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设计【经典3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认识圆的特征与性质
导语: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几何形状之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到圆的特征与性质,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定义圆,并能够描述圆的特征与性质。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辨别出图中的圆,并能够运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认识到圆的特征与性质。
2. 运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引导学生讨论圆的特征与性质,并引出圆的定义。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
通过PPT展示圆的定义,解释圆的特征与性质,如: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任意两点与圆心的距离相等等。
3. 实例展示(15分钟):
通过展示一系列图形,让学生辨别出图中的圆,并引导学生讨论圆的性质,如: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
4. 练习与巩固(15分钟):
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解答一些与圆有关的问题,如:给定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等。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
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圆的性质解决问题,如:给定一个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是另一个圆面积的几倍等。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
让学生总结圆的特征与性质,并进行简单的反馈与评价。
7.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圆有关的作业,如:练习题、思考题等。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探究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导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探究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能够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几何形状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探究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2. 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圆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2. 概念解释与讲解(10分钟):
通过PPT展示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解释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3. 实例展示(15分钟):
通过一些具体的实例,让学生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
4. 探究与发现(15分钟):
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圆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讨论。
5. 拓展与应用(10分钟):
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解决问题,如:给定一个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等。
6. 小结与反馈(5分钟):
让学生总结圆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反馈与评价。
7. 课后作业:
布置一些与圆的周长和面积有关的作业,如:计算题、应用题等。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三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一)
设计思想
1、数学源于生活创设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一下激发了学生学圆的兴趣和需求。
2、强化操作,在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中感受圆的特征。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多展现自己体会成功的喜悦。
3、引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加深影响
4、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5、倡导合作意识的形式。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三个纬度之一。合作学习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在小组里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强,他们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影响,取长补短,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都相等、直径都相等”,体会圆的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在观察和操作中体会圆的特征,知道直径和半径的概念。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的认识及空间观念的发展。
教学资源:
圆规、剪刀、直尺、圆形实物若干、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练习法;
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知圆:
师:老师有一件礼物,只能送给你们当中的一个人,
要求是谁先抢到就送给谁。不过大家觉得现在这样排列合理吗?为什么?(不合理,每个人离老师的距离不同)师:怎么排队才合理?(排成一个圆)
我应该站在哪?(圆的`中心)你们站在哪?
导入:这公平了吗?为什么圆有这么大的优点呢?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圆的奥秘吧!
板书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出发去初步地感知圆的特征,产生疑问,再从这种感知和疑问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互动探究认识圆:
1、欣赏图形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圆,让学生观察。
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和联想,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圆,发现圆的美,寻找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连接点,帮助学生在后面进一步去认识圆的特征。】
2、尝试画圆:
⑴用圆形物体、圆规等器具尝试画圆。交流画法。
⑵学习用圆规画圆。
教师示范,强调应该注意的问题,学生练习,完成后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一个尝试画圆—学习方法—再次画圆的过程,掌握画圆的方法,同时能初步感知圆是由一条曲线围成的特点。】
3、对比圆与其他图形的区别
让学生对比区别圆与学过的其他平面图形。发现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与对比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让学生接受圆是一个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也发现圆与球的区别。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4、看课本自学圆各部分的名称。
⑴自学后在自己手中的圆上注上圆心(o)、画出一条直径(d)、一条半径(r)。
⑵投影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介绍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
生答后追问:既然半径是一条线段,那它的两个端点在哪?(在黑板上用红笔标出)直径呢?(继续标出)只要两个端点在圆上的线段都是直径吗?(还要通过圆心)
⑶举学生画的大小不同的两个圆,问:这两个圆一大一小,圆的大小和圆的什么有关系?(半径或直径)那圆的位置和什么有关系呢?(圆心)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掌握了圆心、直径和半径的概念,了解了圆心、直径和半径在圆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5、探究圆的特征:
小组合作通过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来探究圆的特征,探究结束后,让学生汇报结论: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呢?(汇报时,强调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长度都相等)
(3)同一个圆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汇报时要求学生尝试完整地表述,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是直径的 ,直径是半径的2倍。再尝试用字母表示,生试概括师板书:d=2r或r = )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让学生演示推导的过程,同时强调圆的对称轴是直径所在的那条直线。)
7、首尾呼应:
想一想,在抢礼物的游戏中,我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圆心)你们站在圆的什么位置?(圆上)我们之间的距离是什么?(半径)能解释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方案公平吗?(同圆内所有的半径长度都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操作,体验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并且把这种收获在小组内交流,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再将这种收获用来解决课程开始时的问题,既首尾呼应,又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拓展圆:
1、判断:(课件出示,让学生逐题完成,并且说一说判断的理由)
(1)在同一个圆内能画无数条半径。 ( )
(2)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4)用圆规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该是4厘米 ( )
(5)直径6厘米的圆比半径4厘米的圆大。 ( )
2、如果你是汽车设计师,会把车轮设计成什么形状的呢?汽车的车轴安在什么位置?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展开练习,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让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体验数学的美。】
四、史料再现升华圆:
课件出示墨子和古希腊数学家关于圆的论述,让学生了解。
【设计意图:通过数学史料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前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全课总结,梳理知识: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如果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有什么方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