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阿姨的礼物》的幼儿园小班说课稿(优选3篇)
《老鼠阿姨的礼物》的幼儿园小班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老鼠阿姨的礼物》是一本适合幼儿的绘本故事,作者是Helen Ward。这本书以精美的插图和简单的文字,讲述了一个小老鼠阿姨收到了一份神秘的礼物,并通过探索和分享的过程,帮助幼儿理解友谊和善良的重要性。
本教材适用于幼儿园小班,幼儿年龄为3-4岁。通过这本书,幼儿可以学习到一些简单的英语单词和短语,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幼儿将能够:
(1) 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故事中的一些简单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听说能力,能够简单地模仿和回答问题;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幼儿将能够:
(1) 理解友谊和善良的重要性;
(2) 培养分享和合作的意识;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 理解并能正确运用故事中的一些简单词汇和短语;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1)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幼儿的分享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
1. 音频设备和故事录音;
2. 教具:绘本《老鼠阿姨的礼物》、图片卡片、玩具道具等;
3. PPT或黑板;
4. 大型地图。
五、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通过播放故事录音,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好奇心。并通过展示故事中的图片,引导幼儿猜测故事内容。
2. 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场景,让幼儿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并通过提问,让幼儿参与讨论,引导他们思考故事中可能发生的事情。
3. 教学主体
(1) 通过展示故事中的图片卡片,引导幼儿逐页阅读故事,同时播放故事录音。并在阅读过程中,适时停顿,让幼儿回答问题,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2) 在故事结束后,通过线索和提示,引导幼儿回忆故事内容,并让他们自由发表对故事的感受和想法。
(3) 引导幼儿围绕故事中的友谊和善良的主题展开讨论,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4. 拓展活动
(1) 制作手工艺品:让幼儿用纸和彩笔制作一个小礼物,并鼓励他们将礼物送给自己的朋友,培养幼儿的分享和合作意识。
(2) 角色扮演:分组让幼儿扮演故事中的角色,通过模仿对话和表演,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并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对《老鼠阿姨的礼物》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通过参与讨论和拓展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幼儿对于故事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加强对故事理解的训练。同时,在拓展活动中,有些幼儿表现得比较被动,需要创设更多的互动环节,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老鼠阿姨的礼物》的幼儿园小班说课稿 篇三
《老鼠阿姨的礼物》的幼儿园小班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小班下学期学习活动--《老鼠阿姨的礼物》
(2)教时:一教时(3)教材地位:“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是以培养幼儿自我认知、自我保护能力为核心,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同心圆”的形式逐年深化,小班是“小宝宝”“学本领”,中班是“身体的秘密”,大班是“我自己”(身体真有用,和影子捉迷藏,我和别人不一样)。根据小班幼儿的关键经验,着重培养幼儿关注自己的五官和四肢等明显的外部特征,初步体验它们的用处,为日后逐步欣赏和保护自己的身体打好基础,也初步掌握充分运用多通道感知器官与外界环境互动。《老鼠阿姨的礼物》以绘本为载体,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物朋友为主角,贴近幼儿的经验。“老鼠阿姨送的礼物是什么?”这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在谜底揭晓前不断刺激着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故事中兔子的长耳朵、小猪的大鼻子、青蛙阔阔的嘴巴以及松鼠的灵巧小手,暗示着它们能用各自的本领解决问题。同样,送礼物的环节也让幼儿学会自如正确地待人接物。因此,教材的使用既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也能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是达成学习活动目标的很好的支持。
二、活动目标
1、根据阅读绘本的特点和小班幼儿发展重点,我将目标定位于:
(1)情感目标:对故事充满期待与好奇,感受正确地待人接物。
(2)知识目标:通过操作,进一步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3)能力目标:仔细观察画面,大胆表达自己的`猜想,回顾五官与手功能的生活经验。
2、重点:理解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
难点:(1)通过动物有代表性的器官,进行整体辨认,尤其是青蛙和松鼠。
(2)通过蒙眼操作,猜出老师礼物盒里的礼物。
3、活动准备:
盒子一个(中间有盖子,便于开启);糖果多于幼儿人数(圆形、方形、硬糖、软糖都要准备一些;其中六颗糖放在盒子里,其他放在某位教师那里);眼罩人手一个,沙球和铃铛各一个;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的卡片,黑板、磁铁;ppt、音乐。
四、说教法
根据绘本学习的需要和幼儿“做中学”的年龄特点需要,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情境教学法、操作探索法。
首先,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ppt逐一展示动物的代表性器官,能极大的激起幼儿的参与兴趣,在幼儿的猜测中,由易(兔子的长耳朵)到难,挑战递进,引导更多的幼儿通过观察,回顾已有经验,进行动物辨认,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对五官、手的外部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主人公的出场变得紧张有趣。
其次,我将故事内容作为教学情境,通过配乐讲故事,将老鼠阿姨要来送礼物的故事引出来,现场充满新奇感和期待感,幼儿始终期盼着活动继续进行,并能随着故事情节进一步明确五官和手的功用。
再次,我为幼儿提供操作探索的机会,将故事情节迁移到幼儿亲身体验上,逐一请幼儿感受五官和手的功能。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幼儿运用多通道感知法,在操作中学习,使幼儿真正成学习的主人。
幼儿先用猜测的方式,脑力激荡,预设不用眼睛也可以猜出礼物内容的方法,通过教师提供尝试机会,验证想法,对于“听”“闻”“摸”“尝”的功用有了切身的体会。之后,老师再准备新的礼物,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的操作,通过多通道感知,对自己的五官和四肢功用产生积极正面的认知,猜测正确也能增强幼儿的成就感。经过这样的活动过程,幼儿了解自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感知器官了解外界环境,与环境互动,掌握多通道感知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程序
根据小班幼儿思维特点和本活动目标要求,我设计以下活动环节:
1、聚焦礼物,激发兴趣2、突显局部,仔细观察3、操作体验,再识感官4、猜测礼物,感受快乐首先,聚焦礼物,激发兴趣。幼儿喜欢礼物,从谈论礼物入手,容易打开他们的话匣子,此处为导入部分的谈话,需简短些,教师要关注对话中幼儿的应答,并引出故事名称。
其次,突显局部,仔细观察。“老鼠阿姨的礼物会送给谁呢?”作为主要提问,在给
予幼儿充分表达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原有认知水平,也更激发起幼儿观察各动物代表性器官,为多通道感知法的运用提供线索。其中,对于小班幼儿而言,辨认兔子的耳朵没有难度,辨认小猪的鼻子主要突出它的鼻孔;辨认青蛙时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它阔阔的嘴巴,避免与鳄鱼混淆;最不容易辨认的是松鼠,可以通过ppt揭晓答案的方式巧妙地让幼儿在关注局部的同时聚焦动物具有代表性的器官,再整体辨认。再次,操作体验,再识感官。老师先抛出一个问题“平时我们都是用眼睛看东西,现在把眼睛蒙起来还能猜测出礼物是什么吗?”,请幼儿自由表达,对于说能的幼儿要追问“用什么办法猜出来?”并通过真实游戏方法的运用,请幼儿分别戴上眼罩,通过用手摸、用鼻子闻、用嘴巴尝的方法猜出老师需要的沙球和铃铛,感受多通道感知法的运用。老师继续讲述故事“小动物也在学你们的好方法,看…”一面给幼儿自信和自豪感,一面使幼儿对“听、闻、摸、尝”再次强化。
最后,猜测礼物,感受快乐。教师通过出示礼物盒,说明盒内就是老鼠阿姨的礼物,请幼儿戴上眼罩,猜猜礼物到底是什么,通过在真实情境中的操作,进一步巩固眼睛、耳朵、手、鼻子、嘴巴等器官的作用。通过谜底揭晓,鼓励幼儿一起数糖的数量,老师有机整合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引导幼儿数数糖、数数小伙伴,感受“多和少”,当幼儿带着礼物愉悦离场时,之前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随新奇感的满足而结束。
纵观整个教学程序,我始终从幼儿好奇、乐玩的心理出发,将故事作为教学情境,通过故事悬念与幼儿尝试等相互交融开展教学,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积极尝试多通道感知学习,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对五官和手的功能有着进一步的体会,并潜移默化的渗透着待人接物、一一对应等教育价值,活动形式多元,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