的塔顶部,真是巍峨耸立。
走进了刻有大红色的“蒋宛祠”的大门,就看见“蒋宛”正坐在高台上,高台是个长方体,正面上画着“蒋宛”正在敬拜诸葛亮的场面,诸葛亮则手拿蒲扇,头戴官帽,身穿官服,正背对蒋宛。蒋宛则一面严肃的表情,身着平民的衣服,双手向上拱,头往下望,真是一个重要的文明的场面。
高台上的蒋宛则盘腿坐下,左手拿着一个刻有美丽花纹的酒杯,酒杯好似电影“神话”中秦始皇用的。酒杯向着天空,我想;这一定是蒋宛在吟诗、作诗的时候才有的。蒋宛双眼炯炯有神地望着天空,嘴巴旁有两小撮胡子。嘴巴张开着,真不知他在说什么。
“蒋宛”的身后就是熏风塔了。
塔高七层,走上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熏风塔入口处的对联:上联“熏风几度拂卷书华联”;下联是:“浮屠七级倚楠望春色”。这副对联意境真美。
刚一走上螺旋楼梯,就看见有一位小弟弟正用修正水在熏风塔的梁柱上乱图乱画,画完后,本来干干净净的漂亮的梁柱顿时难看了,于是我赶忙上前制止。一位胖叔叔迎着面走来,塔上的木板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好象承受不了这位胖叔叔的重量。我刚走一半路程就往塔边走。从塔上向天边望去,一块块云彩在眼前慢悠悠地飘拂着,衬托着那火红的太阳,美丽级了,有种说不出的诱惑力。走上顶部,云更大了,天更蓝了。
我走下了熏风塔,爸爸神秘的对我说:“当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上下振颓举废,百业待兴。双流县东升镇政府顺应民心,大力发展经济,为中华,毅然决定在县城西南隅仿古重修熏风塔并筑公园。”爸爸还说:“棠湖占地200多亩,重建熏风塔首先列入全国总体规划中,“熏风塔”工程竣工落成后,岿然成全国标志。”
我再次走下了熏风塔时已经满头大汗,可真累啊!古代人的智慧给我了骄傲。熏风塔的故事也不止这一点。谁要是到双流来一天,谁要是到棠湖公园来一趟,谁要是到熏风塔上站片刻他一定会得到一个比故事更珍贵的东西。
初中历史遗迹报告范文 篇六
文化,特别是群众性文化的普及,能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性,最有效地形成发展的统一战线和合力。娄底,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有没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娄底的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牌子,例如双峰的国藩文化、湘军文化;涟源的药王文化、古镇文化、古村落文化;新化和冷水江的蚩尤文化、梅山文化;新化的紫鹊界梯田文化等等。但众多的文化旗号使域内文化因子呈现既碰撞冲突又各自为政的局面,这种局面不利于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形成。鉴于此,确认娄底的主题文化,采取有效的措施传承、保护和利用,不仅是一件利在当代的大事,更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事。
在五天的访谈与调查中,我对娄底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得到许多收获和心得。说起传承问题,就不得不说说娄底的历史了。我们对孕育娄底地域文化的地方历史和社会发展史,缺乏认真的梳理,反而是自我解嘲似地认为:娄底是一片新建行政区域,没有历史。而实际上,娄底这片土地,在北宋以前,一直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自治区域。早在30xx年前的商末周初,它就是“大禾女国”的核心区域;22xx年前的西汉初,娄底全境隶属“连道”,是“长沙王国”所辖的一个因出产铅锡矿而闻名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县级建制一直延续到晋代,因当时政局动荡,官方鞭长莫及才自然消失。此后土著居民传统的氏族联盟,自我管理,自然发育,到唐宋时代,才重新以“梅山峒蛮”的族称出现在官方视线中。北宋中叶“王安石变法”期间,距今正好940年的公元1073年,这支先民联合体因仰慕汉族先进文化,主动归化于中央封建xxx。当时由潭州(今长沙市)派员,将登记注册的1万4千多户中的8千户安置于中、北部,分设两县统辖,其余6千多户分别补充给周边的益阳、宁乡、湘乡、衡山、邵阳各县。中、北部的两县,即安化和新化,实际地域远大于今天的娄底全境。由于朝廷采取的是“分而治之”政策,娄底地域上的原住民,才开始分属于不同的州、县行政区:当时的安化县城,在今天的涟源市七星镇,归属于潭州管辖;新化县城,在今天的新化县白溪镇何家山,归属于邵州(今邵阳市)管辖(这段历史,原冷水江市文联主席李新吾等所著《梅山蚩尤--南楚根脉,湖湘精魂》一书有详尽的描述,可供参阅)。我们1979年组建的涟源地区,行政区域只包含了北宋的新化、安化两县的部分区域,如从原新化划出的隆回和新邵,仅新邵曾短期隶属涟源(娄底)地区,现仍属邵阳市;原安化县域,则是元代以后划归湘乡的东部地区,即今天的涟源、娄星和双峰全境隶属于我市,其西部所余的今安化、桃江两县,隶属于益阳市。由于梅山峒的政治、经济中心在今冷水江市的岩口、铎山、毛易、金竹山一带,所以,今天的娄底地域,即宋代梅山峒的核心区。
而梅山,是一个兼有地域与文化双重内涵的名词。娄底是梅山地域的主版块,梅山大地千百年来伴生、传承和不断发展的文化涵盖了娄底全部。“梅山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独特性、传承性、辐射性和开放性文化特征,早已放眼“天下”,走向“天下”,是“天下”人的梅山,亦称为“天下梅山”。“富厚”,就是指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同等雄厚。在《战国策.秦策一》中就说到“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湘中侯府富厚堂之名的“富厚”就是此意,其源于《汉书》功臣表中关于列侯记 ‘富厚如之’之语。娄底的“富厚”, 不仅有“世界锑都”、“百里煤海”和“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的支撑,更有“天下梅山”文化因子的引领。正因为有了梅山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影响力和穿透力,才有了娄底外在的大气、大度和内在的深沉、厚重,才成就了430万娄底人共有的文化底蕴。
一、梅山文化的独特性,承载着“富厚娄底”的“血性”。
梅山文化是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蚩尤被认为是桀骜不驯的南方人,是强大的九黎部族的首领称号,是中国原始手工业之祖,是古代刑法的创始人,是中国的战神。也曾被异物化,甚至妖魔化,在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训.用兵》中有“蚩尤,庶人之贪者,及利无义,不顾厥身,以丧厥身。”但不论历史上的哪种记载,他们都是以自身的社会等级和伦理观念来审视和删改历史传说,把蚩尤为部族生存而取代失败的盟主、与他族争夺空间的冲突行为,视为贪欲暴虐和犯上作乱,但后世统治者,在打仗之前,总还是会想起要请“兵主”蚩尤保佑,不得不宰头牛予以祭祀。从秦汉时期的“连道”,到汉代时期xxx与中原xxx的对抗,及至南北纷争时期xxx势力的发展壮大到宋神宗开梅山,梅山文化的源头是蚩尤文化,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也正因为“蚩尤文化”的历史馈赠,成就了“富厚娄底”的典型个性——“血性”。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源头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态文化,其内涵表现为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以瑶族文化为核心的xxx民族民间文化、以梅山傩为特点的湘中民俗文化;娄底人特有的桀骜不驯、心忧天下、勇于担当、屡为人先和坚韧、顽强、忠烈、重诺守信并与时俱进的精神特质,就是梅山文化独特性的外在表现,是“富厚娄底”“血性”特征的鲜明标记。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广东人革命,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湖南人“流血不怕死”的精神,那是因为秉承了梅山文化的精髓,所以才有了陈天华、xxx、罗盛教等大批志士仁人的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娄底人的自信、自强、坚忍和血性。梅山文化已成为娄底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梅山文化的传承性,培育着“富厚娄底”的“知性”。
“富厚娄底”坐拥千百年来传承的优秀文化因子,已将“血性”的文化个性融入骨子里,融入了灵魂深处。同时,也在“血性”文化的不断反思、反省中加入了“理性”的文化元素,培育、并逐渐形成着“富厚娄底”的“知性”特征。
“知性”是指内在的文化涵养自然生发出的外在气质,简单说就是让人拿眼睛一看就觉得此人有文化有内涵的气质。“富厚娄底”的“知性”,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曾国藩率领的湘军,演绎了“血性”文化的传奇,同时,曾国藩作为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指导创办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兵工厂、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设立了江南制造局……曾国藩也成为了“富厚娄底”不断开拓创新的写照。“富厚娄底”的“知性”,是“忧国爱民的责任担当”。深受梅山文化熏陶的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认为“国家之责大于企业之利,相对于推动整个资本市场改革的进步而言,企业自身利益的得失微不足道”。“富厚娄底”的“知性”,还是“勤奋务实的执着实干”。出生于娄底的香港著名商人余彭年,从两手空空的建筑工,在香港人生地疏、语言不通的艰难环境中,凭借勤奋拼搏的干劲,最终成为了五星级酒店董事长和著名慈善家。
“富厚娄底”的这些“知性”特征,从“血性”演绎而来,是对“血性”的发展与完善。蚩尤本与炎黄并列,号称中华人文三祖,但终归败在黄帝手下,其“血性”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完美的地方。“富厚娄底”的“知性”,就是在不断克服、不断自我突破“血性”的不足中成长,在与时俱进的“理性”思考中形成的气质。今天,“富厚娄底”的“知性”已具有了在“桀傲不驯”中融入“合群”的文化因子,“勇于开拓”中收敛“蛮干”而加入了“深思熟虑”,既能“出奇制胜”又能“长远谋划”,既能“打好区域游击战”也能“打好大范围的军团协同作战”,既有“刚”也有“柔”,既有“勇”也有“谋”。
梅山文化作为一种源头文化、世界性文化、原生态文化,它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蚩尤为传承关系的远古文化
梅山与蚩尤有关,主要不在于有“蚩尤故里”、“蚩尤屋场”等无从稽考的表物现象,而在有历史文献记载的由蚩尤而九黎,由九黎而三苗,由三苗而xxx,由xxx而苗瑶等民族的内在传承关系。早在秦汉时期,就在湘中地区建立“连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大约从汉代起,xxx的一些分支在今湘西和湘中地区开始了与中原xxx的长期对抗。南北纷争时期,xxx势力得到极大发展,自河南南阳以下,湖北、湖南地区基本上是xxx势力,当地刺史、郡守等多为xxx人士。后来势力衰落,到宋神宗开梅山前,梅山成了蚩尤部族长期驻守湘中的前沿阵地,梅山文化的源头是蚩尤文化,其历史脉络十分清晰。
2、以瑶族文化为核心的xxx民族民间文化
梅山文化在我国大西南乃至整个xxx地区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瑶族、壮族、苗族、土家族、仫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等族群普遍存在梅山信仰。梅山文化的传播最远到达云南的白族,在土家族中传播最快,对瑶族影响最大。宋代开梅山时,梅山的主要族群是瑶族。在瑶族的历史记忆中,梅山被视为祖先居住的祖灵地,在瑶人的宗教观念中,人死后只有回归梅山祖灵地,灵魂与祖先团聚才得安宁。据我省民族学家伍新福等人考证,省境内所谓xxx各少数民族无不一是九黎、三苗后代,而瑶族是其中的主要分支,故梅山是xxx各族的联络站,是我国南方各族群的起源生息之地,也是xxx文化的基石。
3、以梅山傩为特点的湘中民俗文化
傩的起源甚早,详见于先秦各典籍,实际上是一种与基督教的真主、佛教的如来性质相同的中国鬼文化,只不过真主、如来是人们的精神信仰,鬼是人们的一种思想情绪。中国人崇尚感情,崇尚孝道,亲人去世,希望他死而有知,灵魂不散,于是就有了鬼的观念。但想象中的鬼也和人类一样复杂,于是又有了奉鬼、治鬼的傩。傩的形式多样,惟独以梅山祖师为称号的梅山傩,以鬼治鬼,构成傩文化的一大特色,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通过适当形式演示,可以从根本上破除人们的迷信思想。
4、与梅山有关的文化景点
就人文景点而言,有相传开梅山时起过重要作用的宁乡密云寺,安化有蚩尤故里及与梅山名号有关的梅城,新化有蚩尤屋场,隆回有瑶家村寨,涟源、新化有开梅山时的进军路线遗址,有众多的傩文化景观,涟源有汉代连道古城龙城及与之相关的龙山。自然景观方面,有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建造的紫鹊界梯田,自然形成的奇观梅山龙宫与波月洞,有融文化与自然一体的大熊山,以及因秀丽资江和人工打造的柘溪水库形成的各种自然风光,都是各县特色的旅游景观。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娄底同样有娄底独特的山水和人文。在我的理解中,娄底的山水与人文精神是纹理一致、紧密相连的。其中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融合。比如说娄底的山水,就是星辰之精气与神韵的融合,相传娄底是娄星与氐星交相辉映之地。从人文来讲,娄底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既承袭了博大精深的荆楚文化,又以铁血意志的梅山文化和儒家思想侵润的耕读文化融入其中,成为历史人文精神的美丽融合。这种融合,更直观一点表达,我认为就是血性与理性的融合。
谈到血性,有人曾经把湖湘人特别是湘中人比作为“普鲁士人”、“斯巴达人”,强悍、无畏、直率、执著。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在物竞天择、成王败寇的年代,我们的先辈要抗拒自然、抵御外侮,必须具有战天斗地的抗争精神,这种精神无疑充满了原始的血性,同时也种下了坚韧、勤奋、自强的精神种子。如果说,血性精神在有的人看来,带有霸蛮、好斗的“非主流”成分。那么,在注入以曾国藩为代表的耕读思想之后,改良了的血性精神则添加了担当、尚德等理性成分,更加充满着“正能量”。两大精神元素的融合,好比钢琴之黑白两键,太极之阴阳两鱼,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和谐流淌在娄底人的血液中,代代相传、历久弥新。
人文精神孕育典型人物,典型人物折射人文精神。从三国丞相蒋琬、宋代神童贺德英、元代著名诗人散曲家冯子振,到近代中兴名臣曾国藩、革命英烈xxx、陈天华、秋谨、向警予;从以梁稳根为代表的商界巨子,到以谢和平、刘耕陶、刘筠、曾益新、曾苏民、邓起东、张信威等院士为代表的学界精英;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罗盛教,到新时期的优秀人民公仆周晏夫、“最美校长”杨建一、平民英雄邓锦杰,等等,都是娄底精神的突出代表。他们既是娄底精神的传递者,又是娄底精神的诠释者。
我认为我们应当有娄底精神的自信,并且要把这种精神自信转化为精神自觉和自强,进一步形成娄底精神的巨大磁场,为建设幸福娄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不管你是生长、扎根在娄底的,还是来娄底工作、生活和创业的,都是娄底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都是娄底的主人,都应融入到娄底精神中来,与娄底的发展同舟共济、荣辱与共。树干再高,枝叶再茂盛,也忘不了对根的深情。只有凝聚精神,增进包容,付诸行动,娄底的发展才会有希望,娄底的“幸福梦”才会指日可待。我觉得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文化创意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其学员的教学实习展示,挖掘文化内涵,提炼文化精髓,找到创意开发突破点,以为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实现非遗资源的良性开发。建立一个内容完整、永不损毁的数字文化遗产资产库,并以其为基础数据素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灵活开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觉形象素材、动漫形象、文化元素等,通过版权授权、展览展示、联合开发、教育培训等方式实现产业化运作,目标是建立中国最大、最权威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内容数据库
通过几天的学习我觉得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进行保护与开发利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经之途。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其提供十分丰富和绚烂的文化资源平台,使得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了内容和原材料的基础保证,使“内容为王”的口号可以继续叫得更加响亮。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产业可以提供强大的工具和方法,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独有的创意和展现形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保护、传承和展示的巨大空间。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很多文化形式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社会文化需求结合,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探寻到更加适合的保护与传承模式。同时,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客观上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人才,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关注,获得更多非遗文化爱好者的支持。由此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可以通过相互借势、相互渗透、互为支持而获得双方的发展和共赢,两性的互动将同时为二者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不可小觑的推动力。
在生活中中,每个人不仅要具备自身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应该主动的去了解每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了解才能懂得怎样去保护,怎样去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内的一些物品,比如,地方特产萝卜干、素火腿、xxx糕等等食品可以被呈现在市区的一些饭店内,能让所有来往的人品尝到,这也不失为一种宣传的好办法。再者,部分艺术品也可以拿到市中心给人们展览,让市民们都能欣赏到,多多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再就是大力进行口头宣传,多制作一些海报,向人们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色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