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心得体会(精彩5篇)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一
精准扶贫是当代扶贫工作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精准的定位和识别贫困人口,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在我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首先,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的定位和识别,我们可以了解到每个贫困家庭的具体情况,包括收入来源、家庭成员情况、健康状况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制定扶贫计划,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对于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的贫困家庭,我们可以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对于有病残人员的贫困家庭,我们可以提供医疗援助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改善生活质量。通过精准扶贫,我们能够真正满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让扶贫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精准扶贫能够更好地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精准扶贫强调的是因户施策,即根据每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计划。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组织贫困人口参加培训班、技能比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贫困人口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积极倾听贫困人口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参与到扶贫工作的决策中来。通过精准扶贫,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最后,精准扶贫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精准扶贫不能仅仅依靠一个部门或一个人的努力,而是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政府需要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社会需要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关心和帮助,提供更多的扶贫资源和机会。个人也需要发挥自己的作用,关心身边的贫困人口,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才能够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精准的定位和识别,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发挥贫困人口的主体作用,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然而,精准扶贫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参与,只有大家携手合作,才能够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二
精准扶贫是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精准的定位和识别贫困人口,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在我参与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我体会到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和挑战。
首先,精准扶贫需要科学准确的识别方法。贫困人口的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关系到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公平性。然而,贫困人口的识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现实中,贫困人口的情况复杂多样,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贫困原因和表现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实现精准扶贫,我们需要制定科学准确的识别方法,建立完善的贫困人口信息库。只有通过科学准确的识别方法,才能够找到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让扶贫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精准扶贫需要全面系统的扶贫措施。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层面,还涉及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多个方面。因此,精准扶贫需要全面系统的扶贫措施,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扶贫。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不仅提供经济援助,还组织培训班、开展技能比赛,提供就业机会和医疗援助等。通过综合性的扶贫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最后,精准扶贫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贫困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一次性的帮助就能够解决。因此,精准扶贫需要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不仅要制定长期的扶贫计划,还要定期进行动态调整和评估。同时,政府和社会也需要加大对扶贫工作的支持和投入,提供持续的资金和政策保障。只有长期坚持和持续投入,才能够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脱贫。
总之,精准扶贫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扶贫方式,通过精准的定位和识别贫困人口,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然而,精准扶贫也面临着识别方法不准确、扶贫措施不全面和持续投入不足等挑战。只有克服这些挑战,精准扶贫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三
为进一步理清扶贫工作思路,扎实高效开展下步精准扶贫工作,10月30、31日两天,我随县考察组一起,奔赴贵州省毕节市,参观考察了七星关区和赫章县的五个精准扶贫示范点,开阔了眼界,汲取了经验,受到了鼓舞,结合近段时间的实际工作,作了以下三点思考。
一是精准扶贫要“扶到位”。所谓“扶到位”包括三个方面,即:对象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对象到位就是我们的贫困对象识别要到位。毕节市自2013年底启动全国第一批贫困户建档立卡录入系统后,从2014年至今,用了近两年时间,反复摸索甄别,建立了一套系统有效的贫困户动态管理体系,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结对帮扶到脱贫出列,一户一档有迹可查,这方面的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运用的,但全县大局上县联席办和扶贫办要对全县的工作有阶段性统筹,每个时间节点该干些什么具体工作要有指导性意见,避免各乡镇、各挂包单位各行其是,费时费力又抓不住工作重心。要注意的是,贫困对象识别不能急于求成、不能搞突击加码,必须沉下心来研究部署,确保步骤不乱、干部不慌、群众不怨;措施到位就是针对每户贫困户的实际困难并充分征求其意愿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同时对所在村全局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方面也要有针对的计划。
这方面要求我们的乡镇、挂包单位和帮扶干部必须深入实际充分调研走访,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拟定出符合实际的工作计划,就当前来看,个别单位和干部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敷衍了事的现象,县委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有效管理;落实到位就是扶贫措施的落实县委政府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确保贫困户及贫困村的相应脱贫措施要有的放矢、落到实处。毕节七星关区就针对精准扶贫工作制定了“一市五金多套餐”帮扶机制,针对贫困户的不同需求成立相应帮扶基金,确保帮扶工作有章可循、有钱可用。我县也可借鉴其经验,结合我省的扶贫工作政策,探索一套系统的扶贫工作保障体系,使得我们的扶贫工作能高效开展。
二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要用活。通过前期遍访工作的开展,我们不难发现一个问题,农民的故土情结十分严重,居住环境再恶劣他们也不愿弃之远走,在外打工挣钱回来,还是愿意回老家建房,对我们的易地扶贫搬迁的宣传动员有十分强烈的'抵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政策宣传。政府要尽快制定出我县的易地扶贫搬迁实施细则并做好易地扶贫安置点的建房规划和产业规划,同时加强对干部的业务指导与培训,多渠道、多角度地宣传政策,帮扶干部要切实做好入户政策宣传和动员工作,消除农民生产生活顾虑,切实引导他们挪穷窝、拔穷根;二是安置点选址及建设风格要因地制宜。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我们各乡镇的安置点选址一定要有前瞻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群众今后的长远发展和全县产业发展的统筹规划,建筑风格一定要即凸显当地特色又有创新元素,能被大众所接受,不能简单以沿街修房的形式搞易地搬迁。产业配套也要同步推进,才能让群众“搬得进来,住得下来,富得起来”;三是搬迁政策要因人而异。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多种,住房困难却是共性问题,这里我特别关注民政政策兜底的贫困户,他们自身失去发展能力,住房条件极差,如按现有的易地搬迁政策他们根本无力承担自付的一部分建房款项,就地帮其改造旧房也无实际意义,建议这部分民政兜底贫困户的住房,可在现有安置点规划建设如廉租房形式的住房提供其居住,房屋产权属国有,可动态管理。
三是产业发展要有“主心骨”。此次毕节之行印象最深的当属赫章县的产业发展模式,一个县主打一项大产业配套发展两项林下产业,打造出了中国核桃之乡的生态产业名片,带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同时,守住了生态红线,绿了青山、美了大地、鼓了腰包。由此可见,选好产业是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核心。建议在今后的产业结构调整中,着力在打造优势产业上狠下功夫,抓产业发展不能一年搞一个项目,效果不好隔年又换,干了无数年、花了不少钱,一样也没干上路,样样都像才起步,要集中用力,打造龙头,以点带面,夯实产业链,真正实现一项主导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就龙塘村来说,我们应当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下足功夫,根据当前实际,可重点在中药材种植、乌鸡养殖两方面进一步探索,就长远来看,要将我们的特色农业产业与库区旅游经济紧密结合,走一条特色农业旅游产业路子,带动易地扶贫安置点及周边农户整体脱贫致富。
两天的毕节之行虽行色匆匆,但也收获满满,今后必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将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有效持续推进。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四
扶贫不仅需要“扶起来”,更重要的是使贫困地区“自己站起来”。教育,是扶贫中的关键点。
“在青海,区域整体贫困与地区发展滞后并存、经济建设落后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人口素质偏低与公共服务滞后并存。由于受这‘三重矛盾’制约,青海一直是中国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拜秀花代表对教育扶贫有着清醒的认识:物质脱贫容易,精神文化脱贫难,无论是“扶贫先扶志”,还是“变输血为造血”,都需要通过教育去改变人的思想。
“目前,在教育扶贫上,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从小学教育到职业教育、高中教育等一揽子方案,这些方案如何切实落实到贫困家庭身上,如何保证政策的实施效果,依然有待实践探索。”范小建委员说,这也说明,脱贫致富,充分调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积极性是根本之计,必须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
拜秀花代表以自己调研为例指出,教育扶贫不能只抓硬件不抓软件。调研中她发现,特岗教师为高海拔贫困牧区带来了很多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方法,但特岗教师依然面临待遇不高的问题。对此,她建议要适当提高西部贫困地区特岗教师待遇水平,特别是高海拔地区特岗教师的工资补助标准。
“教育公平的关键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的公平。这几年我国增加了对教育资源的投入和科学规划,尤其是对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进行政策倾斜,让中西部地区千家万户受教育的孩子都享受到更多的实惠。”拜秀花代表说,农牧区不仅要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更要注重待遇留人。应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进一步改善教学点上的特岗教师的生活条件,让特岗教师们安心教书,为贫困地区脱贫注入精神力量。
精准扶贫心得体会 篇五
湖北省相对于甘肃省在扶贫开发方面,不论是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气候条件上,还是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贫困程度上,都有着绝对的优势。但要实现到20XX年“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攻坚任务目标,还必须学习甘肃、贵州的经验和作法,在“精”和“准”上做好结合文章。
一是学习甘肃省扶贫攻坚的精神。
这次到甘肃参加扶贫开发培训班,所见所闻给我映象最深刻的是“真扶贫、扶真贫”。主要表现在:宣传氛围浓厚,所到之处的公路两旁、政府大院、村部门前、小组湾落均看到各类扶贫工作宣传标语,营造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浓厚氛围;
机构设置健全,县、乡、村三级分别设立了扶贫开发指挥部、指挥站和指挥所,将扶贫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常态化工作来抓;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扶贫开发机构实行主要领导挂帅、县乡干部到贫困村驻点,并且对贫困村状况和基本信息能够“一口清”,充分体现出领导的重视度和干部的参与度;
目标措施精准,各级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在制定扶贫目标措施时,明确了“三不原则”,即不现实的目标不说、不切实的任务不讲、不实际的办法不提,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一村一业、一户一策;信息资料齐全,各级扶贫开发部门均规范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贫困村、贫困户信息资料,包括贫困原因、扶贫措施、脱贫目标和计划,同时开发了一套精准扶贫工作网络平台,通过点击某个村某个贫困户,就能直观地看到该户的人口、致贫原因、帮扶需求、脱贫计划和进展等详细信息。虽然甘肃与湖北在贫困程度、贫困面和自然环境、资源优势等方面截然不同,有些方面不能照搬照套,但甘肃省在推进扶贫开发上的信心、决心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是精准产业项目支撑群众脱贫。
贵州省海雀村之所以能把风沙四起的荒山变成万亩林海,关键是找到了科学发展、生态富民的精准路子;甘肃省平凉市之所以能在干旱贫脊的土地上发展苹果产业带动村民致富,就是因为因地制宜找准了扶贫项目。因此,我们强调“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关键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不搞大而化之地大水漫灌,在扶贫对象、产业项目、资金安排和规划
措施等方面,要做到因人、因地、因贫困原因,有针对性地精准扶贫之策。
三是从解放思想上实施精准扶贫。
一位曾经在甘肃部队工作过15年的朋友讲过这样两个事例,其一:某村支部书记到县里开会回来,自豪地对大伙说,我们今年又把贫困村的资格给争回来了!其二:部队到当地结对村去扶贫,给某户贫困户送去两头优质种羊,鼓励他发展养殖业脱贫致富。再去时发现羊没了,已经被农户宰掉吃了,问及原因,农户理所当然地说道“你们送来就是给我们吃的嘛!”。
在我们当前实际工作中,有的干部认为戴上贫困村的帽子,肯定会给村里带来真金白银和项目扶持,宁愿守着这顶帽子不愿摘去;有的群众争着要当贫困户,等着上级领导送来慰问金和物资。这种等人授鱼、等米下锅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脱贫计划的实现,必须要在实施精准扶贫措施的基础上,正确引导贫困村和贫困对象转变思想,树立干中求助、积极脱贫的信心和决心,同时对建档立卡对象要算好收入账,达到脱贫标准的要予以标识,及时退出贫困之列,才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目标。
四是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用和资源配置上,不能盲目冒进,不能单一地追求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项目,同时还应兼顾环境和土地资源保护,做好科学规划,决不能以脱贫致富为目的而私开乱挖、毁坏地形地貌、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决不能为了当前脱贫摘帽的目标而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确保扶贫攻坚与坚持绿色发展统筹兼顾,既要顺利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又要做到科学、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