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教案(精选6篇)
《祝福》教案 篇一
祝福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可以传递给他人温暖和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祝福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下面是一份以《祝福》为主题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祝福的含义,并通过实际活动体验祝福的力量。
教案目标:
1. 了解祝福的含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3. 通过实际活动体验祝福的力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祝福的视频或讲述一个关于祝福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对祝福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祝福?祝福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步骤二:学习祝福的含义和作用(15分钟)
在这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祝福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引用一些著名的祝福语句,如“祝福你一生平安”、“祝福你心想事成”等,让学生理解祝福的真正含义。
步骤三:讨论祝福的方式和场景(1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祝福的方式和场景,例如生日祝福、考试祝福、节日祝福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理解不同场景下的祝福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步骤四:实践祝福的力量(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是给同学写一封祝福信或制作一张祝福卡片,也可以是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公益活动,为他人送上祝福。在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步骤五: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祝福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让祝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教案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祝福的含义和作用,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祝福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祝福》教案 篇二
祝福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它可以传递给他人温暖和力量。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祝福的方式,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下面是一份以《祝福》为主题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祝福的含义,并通过实际活动体验祝福的力量。
教案目标:
1. 了解祝福的含义和作用;
2. 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
3. 通过实际活动体验祝福的力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祝福的视频或讲述一个关于祝福的真实故事,引起学生对祝福的兴趣,并提出以下问题:你们觉得什么是祝福?祝福对我们有什么作用?
步骤二:学习祝福的含义和作用(15分钟)
在这一步,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和示范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祝福的含义和作用。可以引用一些著名的祝福语句,如“祝福你一生平安”、“祝福你心想事成”等,让学生理解祝福的真正含义。
步骤三:讨论祝福的方式和场景(15分钟)
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祝福的方式和场景,例如生日祝福、考试祝福、节日祝福等。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他们理解不同场景下的祝福方式可能有所不同。
步骤四:实践祝福的力量(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是给同学写一封祝福信或制作一张祝福卡片,也可以是在学校或社区进行公益活动,为他人送上祝福。在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步骤五:总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祝福的理念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让祝福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
教案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祝福的含义和作用,还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祝福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祝福》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4、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重、难点
着重认识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设想
1、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
2、由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课堂开始时有必要让学生联系历史知识弄清。
3、文章较长,知识点多,要学的东西也多,容易杂乱,拟从三个方面实施教学
A、小说的环境描写
B、人物性格形象
C、小说的主题,人物形象的意义
4、此文是现代文学作品,不少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甚相同,正好可用来训练利用上下文推断词义的能力
5、两课时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
2、读2-3遍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板书)
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整体感知,梳理情节
1、这篇小说所写的人物有几个,请大致给他们分类
2、小说采用什么记叙顺序
3、以什么为线索
4、这篇小说的叙述的时间跨度有多大,具体地写了哪几个地点,作者是如何安排的,请找出相关语句
5、给你感受最深之处是?说一点理由
6、列出情节提纲
明确:
1祥林嫂
鲁四老爷、四婶、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我
不需很精确,旨在训练学生理清人物关系的能力
2、倒叙
3、我的见闻感
4、四十上下--二十六七--十四年左右
鲁镇卫家山贺家墺
浓缩在旧历的年底的鲁镇由此辐射
短篇小说的时空安排
5、见板书
四、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命运与性格
小说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个形象来表现主题,那么她有怎样的命运,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
1、简述她的主要生活经历
2、小说主要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描写主人公的,文中有几处突出的肖象描写,写出她什么性格特点,请找出并分析
"画眼睛"---要极俭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还是画她的眼睛----〈我怎样做起小说来的》
跳读三次描写,比较其异同,体会用肖像变化表现人物命运的变化和性格特征
第一次
脸色表黄----生活艰辛
红润----青春的活力
顺着眼---善良、安分、温顺
第二次
两颊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逞带些泪痕
眼光没有先前的那样精神
没有神采的眼睛
---人生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
第三次
眼珠间或一轮---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痛苦无法表露,精神完全麻木
总结:三次肖像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
3、是什么使她的命运如此悲惨直至死去?而她对自己的命运又采取了怎样的态度与行为?从其态度和行为可看出其怎样的性格特征。
五、练习
从文中再找出一此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细节
六、布置作业
熟读文中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七、板书设计
情节内容顺序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突然死去倒叙
开端初到鲁镇
发展被卖改嫁
高潮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小说的环境描写
2、分析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小说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环境,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点拔:1)关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2)关于环境描写的类型及要求
1、文中几处写祝福景象,三处祝福景象的描绘目的何在?
研读开头一节
A旧历的年底最像年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但地上而且天空中也有近新年的气息?
B、将到新年是一种怎样的气氛?
C、四叔与我见面的情景表现什么?大骂新党,S在书房里表现什么,为什么不是"留在书房里"
2、研读第一次祝福景象的描写
A、此段描写最突出的是什么,找关键词
都没多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一律忙,如此---如此---也如此
女人,男人
3、作者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有什么特征,层如其人,表现了什么?
明确总结
1、沉闷压抑的气氛
2、封建的风俗习惯迷信根深蒂固
3、保守虚伪反动
二、研读"冬季日短"一节
1、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2、为什么说祥林嫂是玩物?
3、如何理解"则无聊生者不生——————"
明确:渲染社会环境的黑暗与可恶,营造悲凉气氛,表示我对祥林嫂的同情与愤激
三、研读小说的结尾
这一结尾的作用,与文章其它部分的关系
点拔A、在结构上B、对于中心的表达上
明确:
A首尾呼应,使小说结构更臻完善
B与祥林嫂的死的惨象和天地圣象的预备给鲁镇人们以无限幸福的气氛形成对比,深化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四、总结性讨论
1、小说为什么题为祝福,而不是祥林嫂?
A情节发展与之有关,提供了背景
B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祥林嫂,她死于祝福中,强烈的对比,增强悲剧性
2、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不是凶手之一
A、奚落祥林嫂的伤痕
B、同情她却给她增加了痛苦
3、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A:我与鲁四老爷
B:我的说不清
也许有---自以为慰藉,不忍心增其烦恼
也未必---意识到增添苦恼,只好吞吐,支吾其辞
说不清---怕负责任的含混之辞
我说不清,始终不否定灵魂的有,表现我对帮助祥林嫂摆脱封建迷信毫无力量,甚至没有勇气正视祥林嫂提出的问题,我的软弱性
具有进步的思想扔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形象,有反封建的思想但却"软弱""无能",没有改良的办法、
五、作业
自选角度,写一则读书笔记
六、教后札记
《祝福》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 分析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分析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从而认清旧社会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压迫;
二、教学重点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和无法摆脱的礼教枷锁。
三、教学难点:
封建礼教是如何一步步摧残祥林嫂的肉体和心灵的。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是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开篇所说的话。
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不幸的人——第一印象;
老师:还有吗?
2.祥林嫂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不幸体现在哪些地方?
丧夫——被认为不祥之兆
改嫁——被人看不起 丧子——失去亲情的依靠
被逐出鲁家,沦为乞丐,除夕夜死祝福里。
没有人关心她??
3. 祥林嫂对命运的抗争与结局(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来分析) 抗争表现 结局
(1)第一次丧夫来鲁镇:勤劳 工资被婆婆拿去, 被抓回去强迫改嫁,
(2)第二次丧夫:勤劳 养育儿子 儿子死了,被赶出屋
(3)失独后来鲁镇:捐门槛,精神救赎 被视为不洁,不准祭祀,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4)面对别人的嘲笑,她无言抗议 更加孤独 4.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丁玲说,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许寿裳说《祝福》的主题是:“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封建宗法制度:宗法又以礼教与政权、神权、夫权、族权相结合的形式存在。 祥林嫂生活的环境——中国农村;、
祥林嫂身边的人——鲁四老爷、婆婆、孩子的大伯、柳妈、卫婆子
(1) 封建礼教:失节者大、从一而终思想,使其处处受到鄙视;
(2) 封建迷信:摧残她的精神(死后被锯开来);
(3) 封建家长制:婆婆领走工钱并被抓回去;孩子大伯来收房,没有了去处;
(4) 封建地主阶级:经济上盘剥、精神上毒害。
明确:封建礼教、神权迷信使得祥林嫂尊严被践踏、被愚弄 最终摧毁她的精神和肉体。
5.总结: 祥林嫂是一个不幸的人,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压榨迫害的人,又是一个一直努力抗争命运的人,她善良、朴实、淳厚,想用诚实勤恳的劳动换取作为人的生活的基本保证。
6.拓展思考:祥林嫂又没有反抗封建礼教呢?
明确:祥林嫂的反抗,并没有涉及到封建礼教本身。她受尽封建礼教与迷信的迫害,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去维护封建礼教与迷信;她一生顺从封建礼教,到头来却被封建礼教活活吞噬,这更能揭露封建礼教道德极端虚伪、极极端残酷的本质。
《祝福》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
2.掌握作品倒叙式的结构方式及运用语言、肖像描绘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复述小说情节的能力。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其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培养学生概括主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体味鲁迅先生冷峻叙述中深沉的悲愤之情。
2.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含义。
2.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3.真切地体验祥林嫂的痛苦与不幸,关注她的命运,思考其悲剧的根源,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难点
1.祥林嫂有没有反抗性格,该如何评价。
2.学习小说传神含蓄、隽永洗练的语言,领悟其深层含义和情感。
教学方法
1.通过学生复述课文,教师指导他们概括小说的情节。
2.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我”的角色意义等。
3.朗读精彩语段,体悟语盲的深层含义及情感。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指定学生分别从“我”和“祥林嫂”两个角度复述课文,深刻把握小说内容。
3、讨沦几次“祝福”景象描写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鲁迅先生在《坟·灯下漫笔》中把中国封建历史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对于“快乐着我们的快乐,幸福着我们的幸福”的二十一世纪的你们来说,真可谓“不是我想象”。然而,事实原本如此不可更易。今天,让我们读读先生的《祝福》听听主人公“祥林嫂”哀怨凄楚的倾诉吧!
二、解题
1.背景介绍
《祝福》发表于1924年。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故事叙述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农民问题是鲁迅这一时期一直在探索的问题。而辛亥革命后,旧中国农村的黑暗是空前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赶跑了皇帝,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真正完成,中国仍然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下,封建的思想观念和礼教仍然顽固地束缚着广大农民,尤其是妇女,她们更是受尽了剥削和压迫,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双重重压。五四运动提出了“民主、科学”“打倒封建礼教”的口号,妇女解放问题也成了这个时期鲁迅探索的主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的小说《祝福》应运而生了。在小说中,鲁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2.关于“祝福”
“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三、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思路
1.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快速浏览课文。
2.四人一小组以“我”为角度叙述小说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定一男生讲述。同时,教师出示要求:①叙述要客观、条理,必要时也可作适度发挥。②尽可能体现出“我”对“样林嫂”的同情心。③语言流畅,吐字清晰。
3.四人一小组研究并为“祥林嫂”编写“年谱”,然后选一代表陈述。
祥林嫂年(年龄)谱
二十六七岁以前 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 春上死了丈夫。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 春上改嫁。年底生阿毛。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 阿毛两岁。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 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 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祭祀时很闲,只烧火。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 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 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 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
三十五六岁 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
三十七八岁 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4.结合“祥林嫂年谱”,指定一名复述能力较强的女生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出示如下投影,供学生参考。
祥林嫂.卫家山人,可能姓卫,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有一年春上,只有二十六七岁,以打柴为生的丈夫祥林死了,二十六七岁的祥林嫂便逃离了家中,经做中人的卫老婆子介绍,冬初进了鲁镇鲁四老爷家中做帮工。每月工钱500文。活计虽多且重.但她反感到满足。
三个半月后,即开春前夕,她的婆婆带人把她抓了回去。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全被婆婆拿去了。
在这之前,她那严厉的婆婆为了小儿子要花一笔钱做聘礼娶老婆就把她许给了贺家澳的贺老六了。因此不几天,祥林嫂就被装到花轿里送到贺家澳去了。她出格地反抗,但不中。年底生了一个孩子,小名叫阿毛。母亲孩子养得都胖,又没婆婆,男人有力气,又会做活,自家有房子,日子过得蛮好。
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轻轻的男人得伤寒死了。没多久,四岁的阿毛在春上又被狼衔去了。这样,家中就剩下她一个人了。到了秋天,大伯来收屋.她走投无路,只好由卫老婆予领着,求老主人。主人收下了她,但手脚已没先前灵活了,记性也坏得多,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个笑影,主人家很是不满。家中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但一切饭菜碗盘都用不着她沾手,她的任务仅是灶下烧火。这对她打击很大。
之后.她开口总是讲阿毛被狼衔去的故事。开始倒还有人听,后来人们听腻了,便不仅不表示同情,还取笑她。从这以后,她再也不提阿毛的事了。
鲁四老爷家有个帮佣,大家称她柳妈。柳妈谈起她作为回头人出嫁出格地反抗时留下的伤疤。这话传扬出去,人们又拿起运伤疤取笑她。柳妈还建议她到土地庙捐一条门槛,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否则到了阴司,那两个短命的死鬼男人还要争,阎王老爷只好把她锯开来。
她很苦闷,以后花了近一年的工钱捐了门槛。捐了门槛之后,她精神一下子好了起来。
冬至祭祖时节,主人仍不让她沾碰杯筷.这次她受到了彻底的打击,简直成了一个木偶人。不到半年,头发变白,记忆更坏。
主人家愈加不满。不久,终于把她打发走了。或者是离开主人家就成了乞丐,或者是先到卫老婆子家然后再成了乞丐。三四年后,腊月二十四日夜里或二十五日凌晨人们准备祝福的当儿。祥林嫂在鲁镇离开了人世。
终年四十岁左右。
5.让学生速读全文,完成下列投影表格。
四、课堂讨论
1.讨论小说的线索。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后,学生可能有如下看法:
学生甲: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学生乙:以“祝福”为线索。
学生丙;以“样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2.学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讨论后明确:本文的结构方式采用了倒叙式。小说先写出主人公祥林嫂的悲剧结局,然后由回忆把其不幸的一生写出来。先写出结果,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强大的震撼,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作者与读者的心理沟通,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后对祥林嫂身世的叙述,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是如何摧残迫害祥林嫂的,并从多个方面去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害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加深对作品思想性的理解,更好地认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小说的环境描写及人物的对话描写的文段。
2、以“我家的保姆”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分析样林嫂所处的典型环境,剖析祥林嫂的悲剧根源及小说主题。
2.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祥林嫂的反抗。
3.深层把握“祝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们生活中的任何人,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文学反映人的生活整体,也只有通过“生活本身形式”(车尔尼雪夫斯基)才能得到完满的表现。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的“关键在于个别的环境”(马克思)。那么,在《祝福》中,围绕和促成人物行动的环境究竟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研读小说的环境描写
1.提问: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剧置于“鲁镇”这个“舞台”上来演绎,“鲁镇”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在那里表现出怎样的世态风情?
(1)学生集体朗读小说的第1~2段。
(2)学生勾画关键句子进行体会,然后前后桌进行交流。
(3)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①鲁镇是一个封闭式的社会。许多传统习俗、封建观念、男尊女卑等封建等级关系在鲁镇的人与人之间被异常严格地遵守着。如,当“我”离开五年之后重回鲁镇时,最强烈的感觉是一切“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准备“福礼”的是女人,而“拜的却只限于男人”。②鲁镇弥漫着浓厚的迷信气氛。“鲁镇年终的大典,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人们的美好愿望寄托在对神的祈求上。
2.学生思考:鲁四老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1)学生默读课文,摘录有关语句。
(2)思考后明确: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他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化。他向“我”大骂康有为,康有为主张变法,但是他因循守旧。他“案头”堆放的是“理学”著作,墙上挂的是朱子格言;孔孟之道流布于周身血脉,封建伦理浸透了通体细胞。孔孟理学、封建伦常正是他处世立身、待物行事的准则。可见,鲁四老爷是一个封建思想的坚决捍卫者。
3.学生思考:祥林嫂周围的其他人对其态度如何?
明确:祥林嫂周围的人对她表现出令人颤栗的凉薄与冷漠。如柳妈便是无聊冷漠人中的一员。她是“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与人为善。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柳妈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然,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她又把祥林嫂的谈话传播出去,供他人谈笑。这种人情的冷漠也可在鲁镇女人们“鄙薄…‘烦厌”的神情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慌忙的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看得分明。
4.教师小结:鲁镇是一个封建礼教罗网笼罩下封闭落后的社会,是旧中国整个黑暗社会的缩影。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保守、自私,亳无温情可言。可见,祥林嫂生活在一个冰封无化的世界里。
三、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
课题一:关于祥林嫂的死因
1.提问:原文中说:“怎么死的?—一还不是穷死的?”你认为祥林嫂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学生看法(略)
2.教师问:许寿裳先生说:“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了祥林嫂。”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1) 学生自由交流。
(2)引导学生再度审视鲁四爷等活动于祥林嫂周围的人的行为。
3. 学生思考并讨论:谁应对祥林嫂的死负责?谁是最主要的“元凶”?
四、课堂小结:
揭示了旧中国农民尤其是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从而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吃人的本质。同时还有促人警醒,呼唤劳苦群众的自我意识之意。
2提问:作者以“祝福”为题,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思考后明确:①体现了小说以事件命名的特点。②祥林嫂这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是由“祝福”这个典型事件牵动出来的。只有将其不幸置于“祝福”的环境中,才能更清晰地揭承出旧中国社会,尤其是神权在其悲剧一生中的作用,更能深刻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生的社会根源,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③把祥林嫂的悲剧一生放在“祝福”的环境中,才能增强祥林嫂的命运的悲剧性,从而深化主题,把批判封建社会、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思想的主题进一步强化,即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者的呼号”展示给读者。
五、布置作业
1.有人说样林嫂“没有春天”,试以课文为依据简要说明之。
2.有的学生把生活中一位因车祸失去儿子的年轻妇女的遭遇等同于祥林嫂的命运,并称之为?新时代的祥林嫂”。这种看法是否合适?
3.学生课外思考: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个情节增添得是否妥当?写一篇三五百字的短文,说说你的看法。
《祝福》教案 篇六
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叙事学的基本概念分析小说叙事艺术的方法。
2、全面了解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3、了解鲁迅小说人物形象的两大基本类型(农民、知识分子)的特色和意义。
教学重点:
1、教会学生分析小说结构和叙述视角转换。
2、教会学生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小说的主题意义。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课时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第三课时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第四课时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1、有没有悲剧意义;2、悲剧意义是什么。第五课时概括小说中次要的人物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并重点探究“路遇祥林嫂”这一情节的意义。
教学过程
同学们在寒假期间,按照老师的要求,阅读了老师开列的四本名著之中的两本(注四本书是《边城》《围城》《鲁迅小说集》《契诃夫小说集》),并且认真的撰写了读书笔记,老师对你们的表现十分满意。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阅读鲁迅小说集的占全班同学的七成,在读书笔记中,很多同学都说,自己深切的体会到了鲁迅为了拯救国民灵魂而不息呐喊,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以及他胸中深广的忧愤,和“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无悔的热爱。今天我们将随着鲁迅的文字,回到20世纪初阴冷灰暗的鲁镇,去关注一个平常的农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惨命运。
板书课题。
教师朗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弄清字词读音,感知整体情节,明确小说结构。
朗读完毕。
提问:这篇小说写了什么事?
回答:写了“我”回到鲁镇路遇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紧接着得悉她的死讯,回忆她的生平。
提问:小说写了“我”回鲁镇一共几天的事?
回答:三天。文中有明确交待:“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第二天我起得很迟”“第三天也照样”。
提问:这三天的事都按照顺序来写的吗?作者的心情是怎么变化的?
回答:不是,运用了倒叙的方式。
如图: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
事件:回鲁镇,与四叔话不投机、拜亲访友,单调乏味
第三天、回忆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忐忑不安;(傍晚)惊闻噩耗,负疚;(入夜)渐渐舒畅,回忆生平、(夜阑)被爆竹惊醒,懒散舒适。
提问:为什么要把第二天遇见祥林嫂并且与之对话的事放在第三天来写?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与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见不见面都不会影响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因为祥林嫂精神不正常,而且没有职业,以乞讨为生,她的结局只能是死。冻、饿、病随时可能结束她的生命。为什么“我”要和祥林嫂见上最后一面?请同学们讨论交流。
回答:1、放在第三天来写,就与得悉祥林嫂的死讯这件事连得比较近,可以突出作者的心绪不宁。对祥林嫂发问的预感不祥,对自己所作回答的忐忑不安,和祥林嫂的噩耗相照应,同时又表现了“我”的惊慌失措。
2、这次对话,安排在祥林嫂临终之前,深入地剖析了走向绝路的祥林嫂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因此对祥林嫂的性格刻画就不再是浮于表面,而是具有了心理分析的深度。另外,这次对话,也表现出一个知识分子的性格特点。
提问:这种类似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请同学们思考之后,下一节课回答。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叙述者的概念,并重点研究该小说中叙述者身份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留下了一个问题,这种知识分子和农民的对话在同学们学过的鲁迅作品中有没有?
回答:有,在《故乡》当中,鲁迅和昔日玩伴闰土的对话。只不过这种对话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因为闰土喊“我”老爷,让“我”感到两个人之间存在的厚障壁。但是当闰土把香炉运回家时,“我”最后的评论是“闰土的希望切近,我的希望茫远罢了”,表示了对闰土的同情和理解。《故乡》中的这个知识分子形象是迷惘又坚决的,是谦虚又自省的,决不是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祝福》中的“我”显得更加软弱、动摇。
提问:在《祝福》《故乡》,都出现了一个重要人物:我。“我”是不是鲁迅先生本人呢?
回答:不是。
明确:“我”是叙述者,“鲁迅”是作者,两个概念必须区分清楚。叙述者是在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小说常用的叙述角度是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了第二人称。在第一人称的叙述作品中,叙述者和作者的区别往往比较明显。
提问:能不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呢?
回答:在《孔乙己》中,“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小酒保,而不是鲁迅先生本人。
在《最后一课》中,“我”是小弗朗士,而不是作者都德。
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我——约瑟甫·达勿朗诗是一个家庭并不富裕,但有着丰富的同情心的青年。
明确:这篇文章的“我”也是一个知识分子,不是鲁迅本人。我们学习一篇小说不仅仅要明确作者安排了哪一个叙述者去到前台讲故事,更重要的是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安排这个角色去叙述,这样做有什么重要作用,只有这样,以后在欣赏和创作叙事作品时,自觉地运用这种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提问:这个知识分子具有哪些特点呢?为什么让“我”来叙述一个故事,而不是直接用第三人称方式叙述呢?
回答:“我”的特点:
1、思想进步,表现在与鲁四老爷的话不投机,憎恶鲁四老爷。
2、有同情心,表现在担心祥林嫂有什么不好的事,得悉死讯时的惊慌。
3、软弱,退缩,圆滑世故。在“我”回答时的惶惑不安、摇摆不定之中,我们能看出一个知识分子的软弱和退缩。
小说结尾,“我”在祝福的气氛中变得“懒散而且舒适”,显示出了“我”对社会的丑恶无可奈何,听之任之的颓唐态度。知识分子不再是启蒙运动中的“导师”和“舵手”,而是被摆到了被审视和被批判的地位上,这样使作品就具有了一种格外深刻的意义——知识分子不能自暴自弃,要振作起来,又一分热,发一分光。寄托了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的批评和劝谕。
让“我”(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讲述这个故事,无疑增添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同时,只有良心未完全泯灭的“我”才能够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生平,与之相比的是小说中的其他人都对祥林嫂抱着漠然麻木的态度。然而,连小说中最具有同情心的人最后也变得麻木,衬托出了祥林嫂死的悲剧性。
提问:刚才大家举出的几篇小说中当中,“我”具有不同的身份性格,同学们能不能分析一下他们的好处在哪里?(一个能力迁移训练)
回答:《孔乙己》中,“我”是一个嘲笑孔乙己的小酒保,因为是他讲述,所以小说的场景是咸亨酒店,情节是孔乙己几次来饮酒。而每一次的不同,写出了孔乙己的每况愈下,沦落。真实,生动。
《最后一课》的小弗朗士,是一个调皮逃学,害怕老师责罚的学生,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和心理情感的变化,最能表现出韩麦尔先生和小镇居民的爱国主义情操。
《我的叔叔于勒》,“我”能够了解父母的全部心思,同时又同情自己潦倒的叔叔。他也最能看清楚父母的势利。
注:讨论之前,可以先唤起同学们的回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引入视角的概念,研究小说中的叙述视角的转变,及其蕴含的意义
教学过程:
什么叫做视角?就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先看一首诗: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解释文字之后,请问同学们,这首诗有没有视角的变化?
回答:视角一联一变,写景具有跳跃性,“以不全求全”。
提问:怎么变化的?
回答:第一联是远景,第二联是近景。第三联是中峰俯瞰,第四联不是写景,隔水问樵,已经是迷不知西东。视角的变化,正是这首诗歌艺术魅力的一个重要表现。
不仅仅在诗歌中有这样的视角变化,在小说中,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经常在叙述或描写中改变角度。
提问:这篇小说有没有这样的变化啊?
回答:有改变。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之前之后,运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性视角叙述,在回忆祥林嫂的生平时,运用的仍然是限制性视角,是从“鲁镇人”视角出发,祥林嫂在鲁镇的活动可以直接叙述,但是祥林嫂离开鲁镇的活动就必须由卫婆子来转述,因此,这段转述,就变成了卫婆子的叙述视角。
提问:在《孔乙己》中有没有叙述视角的变化?
回答:没有变化,视角始终是一个小酒保。因为故事比较短,情节相对简单。
提问:为什么在回忆中不能采用全知视角,偏偏让卫婆子来转述其中的一段呢?
回答:这样做兼顾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卫婆子的转述充分表她现完全功利主义的是非标准。她佩服祥林嫂的婆婆精明强干,称赞祥林嫂交了好运,对祥林嫂被野蛮地捆绑出卖却无一句贬词,表现民间道德的沦落。同时,祥林嫂的这一次强迫改嫁,造成了实际上有两种结果:一是生活上的改善,二是在占社会主流的礼教意识中,她失去了贞节,成了不干不净的女人,是一种潜在的恶化。因为这种礼教的压力还必须通过祥林嫂自觉认同之后,才能起到折磨其精神的作用。所以说这是一种潜在的恶化。
可以引导学生和《装在套子里的人》比较,此文在写到别里科夫到科瓦连科家里去之后,就采用了全知视角,一直到别里科夫回家卧病,又转回限制视角。
这种观察和讲述视角的变化,在其他小说中也常有表现。教师可以举例补充,《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一进贾府,两个人的观察视角大不一样,举两小段为例:
(1)、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2)、第六回,刘姥姥进大观园
刘姥姥见平儿遍身绫罗,插金带银,花容玉貌的,便当是凤姐儿了。才要称姑奶奶,忽见周瑞家的称他是平姑娘,又见平儿赶着周瑞家的称周大娘,方知不过是个有些体面的丫头了。于是让刘姥姥和板儿上了炕,平儿和周瑞家的对面坐在炕沿上,小丫头子斟了茶来吃茶。
刘姥姥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大有似乎打箩柜筛面的一般,不免东瞧西望的,忽见堂屋中柱子上挂着一个匣子,底下又坠着一个秤砣般一物,却不住的乱幌,刘姥姥心中想着:“这是什么爱物儿?有甚用呢?”正呆时,只听得当的一声,又若金钟铜磬一般,不防倒唬的一展眼。
在文章中,有没有描写时也运用了视角变化?
回答:有的。祥林嫂第一次进鲁宅时,有对她的肖像描写,首先是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其次是从四婶的角度进行观察:但看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提问:为什么要写出四婶的观察呢?
回答:四婶的观察是从一个雇主的角度来观察的,说明祥林嫂很符合女佣的标准,这是祥林嫂进鲁宅的条件,同时也揭示了祥林嫂的个性特征。与前面的第三人称观察相照应。
剩余时间,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第二题第二小题。对同一个人物不同时间或不同境遇下的外貌描写,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这在鲁迅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方法。
通过比读这几段文字,找出字面表达的同异,剖析深层含义。祥林嫂临终前的肖像描写一段,还要突出其中的句式特点。(提问和答案略。)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全面探究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1、有没有悲剧意义;
2、悲剧的成因和意义是什么
教学过程:
提问:请问同学们,你在第一遍读完这篇小说之后,祥林嫂的死给了你什么感受?
回答:难过,悲伤,凄惨等等。
提问:我们常说的悲剧定义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而祥林嫂,作者似乎并没有赋予她种种美德,(比如其他作品,《窦娥冤》中的窦娥,作者不仅写了她的身世悲苦,还突出了她对婆婆的无微不至的孝,和身上的反抗精神,但是这样一个女子结果是含冤赴死。在这种极大的反差中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震撼。这就是悲剧效果。《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作者极力表现她的美丽和才艺、勤劳,以及她和焦仲卿的深情笃爱,但是这样一位媳妇却被婆婆驱赶出门,最后沉水自杀,读者阅读之后很难过,很有悲剧效果),而祥林嫂只是一个平常的农家妇女,并不出众,为什么她的死会让你觉得可怜呢?
回答:
1、祥林嫂,本分、勤劳、善良,看不出她本身有过错,但是,最终早早的凄惨的离世了。
2、祥林嫂生前受人奚落,死后愈加凄凉,短工的冷漠,四叔的诋骂,没有一点对生命的悲悯。(窦娥和刘兰芝,身上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她们的死都有着一种壮烈色彩,这一点祥林嫂的死是没有的)
明确:这正是祥林嫂的死成为一个悲剧的原因。
提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可以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以此来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明确:
事件、性质、原因分析
逃出来进鲁宅、改善、反抗精神,追求幸福
婆婆抓她回去,卖到山里、生活改善与潜在的伦理恶化、族权压制,道德沦落
丈夫死于伤寒、恶化、闭塞,贫困,医疗落后
孩子被狼衔走、恶化、自然因素多一些
大伯收屋,赶她走、恶化、强行掠夺,没有财产权保障
二进鲁宅、改善、四婶的同情,先前的良好表现
祭祀第一次遭拒、潜在恶化、祥林嫂不清楚内里含义
阿毛的惨剧被嘲笑、恶化、祥林嫂的不厌其烦,鲁镇人的麻木
柳妈嘲笑伤疤,输灌迷信,教捐门槛、恶化、祥林嫂自觉认同了礼教和迷信思想,苦闷
祥林嫂捐门槛、潜在改善、自以为赎了一世的罪名
祭祀第二次遭拒、恶化、祥林嫂感受到四婶的歧视依旧,精神崩溃
被辞退、恶化、不能伶俐起来,雇主不满,也缺乏同情心
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导致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比较多,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是哪些呢?
回答:
1、封建礼教以及相关的封建迷信思想。四叔、四婶、柳妈是典型代表。他们嘲笑和歧视再嫁的祥林嫂,给祥林嫂造成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并最终导致精神崩溃。
2、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一是被迫改嫁,这件事中,祥林嫂没有任何个人选择自由,尽最大努力的反抗也没有效果。这件事的主谋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这种做法,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如果是维护封建礼教——一女不事二夫,她就应该让祥林嫂守节,她可以把祥林嫂抓回去,但不能强行出卖。因此,婆婆是一个封建礼教的破坏者,她使用了十分野蛮的手段来达到自家的功利目的,这反映的是她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婆婆代表了族权,但是封建礼教并不允许家长都会做出这样卑劣的事,这种行径应当受到当时社会舆论的谴责,但是却没有受到,这反映了社会道德的沦落。
3、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二是祥林嫂回到鲁镇,原因是祥林嫂被大伯赶了出来,无路可走,生计无着。房子是祥林嫂和第二人丈夫的共有财产,丈夫死后,祥林嫂本来应有居住权,但是却被大伯给赶了出来。这里面没有道德可言,只有封建家族的恃强凌弱,唯利是图,道德沦落,只是赤裸裸的掠夺。
4、导致祥林嫂成为封建礼教的迫害对象的事件之三是祥林嫂对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接受认同。这个问题可以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是祥林嫂的愚昧,另一方面当时的环境缺少让祥林嫂可以对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精神资源,这种精神资源可能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意识,也可能是更加友善的人际关怀和精神安慰,可以减轻祥林嫂的不安的程度,而这两种精神资源祥林嫂都没有得到,所以在听信了柳妈的灌输之后,精神惶恐不安,苦闷异常。最后在捐门槛无效之后,精神不能自持,彻底崩溃。
5、有一些自然的因素,但是绝对是次要的。
综合以上分析,一步步把祥林嫂推向绝路的是这个黑暗的社会环境,吃人的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和毫无道德可言的封建家族内的恃强凌弱,以及周围人的淡漠麻木,加上祥林嫂自身的愚昧,最终葬送了祥林嫂。鲁迅表现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用意,就是批判当时社会的腐朽与黑暗,也揭示了(包括祥林嫂在内)广大民众的病态灵魂。
注:这种分析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不是从教条出发,把所有的义愤都对准封建礼教,我们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来,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除了封建礼教之外,还有比封建礼教更加野蛮的绑卖和掠夺,封建礼教作为旧道德固然可怕,但是还有更可怕的无道德,两者的相互结合,也许这才是旧中国乡村社会的真正图景。
第五课时
教学要点:
概括小说中的四叔的形象,分析标题的含义,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教学过程: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谈到了鲁镇这个环境的特点:人际关系的冷漠,没有一丝温情。鲁迅笔下的社会环境,大部分是以鲁镇、S城为中心,基本上都具有这样一个特点。今天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概括四叔的人物形象,其次是分析一下小说的标题祝福有何种含义,然后完成课后的第三道题。
请同学们浏览小说,找出关于四叔的记叙和描写,分析一下四叔的形象。
回答:道貌岸然,是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卫道士。
提问:为什么要描写四叔的书房?
回答:书房可以看出四叔的思想旨趣的保守陈旧落伍,同时书房又有些破败,比如对联一半脱落,《康熙字典》未必完全,显示出四叔并非一个治学严谨的道学家。“事理通达心气和平”的对联与他骂祥林嫂是谬种形成鲜明对比,具备讽刺意味,写出了四叔的虚伪。
提问:四叔爱讲半截句,是为什么?(“可恶!然而……”“然而……”)
回答:语言简短显得四叔的威严持重,也留给空间让读者去揣摩体会。这些话充分体现了四叔的思想既封建保守,又贪图实惠。
明确,通过分析四叔的形象逐渐变得丰满,这是一个反面角色,既道貌岸然,又贪图实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祥林嫂的命运发展。过几天,我们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以把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做一个比较,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有负面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区别是什么呢?(注:留下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和悬念)
提问:小说的标题为祝福,其中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呢?
提示:小说写了几次祝福?一共四次。一进鲁宅的祝福。二进鲁宅,两次祝福。生命结束在祝福前夕。祝福是什么?是一种备祭礼、拜神,放鞭炮,以祈求好运的民俗。
回答:
1、年底的祝福是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联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2、作者用祝福为题,包含了反讽意味,在鲁镇家家祝福的背景下,被众人歧视的祥林嫂却在这一刻死去,增添了作品的悲剧氛围。
3、祝福与祥林嫂的命运发展关系密切,进鲁宅的三次祝福,第一次祝福,体现了祥林嫂的勤劳,后两次祝福时遭拒,使祥林嫂精神崩溃。
完成课后第三题的语言品析。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