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实用6篇)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篇一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在我国政治体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履职的重要制度安排。本篇文章将从干部监督制度的建立、运行机制和监督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建立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是为了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政治权力的运行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腐败风险,而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能够通过规范干部的行为和权力运行,有效地遏制腐败问题的发生。例如,设置干部廉洁从政的规定,明确告知干部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从而约束干部的行为,防止腐败现象的发生。

其次,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运行机制需要保证其有效性和公正性。为了确保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构和监督程序。监督机构应当具备独立性、权威性和专业性,能够对干部的行为进行全程监督。监督程序应当公开透明、便于操作,能够让干部和群众都能够参与其中。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运行机制,才能让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发挥实际效果。

最后,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应当采取多种监督方式,形成合力。监督方式的多样性能够有效地防止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内部的监督、群众监督、媒体监督和司法监督等多种方式来对干部进行监督。在监督方式上,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分析、人脸识别等技术,提高监督的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履职的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干部监督管理制度能够防止权力滥用和腐败问题的发生,其运行机制和监督方式需要保证其有效性和公正性。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管理领导干部的行为,确保他们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篇二

在我国的政治体制中,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是保障党和国家政权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将从建立制度的必要性、完善制度的关键环节和加强制度执行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建立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必要性。领导干部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具有重要的权力和资源。如果没有监督制度的约束和规范,就很容易出现权力滥用、腐败和不作为等问题,从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建立监督管理制度能够规范干部的行为,增强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其次,完善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关键环节。在建立制度的基础上,我们还需要完善其关键环节,以确保制度的有效运行。首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培养,确保他们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其次,要建立健全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对干部的工作能力和廉洁从政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再次,要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问责,对违法违纪的干部依法严肃处理,形成震慑。

最后,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制度的执行。只有通过加强制度执行,才能真正实现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为此,我们需要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制度的贯彻落实;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干部的制度意识和纪律观念;加强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制度执行中的问题。

总之,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是维护党和国家政权稳定的重要保障,也是保障干部廉洁从政、依法履职的重要制度安排。建立制度的必要性、完善制度的关键环节和加强制度执行的重要性都需要得到充分重视。只有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完善其关键环节,加强制度执行,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管理领导干部的行为,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发展。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篇三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经常性的监督管理,加大对医院领导干部监督,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的干部监督体系,根据上级有关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领导干部在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有关规定的同时,还要做到“六不准”,即:

  1、不准用公款到公共娱乐场所参与高消费活动;

  2、不准参与和支持群众集体上访;

  3、不准巧借名目用公款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游山玩水;

  4、不准借婚、丧、嫁、娶之机大操大办,收敛钱财;

  5、不准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宗族宗派活动及各种带有政治目的的传功、练功活动;

  6、不准参与各种形式的赌博活动。

  第三条实施干部任前廉政鉴定制度。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前必须经党委廉政鉴定,对廉政鉴定发现有问题的,一律暂缓使用。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谈话诫勉、党纪政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经批评教育有明显改进、群众满意率高的,可以重新任用。

  第四条建立健全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制度。重大事项必须由党委或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特别是关于人、财、物等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必须有班子成员全部到会方能研究决定。

  第五条实施《领导干部个人及家庭重大事项报告制度》。领导干部个人及其家庭有婚、丧、嫁、娶及购房、建房等重大事项,必须事先向纪检、监察部门或主管部门报告。未报告程序并造成恶劣影响的,依照党纪政纪处理。发现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等问题的,由组织纪检部门视其情节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谈话诫勉。

  第六条实施谈话诫勉制度。对于工作不力、工作作风不实、在班子中长期闹不团结的或群众意见大、民主测评不满意率在30%以下的;多项工作长期处于后进状态的;组织领导能力差,与所任职务要求不相称,工作打不开局面的;不执行组织的分配、调动、交流决定的;由组织部门对其进行诫勉谈话,限期改正,到期仍无明显改进的,予以待岗或就地免职。

  第七条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党政正职领导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时,应当事前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并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八条实施信访回复制度。对群众来信来访反映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有关问题的,组织监测部门认为有必要进行核实时,应通知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就群众反映问题在规定期限内进行书面答复。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篇四

  《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规定,经研究决定,制定贵港市林业局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一、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

为了不断提高领导班子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实行正确的集中,领导班子成员对集体决议如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上级报告,但必须无条件服从和执行,不准向群众散布个人不同意见,更不准另搞一套。要增强和维护班子团结,“一把手”对班子团结负有重要责任,要带头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集思广益,用大局来统一思想,协调行动,处理矛盾;班子其他成员要摆正位置,支持和协助主要领导干部做好工作。要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班子内部问题。不仅要监督工作时间以内的行为,工作以外的行为也要注意,如有苗头,要及时提醒和帮助教育。

  二、严格执行党内各项规章制度,从体制、机制上加强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

  1、民主生活会制度。党组织民主生活会一年召开一次,按照上级党组织的统一安排和要求进行,会前7天将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和会议安排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对班子成员在民主生活会上的发言提出要求。会后应向上级党组织做出书面报告。

  2、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班子成员不但要参加民主生活会,还要坚持参加党支部的组织生活会,接受党组织的管理和党员群众的监督。

  3、报告制度。建立向上级党组织定期汇报工作的制度,每半年及年终结合工作总结,书面报告有关林业生产、经费、基建项目、人事任免调配、领导班子状况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同时,班子成员必须严格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收入申报以及礼品登记上缴等制度。

  4、年终考核制度。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上级对下级进行年终考核。采取组织考察、领导班子成员公开述职述廉以及民主评议、民主测评、民主推荐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和评价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和思想作风表现。

  5、谈话、诫勉制度。建立任职谈话制度、廉政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

  6、离任审计制度。领导干部调任、转任、轮岗、免职、辞职、退休前必须接受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由人事、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委托建议,审计部门依法实施。审计内容包括单位财务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

  三、加强对领导班子正职的监督和管理

。领导班子按照集体领导制度和议事规则,完善和规范权力 运行程序,增强班子内部监督约束的能力。

  四、人事、纪检监察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督职责

。人事、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随时了解和掌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行驶林业行政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做到“两权”行使到哪里,就监督到哪里。对发现的问题要向同级党组报告,及时处理。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沟通和联系,密切配合,同时与地方党政部门特别是组织、纪检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加强联系,了解他们对林业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对执行干部监督制度的意见和看法。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篇五

  一、总则

  为了规范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以下简称安检机构)监督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安检机构检验技术水平,促进安检机构健康有序发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21号),制定本规范。

  二、监督管理的范围

  (一)对安检机构的监督管理主要包括:对安检机构检验资格许可工作人员的监督,对获得检验资格许可安检机构的日常监督,对未获得检验资格许可的机构开展检验活动的查处等。

  (二)对安检机构资格许可工作人员的监督主要包括对安检机构资格许可工作中涉及受理、审查、批准的有关人员的监督。

  (三)对获得检验资格许可安检机构的监督主要包括:资格有效性的情况;依法开展检验工作的情况;技术条件的保持情况;计量认证的情况;检验仪器设备的检定或者校准情况及其是否处于完好的状态;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情况;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等。

  三、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职责

  (一)县级以上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安检机构的监督管理。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对发现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并将情况通报公安交通管理等相关部门。

  (二)国家质检总局职责

  1.指导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开展的安检机构监督检查工作。

  2.对机动车安检机构开展监督抽查。

  3.及时组织处理对安检机构的投诉和举报。

  (三)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职责

  1.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对安检机构的监督抽查。

  2.根据需要可以组织安检机构进行比对试验,督促安检机构保持必要的检验能力。

  3.通报安检机构监管信息。

  4.及时处理对安检机构的投诉和举报,调查处理安检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5.每年向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机动车安检机构资格管理工作报告。

  四、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格管理人员的要求

  (一)依法进行安检机构的受理、审查、批准。不得违反工作程序对安检机构进行许可。

  (二)在受理、审查、决定过程中,应当向申请人、利害关系人履行法定告知义务。

  (三)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齐全、不符合法定形式,受理人员应当一次书面告知申请人必须补正的全部内容,除非现场能及时完成更改的。

  (四)在办理安检机构资格许可时,不得索取或者收受申请人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五)及时查处并报告安检机构的违法违规事实,积极查处无证安检的行为。

  五、安检机构的职责和守则

  (一)安检机构的职责:

  1.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原则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活动;

  2.保持信息系统通畅,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供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信息;

  3.保证在用设备正常完好,在用计量器具依法进行计量检定或校准,并按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要求参加检验能力比对试验;

  4.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检验结果和有关技术资料进行保存,有保密要求的,遵守保密规定;

  5.加强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人员培训和内部管理;

  6.接受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和管理,每年1月底之前向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上一年度工作报告;

  7.在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活动中发现普遍性质量安全问题的,应当及时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等有关部门报告;

  8.安检机构如需停止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3个月以上的,应当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上交检验资格许可证书和检验专用印章,并向社会公告;

  9.建立严格的报告审批制度,对检验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

  10.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联网;

  11.积极配合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材料。

  (二)安检机构守则:

  1.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检验资格许可证书;

  2.不得超出许可的检验范围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

  3.按照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验;

  4.不得出具虚假检测结果;

  5.不得要求机动车到指定的场所进行维修、保养;

  6.不得使用未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的人员从事检验工作;

  7.不得推诿或拒绝处理用户的投诉或异议;

  8.不得在工作中以权谋私、索要或者收取礼品、礼金及其他物品,收取贿赂;

  9.不得从事其他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为。

  六、主要监管方式

  (一)对安检机构资格许可行政审批人员的监督管理主要通过检查许可工作过程中的有关资料、行政相对人的投诉和有关工作汇报等方式进行。

  (二)对安检机构的监管方式主要有:查阅原始检验记录、检验报告,现场检查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过程,组织检验能力比对试验,审核年度工作报告,听取有关方面对安检机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评价,调查处理投诉案件,其他能够反映安检机构工作质量的监督检查方式等。

  1.查阅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对安检机构检验机动车的原始检验记录和所出具的检验报告进行抽样检查。检查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的内容,应当符合有关规定,结论应当真实、准确。同一辆机动车的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应当一致,若同一辆机动车的原始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中的检验数据不一致,应当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对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应当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已实现联网监察安检机构的地区,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抽查。

  2.现场检查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过程:主要检查安检机构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的行为;检验项目的齐全性和检验结果判定的准确性;检查检验工作流程的符合性;检查计量认证证书和检验资格许可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检验所用仪器、设备的准确度和有效性以及是否按期进行检定或校准,检查原始记录和检验报告是否正确、规范、保存完好。针对问题突出的有关项目组织开展的检查。可针对审查安检机构年度工作报告中发现的问题和有关部门、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的抽查。根据工作需要,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可以就专项内容进行检查,如检查仪器设备的检定或校准情况,是否有出具虚假数据的情况,是否有漏检、少检项目或不检车只收费的情况等。

  3.检验能力比对试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组织安检机构进行检验能力比对试验,考察安检机构检验水平。

  4.审核年度工作报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每年组织对安检机构年度工作报告进行审核。年度工作报告应当反映安检机构的有关变化、资格许可条件的保持和检查等情况,包括:

  (1)安检机构基本情况;

  (2)机动车年检验车型及其数量等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业务开展情况;

  (3)在用检测设备的变更情况和计量器具检定或校准情况;

  (4)检验人员培训、考核情况,人员变更情况;

  (5)投诉、异议处理情况;

  (6)其他应当报告的事项。

  5.听取有关方面对安检机构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评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通过走访、电话、征求意见表、座谈会的方式保持与当地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被检车辆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沟通,征询他们对安检工作的建议,就安检机构的检验流程、检验质量等诸方面广泛地听取意见,并及时汇总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反映的问题一经核实,均要求安检机构限期整改,并跟踪检查。

  6.调查处理投诉案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接到投诉案件时,应当及时做好记录、调查、处理、存档工作。重大案件应当报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调查情况属实时,应当对产生的原因、案件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依法对责任机构进行处理。

  7.联网监察:在有条件的地区可通过计算机联网管理系统对安检工作进行适时、有效监管。通过联网系统的实时监测功能,检查安检机构检测线的检测情况,检查对国家机动车安全技术现行有效检验标准的执行情况;查阅检验报告;抽查是否存在不按照标准进行检验,是否存在超许可范围检验的现象。

  七、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实施监督检查的要求

  (一)工作人员应当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监督检查不得事先通知被检查安检机构。

  (三)监督检查中尽量避免影响安检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

  (四)不得索取或者收受安检机构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五)在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有2名或2名以上工作人员参加并出示有效证件。

  (六)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记录监督检查的情况和处理结果,由监督检查人员和被检查机构的代表签字确认。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应当及时归档,并保存3年。

  八、监督检查结果的处理

  (一)组织实施监督检查的部门应当及时将检查结果通知被检查安检机构,同时向有关方面通报情况。

  (二)对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应当责令限期整改。安检机构整改完成后,应当向组织检查的部门提交整改报告。组织检查的部门应当对安检机构整改情况进行核查。

  (三)对监督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实施处罚。

  (四)对依法撤消检验资格许可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并予以公告。

  (五)安检机构的检验资格许可被撤销后,必须立即停止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活动。

  九、违法行为的查处

  (一)查处范围:

  1.未取得计量认证证书和检验资格许可证书擅自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

  2.安检机构在用计量器具未经计量检定、超过检定周期、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

  3.安检机构超出许可检验范围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

  4.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检验资格证书的;

  5.不按照规定参加比对试验的;

  6.未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检验结果和有关技术资料进行保存,逾期未改的;

  7.未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擅自迁址、改建或者增加检测线开展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

  8.拒不接受监督检查和管理的;

  9.使用未经考核或者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

  10.未按照规定提交年度工作报告或者检验信息的;

  11.要求机动车到指定的场所进行维修、保养的;

  12.推诿或拒绝处理用户的投诉或异议的;

  13.安检机构停止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3个月以上,未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的,或未上缴检验资格证书、检验专用章的,或停止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未向社会公告的;

  14.出具虚假检验结果的。

  (二)对无证从事安检的责任者,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视情节轻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获证安检机构未在检验报告上标明检验资格许可证编号和未在检验报告上加盖检验专用章的,应当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报批评,对连续两次通报批评仍不改正的安检机构,应当组织安检机构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学习,重新对有关责任人员进行检验资格考核。

  十、安检机构检验资格许可的撤销和注销

  (一)撤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撤销检验资格许可,但是撤销检验资格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除外:

  1.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做出准予检验资格许可决定的;

  2.超越法定职权做出准予检验资格许可决定的;

  3.违反法定程序做出准予检验资格许可决定的;

  4.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检验资格许可的;

  5.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检验资格许可的;

  6.安检机构不履行职责、违反安检机构守则,情节严重的;

  7.依法可以撤销检验资格许可的其他情形。

  (二)注销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许可审批机关应当注销检验资格许可,并办理有关手续:

  1.被许可人不再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的;

  2.检验资格许可有效期满未按规定重新申请取证的;

  3.法人资格依法终止的;

  4.因不可抗力导致行政许可事项无法实施的;

  5.安检机构停止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1年以上的;

  6.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注销检验资格许可的其他情形;

  7.对注销检验资格许可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并予以公告。

  十一、其他

  从事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的人员在检验活动中接受贿赂,以职谋私的,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法撤销其考核合格资质。

  十二、机动车安检机构对机动车安检许可、行政处罚的异议

  对行政处罚有异议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领导干部监督管理制度 篇六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强化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预防、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和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其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用人单位应当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为劳动者提供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

  第四条用人单位是职业病防治的责任主体,并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全面负责。

  第五条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为职业病防治提供技术服务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依照《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有关标准、规范、执业准则的要求,为用人单位提供技术服务。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权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举报用人单位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和职业病危害事故。

  第二章用人单位的职责

  第八条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其他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劳动者超过100人的,应当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劳动者在100人以下的,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第九条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知识和管理能力,并接受职业卫生培训。

  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职业病危害预防和控制的基本知识;

  (三)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知识;

  (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操作规程。

  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岗位的劳动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卫生培训,经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因变更工艺、技术、设备、材料,或者岗位调整导致劳动者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变化的,用人单位应当重新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

  第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十二)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职业病防治制度。

  第十二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工作场所应当符合下列基本要求:

  (一)生产布局合理,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

  (二)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工作场所不得住人;

  (三)有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相适应的有效防护设施;

  (四)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五)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六)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七)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其他规定。

  第十三条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存在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的,应当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及时、如实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项目,并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新建、改建、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第十五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存在或者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作业岗位、设备、设施,应当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图形、警示线、警示语句等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

  存在或产生高毒物品的作业岗位,应当按照《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的规定,在醒目位置设置高毒物品告知卡,告知卡应当载明高毒物品的名称、理化特性、健康危害、防护措施及应急处理等告知内容与警示标识。

  第十六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劳动者按照使用规则正确佩戴、使用,不得发放钱物替代发放职业病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保养,确保防护用品有效,不得使用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者已经失效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第十七条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等应当设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工作场所或者临近地点,并在醒目位置设置清晰的标识。

  在可能突然泄漏或者逸出大量有害物质的密闭或者半密闭工作场所,除遵守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外,用人单位还应当安装事故通风装置以及与事故排风系统相连锁的泄漏报警装置。

  生产、销售、使用、贮存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场所,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安全和防护标准的要求,设置安全和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

  放射性装置的生产调试和使用场所,应当具有防止误操作、防止工作人员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用人单位必须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防护用品和监测仪器,包括个人剂量测量报警、固定式和便携式辐射监测、表面污染监测、流出物监测等设备,并保证可能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第十八条用人单位应当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和保养,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十九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第二十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检测、评价结果应当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和劳动者公布。

  第二十一条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有下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一)初次申请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或者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申请换证的;

  (二)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

  (三)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

  用人单位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并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在日常的职业病危害监测或者定期检测、现状评价过程中,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确保其符合职业卫生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十三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措施等内容。

  用人单位应当检查前款规定的事项,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设备。

  第二十四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和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用人单位应当检查前款规定的事项,不得使用不符合要求的材料。

  第二十五条任何用人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第二十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第二十七条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危害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逐步替代产生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

  第二十八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设备,应当知悉其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故意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用人单位对其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劳动者在履行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三十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235)等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书面如实告知劳动者。

  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处理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三十二条劳动者健康出现损害需要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的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等资料。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下列职业卫生档案资料:

  (一)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

  (二)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

  (四)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以及其配置、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

  (七)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

  (八)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置记录;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置情况记录;

  (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技术资料,以及其备案、审核、审查或者验收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十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十二)其他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资料或者文件。

  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止事故扩大。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并承担所需费用。

  用人单位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不得迟报、漏报、谎报或者瞒报职业病危害事故。

  第三十六条用人单位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三十七条工作场所使用有毒物品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对用人单位执行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重点监督检查下列内容:

  (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情况;

  (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建立、落实及公布情况;

  (三)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作岗位的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情况;

  (四)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落实情况;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情况;

  (六)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检测、评价及结果报告和公布情况;

  (七)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的配置、维护、保养情况,以及职业病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及劳动者佩戴使用情况;

  (八)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警示、告知情况;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情况;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情况;

  (十一)提供劳动者健康损害与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关系等相关资料的情况;

  (十二)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

  第四十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制度,加强行政执法人员职业卫生知识的培训,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

  第四十一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相关资料的档案管理制度。

  第四十二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认可管理和技术服务工作的监督检查,督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地开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

  第四十三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防治信息统计分析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信息以及职业卫生监督检查信息等资料的统计、汇总和分析。

  第四十四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支持、配合有关部门和机构开展职业病的诊断、鉴定工作。

  第四十五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应当出示有效的执法证件。

  行政执法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执法规范;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业务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应当为其保密。

  第四十六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及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复制被检查单位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文件、资料,采集有关样品;

  (三)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四)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

  (五)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解除前款第四项、第五项规定的控制措施。

  第四十七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报告事故和组织事故的调查处理。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5千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实行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分开、工作场所与生活场所分开的;

  (二)用人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未接受职业卫生培训的。

  第四十九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的;

  (二)未按照规定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或者未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

  (三)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

  (四)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的;

  (五)未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的;

  (六)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

  (七)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体防护采取有效的指导、督促措施的;

  (八)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未按照规定存档、上报和公布的。

  第五十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

  (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

  (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的;

  (五)未按照规定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的。

  第五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

  (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劳动者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劳动者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三)未按照规定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劳动者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现状评价的;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未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的;

  (六)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七)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

  (八)拒绝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

  (九)隐瞒、伪造、篡改、毁损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等相关资料,或者不提供职业病诊断、鉴定所需要资料的;

  (十)未按照规定承担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和职业病病人的医疗、生活保障费用的。

  第五十二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并处5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隐瞒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而采用的;

  (二)隐瞒本单位职业卫生真实情况的;

  (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或者放射工作场所不符合本规定第十七条规定的;

  (四)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

  (五)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没有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或者没有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

  (六)擅自拆除、停止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或者应急救援设施的;

  (七)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禁忌作业的。

  (八)违章指挥和强令劳动者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的。

  第五十三条用人单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

  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四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未按照规定提供中文说明书或者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行政执法人员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七条本规定所规定的行政处罚,由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对行政处罚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工作场所,是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所有地点,包括建设单位施工场所;

  (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用人单位,是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目录中所列职业病危害严重行业的用人单位。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目录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对分类目录作出补充规定。

  第五十九条本规定未规定的其他有关职业病防治事项,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六十条煤矿的职业病防治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实施监察,依照本规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其他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十一条本规定自20xx年6月1日起施行。20xx年7月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

相关文章

企业给员工的新年寄语【通用6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寄语的经历,对寄语都不陌生吧,寄语就是把心中想要说的话语用文字表达出来。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寄语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给员工的新年寄语,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办公文秘2017-04-06
企业给员工的新年寄语【通用6篇】

员工工作证明【精简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少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证明吧,证明就是用可靠的证据证明有关人员或事情的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大家知道证明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员工工作证明,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员...
办公文秘2012-09-06
员工工作证明【精简6篇】

公司新员工入职感言【推荐6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总有一些事或人让我们感触颇深,这时可以通过写感言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那么你知道感言如何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公司新员工入职感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公司新员工入职感...
办公文秘2018-04-05
公司新员工入职感言【推荐6篇】

最新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全文解读(精简3篇)

公民享有依法生育的权利,同时应当依法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其生育行为应当符合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规定。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有关最新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全文内容,提供给大家阅读,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
办公文秘2013-04-06
最新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办法全文解读(精简3篇)

《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全文【实用3篇】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制定本办法。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全文内容,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维护工伤职工的合法权益,根...
办公文秘2011-07-08
《工伤保险辅助器具配置管理办法》全文【实用3篇】

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精简6篇)

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制度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拟起制度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标准化...
办公文秘2019-05-04
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精简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