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精彩6篇】
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 篇一
己所欲施于人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互相帮助和支持的时候。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期望和愿望,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帮助和支持。然而,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这样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己所欲施于人,这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给予同样的关心和帮助。
首先,己所欲施于人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原则。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他人帮助的情况,比如遇到困难时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我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那么我们也应该愿意去帮助他人。只有当我们给予他人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帮助的重要性和意义。
其次,己所欲施于人也是一种善良和同情的表现。当我们看到他人遇到困难和痛苦时,我们应该感同身受,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我们应该用同样的善良和同情心去对待他人,不论他们是亲人、朋友还是陌生人。只有当我们真心关心他人,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最后,己所欲施于人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作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我们应该担负起帮助他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的行为和决策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应该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温暖。
总之,己所欲施于人是一种道德观念,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给予同样的关心和帮助。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原则,体现了善良和同情的表现。作为一个有责任和义务的人,我们应该担负起帮助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只有当我们真心关心他人,才能够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
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 篇二
己所欲施于人的意义
己所欲施于人,这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道德观念。它意味着我们应该对他人给予同样的关心和帮助。己所欲施于人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上,还对整个社会和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己所欲施于人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当我们关心他人,愿意帮助他人时,我们能够建立起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在人际关系中,互相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需求而忽视了他人的需要,这样的关系是不健康和不持久的。只有当我们愿意给予他人的时候,才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己所欲施于人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和谐的社会是由每个人的善良行为构成的。当我们关心他人,愿意帮助他人时,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使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和美好。在一个充满爱心和帮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己所欲施于人能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愿意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时,我们能够培养出善良和同情的品质。通过帮助他人,我们能够学会关心和体谅他人的需要,培养出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不仅有助于我们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幸福和满足。
总之,己所欲施于人是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对个人、社会和人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当我们愿意给予他人的时候,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帮助的重要性和意义。让我们每个人都秉持己所欲施于人的理念,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会而努力。
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 篇三
千百年来,年轻人为老年人让座位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像文中这位老人,先给孙子找座位再要求他人为自己让座的行为,却像是绑架了人们的敬老道德,一面向别人强调“老吾老及人之老”,一面自己却忘记了“幼吾幼及人之幼”,己所欲却不愿施于人。
试想,若是那位老人不恶语相向,而是像爱护自己孙子一样体谅其他的晚辈,那么王丹丹一定不好意思让老人久立;若是王丹丹不因老人的言行而计较,让座于老人,老人冷静过后也许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谢她的宽容和善举。少一点自私和计较,多一份理解和给予,那么类似的事情是不是就可以避免了呢?
汪国真说:“人不一定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可以使自己崇高。”只要我们常怀为他人考虑之心,我们就能使自己变得崇高。清朝时的大学士张英在收到家人要求帮忙争夺三尺之巷的来信时,没有因亲情动用私权,将己所不欲强加于人,而是回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劝家人退让一步。于是张家主动退出三尺,正是这推己及人、己所欲施于人的善心化干戈为玉帛,邻居十分惭愧,同样退出三尺,造就了六尺巷的佳话。可能张英并未因功勋赫赫而名留史册,但他推己及人的善心已足以让他崇高。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若是我们能像张英一样,常怀推己及人之心,那么生命之树便会结满香甜之果;可如果我们一味看重自己,自私自利,那么这棵树就只能结出恶果苦果。因为不满小区广场上终日不绝的噪音,在多次投诉无果后,温州一业主不惜花26万重金购置一套高频喇叭与广场舞噪音进行对轰。如此以暴制暴,必定导致两败俱伤,究其原因,则是大妈和业主都不懂得相互体谅,推己及人。
诚然,就像太阳上难免出现黑子一样,社会上也难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但是我们坚信黑子永远也遮挡不住太阳的光芒。体谅他人多了些,考虑自己少了些,先他人之急多了些,个人之急少了些,关爱他人多了些,自己之需少了些,才会将己之所欲无私地施于他人。
《菜根谭》有言:“一念慈祥可以酝酿两间和气。”我想说:心中常怀推己及人的念头,可以营造一个更加和谐融洽的社会!
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 篇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贤孔子于千年之前的为人核心,及至今,仍不失为律己处世的终极真理。
然而,现实却并非如此,在市场主导经济、利益主宰人的当今社会,人们往往把“己所不欲,皆勿施于人”尊为奉行的宝典。坚信只有如此,才能在与人交往中,不吃亏,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然现今我们所处的绝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社会,所以自然不乏“施人”者。于是,更多的一批人的人生准则就是“己所不欲,施于人”和“己所欲,勿施于人。”当一切不涉及自身利益时,尊老爱幼,遵纪守法,长幼尊卑都挂在嘴边,尤其在教育他人时,一副儒雅先生,谆谆教诲状,一旦触动到自身的利益,哪怕一分一毫,哪怕有法有据,立刻转为穷凶恶极,穷形尽相,比捍卫灵魂更甚,哪还见当初文质彬彬的雅士模样。
因此,惟有坚持绝对平等,平等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利益时,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此,已经很难。而人类社会中却还有一些人,像莫言的母亲那样,“己所欲,施于人”。
歌德这样说:“值得人类尊敬的,除了头顶的星空,还有我们心中的道德。”或许只是高密的一个普通农妇,或许只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停好车的一个普通公交车司机,正是这些小人物,带着内心对道德的敬畏,小人物的微光也能照亮整个中国。
之所以“己所欲,施于人”,还因他们心中有着大爱,有着超越自己,超越家族,超越国家甚至超越种族的悲天悯人的博大情怀。“己所欲”,对自己来说最好的东西,最珍贵的东西,比如“母亲”的那碗饺子,一年到头不过寥寥几次,量又极少,那是最舍不得的东西啊!可“母亲”舍了,而且施于一个未曾谋面之人。施,就像这样,是“舍施”的施,是先舍而后施,是无欲无求的施。
早年德国人史怀泽就是如此,牧师出身又擅长音乐艺术的他,在三十岁前,施于非洲,一腔赤子之爱,盛开在非洲大草原上,他舍了学术,舍了安逸的生活,舍了优越的生活和经济条件。总之,现代都市人费尽心机追求的一切,他都舍了,而后,带着医术,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满腔同情与热情,把自己施于荒芜的非洲大草原。“我有着幸福的生活,可是我配得上它吗?世上有不少人,无端受着命运的虐待,我是否该加入他们的行列,分担他们的痛苦?”本着内心的大爱和对道德的敬畏,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施在最贫瘠的非洲大陆,施给非洲身陷苦难的人民,却也因此获得了最广袤的鲜花盛开的心灵世界。
让我们心怀大爱,敬畏着心中的道德,在社会这个大染缸中发出属于我们的微光,照亮一方天地。
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 篇五
有些人就爱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让他们为自己做事。如果让我劝告他,我就会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学的时候,我走进了自己新的学校。刚进入班级,就有一个长的很高很高的人,挡在门前,用手指着我不礼貌的说:“我给你钱你去给我买零食。”我不服气且生气的反问:“我为什么给你买,让我进去!”这时我看到那个人握紧了拳头,恶狠狠的瞪着我:“你去不去!”看着这个人壮壮的体格,再看看我瘦小的身板。我心中暗道:“这时如果我不去,铁定会打一架,这样就会被叫家长。算了吧,我大人有大量,就让他这一次吧!”
我答应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出了校门。找了许久才找到他要的零食,低头一看手表要迟到!我飞一般的跑回教室,回到了班级。这时候老师已经在班级站了好长一段时间,就这样我因为迟到被老师罚站了一节课。
下课后,那个同学走到我的面前嘲笑说:“怎么样?站得40多分钟是不是感觉全身都非常舒服呀!”
我咬牙切齿道:“我再也不会给你买任何东西了,你有一天终会明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还有一次是在家里,这一次是大扫除。在经历了漫长的学习战斗中,终于我放假了。我睡得香的不能再香的时候,梦到自己被棉花做的炸弹炸到了,瞬间就醒了。原来是被妈妈的枕头打醒的,这时我只听见妈妈的河东狮吼对我吼到:“快点起来,洗脸刷牙去,今天是大扫除,快去扫地!”我困的直点头:“妈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不知道吗?”妈妈没话说了,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就这样妈妈干了一天的活。
中午的时候,我询问妈妈中午吃什么。可妈妈却说不想做饭。无奈,我饿到肚子咕咕叫便急切的直嚷嚷:“你怎么不去做饭呀!快去做饭!”这时妈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没听过吗?”
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别人。自己能做到的,更不要去强求别人。
己所欲施于人高中作文 篇六
生活中,人们关注自身的需要,无可厚非;人们时常渴望被别人需要,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一个人活在世上,毕竟要体现个体的价值,而个体的价值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为别人做出了奉献。巴金说:“我的幸福就是为别人多做奉献。”问题是凡事都有个度,超出这个限度,可能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被需要”是一种普遍的心态,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信息的发达,尤其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进入了微信时代,“被需要”的心态无限制扩张,那就是要分清楚是利他还是利己,如果“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就是完人,如果借“利人”而利己,刷存在感,广告自己,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那就要对你“被需要”的动机大打问号。或许是客观上是利人了,但主观动机还是为己,从这里,我们可深入探查人性的复杂性。
被需要是幸福的,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如果一个人不被社会需要了,像一块脏抹布被社会抛弃,被遗弃,那可能失去了价值,或者可利用的价值很低很低。一位长者说过:“子女的孝应该是让老人做事情,如果一个老人无事可做,那可能就一点价值也没有了,觉得自己是个没用的人,就有被抛弃的感觉。”这是肺腑之言,一些老者年过百岁,他觉得自己还能为社会做些事情,就是最大的幸福感;否则的话,植物人一样常卧病榻,成为社会的严重拖累,虽形体存在,但精神的生命已经死亡,那便是人生的最大不幸。
人是群居动物。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和人构成社会,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鲁滨孙漂流荒岛,但和星期五就构成了相互“被需要”的关系。人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我们过去常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强调的就是这种关系。巴金在《朋友》一文中历数了朋友给他的种种帮助,如果不是这些朋友,他不知道如何活下去,恰恰是这些朋友,让他明白生命中还有光。我们从别人身上都获过温暖,如果我们不能给人一份光,如果不“被需要”,那个体便一无是处了。
然而对这“需要”也要认真辨析,你所认为的“需要”是不是别人的真正需要呢?究竟是别人需要还是你自己需要呢?比如说全民都关注的高考,有些“需要”确实是过剩的,我们的考生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么脆弱,高考前吃什么喝什么都要关心,如何睡觉才能避免失眠也要关心,社会上出现这么多“预测”神师,还有媒体的围追堵截、穷追不舍,这是对考生的真正关心,还是自有其企图呢?
孟子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假“德”,感激、感恩的意思。施惠于穷乏者,是利他主义,如果是为了让穷乏者感恩,落个善人的名声,那就是为己了。利他与为己是一条分明的分界线,是划分“被需要”动机与效果的标准。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己所欲呢,就一定施于人吗?还是要三思而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