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推荐4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一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然而,不同的提问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将介绍几种提问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开放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古人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其次,情境性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通过给出一个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情境:“你是一位游子,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了,此刻你的心情如何?”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进一步感受文学的魅力。
此外,逐步引导提问也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技巧。教师可以从简单到复杂,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思考。例如,在教授文言文的句子解析时,教师可以先提问:“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什么?”然后再进一步提问:“它与谓语之间是什么关系?”通过逐步引导,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提高语文分析能力。
最后,多样化提问方式也是提高课堂效果的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例如,在教授古文阅读时,可以使用填空题、选择题等形式,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提高学习兴趣。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提问方式,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二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形式,是学生思维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恰当的提问技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提问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启发性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教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个词为什么要用这个字形?”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字形的特点和背景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对比性提问也是一种有效的提问方式。通过对比不同观点、不同文本或不同情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例如,在教授古诗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首诗和另一首诗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比较两首诗的风格、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和分析能力。
此外,拓展性提问也是一种常用的提问技巧。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例如,在教授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什么意义?”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可以将古文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最后,开放性提问也是一种重要的提问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例如,在教授作文写作时,教师可以提问:“你觉得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什么独特的观点?”通过开放性提问,学生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文素养至关重要。教师应该选择适合的提问方式,灵活运用不同的提问技巧,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参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三
一、巧设情境,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地探索问题。因此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爱莲说》时,教师导入新课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展示课件,配上音乐),“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诗人杨万里的诗句,同学们看这幅图的景色美不美?你们还知道哪些描写荷花的诗句吗?在学生纷纷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课件展示以下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留得残荷听雨声”,并展示一幅幅图片,这样的导入,很快把学生融入到一种美的意境中,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又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二、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有这句话:“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教师抓住契机,提问:“似乎”、“确凿”不是有矛盾吗?学生通过互相讨论思考,最终明确:“似乎”是因年代久,记忆有些模糊,因而语气不肯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百草园里只有些野草,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园不会有什么动人之处,但对儿时的“我”来说,却是乐园,表现鲁迅对百草园的热爱、怀念。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三、 变直为曲、化曲为直,引人入胜。
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如果把知识比作桃子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桃子塞到学生的嘴里,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语文教学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教学《狼》一文时,“屠自后断其股”的“股”字,我不直接翻译,而是问“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它的屁股?&rdq
uo;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股”为“大腿”之意,这样就使“股”字之义迎刃而解。这种曲问便能巧妙撩拨学生的兴趣,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我可以这样提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一目了然地理解了文章的实质。
四、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思维的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讲《故乡》,可提出以下问题:文中的故乡是什么样的?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征性的词语勾勒出这种景象?这些词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情?这种提问环环相扣,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个个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对文章重难点的解决。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适时适度、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愿我们的教师能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成为教学大师。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篇四
一、课堂提问的技巧
“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由衷地感到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恰当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以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探究研习的目的。
1.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问题。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在语文课堂上设置疑问,在围绕课堂教学重难点的前提下,应先从简单的问题问起,然后一步步问到核心问题。这种方法叫做“剥洋葱法”,一层层地深入分析,直到把问题剖析透彻为止。有些问题是由局部到整体组成的,可以先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然后把各个小问题的答案综合起来,概括出核心的内容。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如果问题难度过大,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卡壳”,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因此,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降低难度的处理。如讲授课文《沁园春・雪》,如果老师直接问:词的上阕写景与下阕评古论今有什么联系?学生恐怕难以回答。老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较容易的问题,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如:(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他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又如讲授小说《范进中举》一文,在要求学生理解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这一问题时,也应从浅处提问:范进中举前后,众乡邻、胡屠户及张乡绅的态度有何不同?通过引导对比,学生就会较容易地理解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从而对这个问题作出比较全面、准确的回答。这种深题浅问的方法,可以化难为易,四两拨千斤。
2.巧选角度,变中求异。
提问要尽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谈,不能总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上绕圈子,而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书本与生活相结合,注意采用比较新颖的说法,从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富有形象性、启发性,以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时,我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临楚王的诬蔑:齐人固善盗乎?然后提问:“你是晏子,那么你将如何反驳楚王呢?”在同学们各抒己见后,我再说明晏子对楚王的反驳,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与晏子的反驳相比较,分析总结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显然比直接问:《晏子使楚》表现了什么?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更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兴趣,也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应注意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设置问题时,选择恰当的时间,恰当的环节,才能体现问题的价值。精妙的提问,通常是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疑问时必须考虑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和衔接。
跨度太大,学生思维不全面,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战性,学生不感兴趣,白白浪费课堂时间。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说法,就是说你既要让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轻易地让他吃到桃子。因为设置问题跨度大,若长期“只跳无桃”,学生就会渐渐失去积极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学生自然就懒于思考了。
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问题的时候把握好跨度,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就像走台阶一样,必须一步一步走过去。而且“台阶”还不能太高,否则一级台阶跨一大步还过不去,就很难再往上爬。不仅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中,几个问题间的衔接也很重要。课堂提问,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几个问题罗列在黑板上,还要使问题之间衔接得天衣无缝,不着痕迹地把问题与问题连在一起。
4.提问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方法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在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他们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背影》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精神品质可否在自己的父亲身上找出来?又如学习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阔”,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发展,有些还能对学生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课堂提问应注意的问题
1.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向学生提问,一定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教师提问只让尖子生回答,时间久了,未被提问的学生就会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学习的局外人、旁观者,这样实际上是让多数学生机械地接受(有时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现成的思维成果,与教师的满堂灌无实质性差异,是有悖于启发性原则的。因为启发性教学并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问有答,更要看它的实效,即看学生的思维是否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所以,课堂提问要注意辐射面,既抓住点又顾及面,既要让成绩好的同学发言又要让成绩一般或不好的学生发言,以点带面,充分调动各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2.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有的教师问题一提出就立即点名,学生来不及思考回答,教师马上又点另一个人,更有甚者,先点名后提问。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心情紧张,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害怕提问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这样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做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时间,第二等待时间使他们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断思路。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采用问题教学法,其课堂教学过程实际就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适时、适当、适度的提问,不仅可以有效地挖掘课堂教学潜力,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魅力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课堂提问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一门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