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物体教学反思(精选6篇)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一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性质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在实施观察物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首先,观察物体教学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在课堂上,观察物体需要准备一些实物或图片,并配备相应的实验器材。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并确保物体的质量和数量足够。同时,观察物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这就要求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
其次,观察物体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观察物体并不仅仅是看一看,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发现物体的规律和特点。然而,一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因此,教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察和思考习惯。
另外,观察物体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观察物体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交流。在实施观察物体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互相观察和交流,共同探索物体的特征和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最后,观察物体教学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观察物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实物观察,还可以通过图片观察、视频观察等方式进行。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教学实验、模拟实验等手段来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和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归纳,促进他们对物体特征和性质的理解和掌握。
综上所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然而,在实施观察物体教学时,我们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才能更好地发挥观察物体教学的作用。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观察物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二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是一种以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性质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物体,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物体的特点和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在实施观察物体教学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观察物体教学需要适当的教学资源和器材。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实物或图片,并进行描述和分析。然而,一些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无法提供足够的实物或图片供学生观察。有时候,学生只能通过图片或视频进行观察,无法亲自接触和观察实物。这就限制了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影响了观察物体教学的效果。
其次,观察物体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观察物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和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性质。然而,在紧凑的课程安排下,观察物体教学往往成为一种被迫完成的任务,学生无法充分投入其中。因此,教师需要合理安排观察物体教学的时间,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效果。
另外,观察物体教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导。观察物体并不仅仅是看一看,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描述来发现物体的规律和特点。然而,一些学生在观察物体时可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缺乏深入思考和分析。因此,教师在观察物体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还需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察和思考习惯。
最后,观察物体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观察物体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主动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和交流。在实施观察物体教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互相观察和交流,共同探索物体的特征和规律。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过程,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综上所述,观察物体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然而,在实施观察物体教学时,我们需要解决教学资源和时间安排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并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才能更好地发挥观察物体教学的作用。只有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实施观察物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发展。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三
观察物体:看一看的教学,我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本节课有如几个特点:
1、活动是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纸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
2、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形象的学习材料,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体验观察的方法。比如,猜猜看(美丽的学校):判断是从正面、侧面,还是从上面拍摄的。让每个学生结合学校的实景观察图片,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时,形状是不一样的;及通过玩手中的长方体并猜出颜色这个游戏,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正面、上面和侧面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自由地观察纸箱,把所看到的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站在什么位置看到了纸箱的哪几个面,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这几个操作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民主作风,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探索、交流、合作空间。
不过,本节课也有一些值得我思考的地方:
1 、学生对于面的概念不是十分清楚,在最初观察时,有的孩子竟然说自己能看见四个面,甚至更多。细思原因,原来学生把看到的一条边当成了一个面,我想如果在课前复习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我想学生就不会出现以上问题了。
2、本节课学生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跃起来了,不过学生活动的有些没有章法,我想也许是大班额的原因吧,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会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同时对于大班额的教学,我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在新课改实验中,教学既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的"活而不乱"。
3、在课堂上曾出现这么一段小插曲:让学生自学长方体各个面的名称后,汇报时,有的学生理解错误,他站在长方体的正面(正面红色),说正面是红色的,当他站在这个长方体的侧面(侧面黄色)时,还说正面是红色的。这时,一个孩子很敏锐的发现他说的是错的,及时走上前纠正了刚才那位同学的错误,而且表述的非常清楚。这个孩子多会学习呀,可惜的是我的评价没有跟上去,没有为他的勇于质疑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无疑是我这堂课的遗憾。都说现在的孩子倾听不好,如果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其他学生无疑是个最好的榜样,可惜我错过,我也深深的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多么的重要。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四
《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它主要是要训练学生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所以,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我主要做好了以下两点的把控。
一、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与动手能力。
新授开始要求学生在4个相同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基础上再添一个,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怎样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聚集每个组员的想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拼摆的过程中体验同一个形状摆放物体的多样化,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和空间想象得到训练,大部分同学摆出了6种,并且还说出了理由和摆法。这不由让我想到,老师在上每一节课的时候都要充分去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当然教师备课时也要把问题想得完整、全面。
二、让学生充分体会物体与视图之间的联系。
课一开始就要学生观察由4个同样小正方体摆出立体图形的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平面图形,要求学生用鼠标在课件里指出来,同时教师画在黑板上的平面图形要学生上来填出是从什么方向所观察到的,逐渐升华到给出6个同样的小正方体摆出来的立体图形,要求学生动手画一画,先从正面、侧面画,发现正面和侧面的平面图形是相同的,但从上面看的平面图形比较难画,学生通过细心观察,不要老师指导也能画出,效果很好。
这节课我让学生在“拼摆”和“观察”中进行探讨,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是什么图形,通过想像从实物中抽象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又在拼摆中体会多种摆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想像、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学生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对周围环境感知基础上的、对空间与平面相互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这种理解和把握,以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为基础,包括观察、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等活动,在空间与平面之间往复铺排。在课堂学习中,我把直接操作的体验作为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和重要途径,把操作、观察与想象、判断甚至推理有机结合。第一次操作的一开始也许是盲目的,也可能以失败告终,但是,当往复几次摸索了一些门道之后,操作起来容易多了。接着又让学生发现规律进行归纳,进而猜想探索“从上面看形状不变的摆法”。这里既培养了归纳能力保护了学生的猜想,又遵循猜想验证的逻辑,注意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模式与学习习惯。另外课堂中,我还注意了让学生把对同伴想法的倾听与亲身实践结合起来,跟上步伐,作验证。因为只倾听是不够的,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不盲目,才能真正改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才能增加属于自己的体验。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五
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整和于教学之中,使教学锦上添花。纵观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本节课的教学以儿童生活情境“照片”导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表明,学生对情境中问题很感兴趣,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导入的设计先声夺人,既帮助了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新课的学习搭建了认知平台也抓住了学生和听课教师。
2、主体参与,探索新知。
分3个层次观察物体,依据课本又拓展了课本,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设计时始终围绕着“自主参与,深刻体验”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主意识,从而主动的探索新知。并且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如鼓励学生选择到自己喜爱的观察位置去观察;再如让学生操作活动后,你懂得了什么?等等,充分的体现了这一点。
3、联系生活,实践运用。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数学是抽象的,如果不把两者联系起来,学生必然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大量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如上课开始的猜猜照片是谁、当当小小摄影师、等。贴近了学生,延伸了学习。从而使学生能从看到的物体的一个面,展开联想到整个物体的形状,培养了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了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孩子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篇六
汤老师在这节课里先让学生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且把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画出来,这一环节为下一环节做了铺垫,定了形。接下来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已拼成的物体上再添1个同样的正方体,要求添了正方体后的物体与原来的物体有相同的正视图(从正面看、从侧面看或从上面看),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问题,还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汤老师先让学生理解问题:猜一猜、估一估可以在哪里添;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问题:摆一摆、看一看正视图有没有变化;最后在交流中体会摆法是多样的。
反思:
听完了汤老师的这一节课,我不仅认为汤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同时还油然而生地感觉到:同样的一个物体,在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大小可能是不同的;在不同角度看到相同形状大小的物体不一定是同样的一个物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解决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分析问题,不要单方面的分析问题,不然的话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例如我们教学“方程”这一概念时就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问题,首先是“含有未知数”,然后是“等式”,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也就是说含有未知数的不一定是方程;是等式的也不一定式方程;必须要既含有未知数又是等式,才是方程。因此,在判断是不是方程时,就要从两个方面分析问题,否则就会判断错误。
在教学中是这样,在工作、生活中也应该是这样。遇到问题,要从多方面要分析问题,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认识一个人,要从多方面认识这个人,才能真正认识这个人,做到不看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