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通用3篇】
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 篇一
标题:欢快的音乐派对——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
导语: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节奏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一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本次音乐课将以“欢快的音乐派对”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本次课程适合大班幼儿。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他们能够感受和模仿音乐的节奏。
2. 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音乐的美。
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完成音乐表演。
二、教学准备:
1. 音乐播放器和音乐录音。
2. 音乐乐器,如小鼓、木琴等。
3. 音乐节奏卡片。
4. 音乐图画和海报。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通过播放快节奏的音乐,让孩子们跟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舞动,活跃气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
2. 音乐欣赏:
播放一首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然后请孩子们展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可以用肢体语言、声音或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3. 节奏练习:
将音乐节奏卡片分发给孩子们,让他们根据卡片上的音符和节奏进行模仿。可以用手拍、脚踏、口唱等方式进行练习,激发孩子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4. 音乐表演: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进行表演。可以配合音乐乐器的演奏,让孩子们在团队合作中展示自己的才艺。
5. 总结反思:
与孩子们一起回顾今天的课程,让他们分享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多欣赏音乐。
四、教学延伸:
1. 家庭作业:
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找到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一起跳舞或唱歌,培养孩子的音乐兴趣和节奏感。
2. 特色活动:
组织音乐派对,邀请孩子们家长参与,一起欣赏音乐、跳舞、玩游戏,营造欢乐的音乐氛围。
通过本次音乐课的设计,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合作表演和家庭作业的延伸,能够加强家校合作,让音乐教育成为孩子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 篇二
标题:跳动的音符——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
导语:
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中,节奏感是培养孩子音乐素养的重要一环。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音乐兴趣和培养他们的节奏感,本次音乐课将以“跳动的音符”为主题,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本次课程适合大班幼儿。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让他们能够感受和模仿音乐的节奏。
2. 提高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感受音乐的美。
3.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制作简单乐器,让他们能够参与到音乐表演中。
二、教学准备:
1. 音乐播放器和音乐录音。
2. 音乐乐器,如手拍、掌声等。
3. 制作简单乐器的材料,如纸板、彩纸、贝壳等。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活动:
通过播放欢快的音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舞动,活跃气氛,为接下来的课程做好准备。
2. 音乐欣赏:
播放一首有明显节奏的音乐,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然后请孩子们展示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可以用肢体语言、声音或画画的方式表达出来。
3. 节奏练习:
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用手拍、掌声等方式模仿音乐的节奏。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4. 制作乐器:
引导孩子们使用提前准备好的材料,制作简单的乐器,如纸板手鼓、彩纸口哨、贝壳拨浪鼓等。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5. 音乐表演:
让孩子们使用自己制作的乐器,配合音乐的节奏进行表演。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或者组织他们进行小合唱,让孩子们在音乐表演中展示自己。
6. 总结反思:
与孩子们一起回顾今天的课程,让他们分享自己在音乐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并提醒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多欣赏音乐。
四、教学延伸:
1. 家庭作业:
要求孩子们回家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器,并在下次课上展示给大家。
2. 特色活动:
组织音乐展示会,邀请孩子们的家长参与,一起欣赏音乐、演奏乐器,营造欢乐的音乐氛围。
通过本次音乐课的设计,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音乐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制作乐器和音乐表演,能够加强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让音乐教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 篇三
节奏聚会大班音乐说课稿
导读: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
设计意图:
音乐是人类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对幼儿实施音乐教育是促使幼儿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节奏和旋律是构成音乐的基本要求,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
幼儿对于节奏的接触,往往通过老师的正规的教学活动来学习和了解。本班幼儿在几个节奏活动后,已能初步看懂教师写的节奏谱,能初步掌握了四分和八分音符,但自编自创节奏的能力还不够,可能是真正感受节奏还不够。其实,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我从让幼儿来感知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节奏这一点作为突破口,让幼儿来发现和理解节奏,同时教师还准备了许多生活中幼儿常见的物品,如杯子,筷子,饮料瓶等,让幼儿运用手中的工具辅助,来表现节奏,使学习活动更让幼儿感到亲切和有趣,真实,可行,更让幼儿有参与的兴趣,表现的欲望。
整个活动过程的设计可以从感受节奏----表现节奏------运用节奏三个大版块来区分。
1、感受节奏过程其实也是活动的重点,目的在于让幼儿感受生活中蕴藏的各种节奏,并鼓励幼儿创造性的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在感受节奏的过程中,教师用录音和道具的辅助,让幼儿来充分运用感官感知几种常见的节奏(四分和八分及休止符相结合),如狗汪汪汪,脚步踢踏踢踏声,母鸡咯咯咯咯哒的叫声,并鼓励他们用肢体动作和口语表达的方式将感知的节奏表现出来。教师还加了了个小游戏,让几个幼儿自由结合,几个人合作来创造新节奏,同时也让台下的幼儿巩固对节奏的理解和掌握。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也增进了幼儿间的合作能力。这里,教师用集体学习的教学方式,以集中大家的智慧,共同积累经验,取长补短,在同伴的提示和帮助下,让自己取得进步。
2、表现创编节奏环节,也是本活动的难点。就是让幼儿选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自由表现各种节奏。尝试用节奏乐器以外的新物品来表现节奏,给幼儿新的尝试经历,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验,体会节奏乐的学习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环境,乐器的影响,随时都可以进行。教师采用自由分散和集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前者的自由分散学习,给了幼儿无限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由探索用各种物体表现节奏,而且可以自己创编简单的节奏,让幼儿在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的去创造性的表现美。但当幼儿探索到一定时间后,需要幼儿集体讨论,比较,分享个人的经验。
3、运用节奏环节,则是让幼儿学以致用,迁移经验,为学过的歌曲来选配恰当的节奏型伴奏。这也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最大的满足感。教师并不注重他演奏的节奏是不是最恰当的,而在乎他是不是开开心心的去完成伴奏,体验到了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最大的特色在于:
1、学具和教具都来源与幼儿的生活,用最平常
的物品来完成教学,使学习活动更生活化,日常化。2、没有让幼儿一味地去强调技能技巧的掌握,,而注重幼儿自己去发现和自由表现节奏,支持幼儿的每一个创作,给幼儿提供充分去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教师扮演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3、尊重每个幼儿的创造和想法,让他们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