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基本流程的五个环节【优选3篇】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的五个环节 篇一
在教学设计中,正确的流程是非常关键的,它可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帮助教师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介绍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需求分析。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兴趣和学习需求。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和个别面谈等方式,教师可以获取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从而为教学设计提供基础。
第二个环节是目标设定。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明确教学的目标。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并且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标准和教材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第三个环节是教学策略的选择。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可以包括讲授、讨论、实验、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要求来选择合适的策略。
第四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学活动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实践操作活动、角色扮演等,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五个环节是评估与反馈。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并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估可以包括作业、考试、项目展示等形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同时,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上就是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环节。通过合理地进行需求分析、目标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评估与反馈,教师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下面我将介绍教学设计的另外两个环节。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的五个环节 篇二
在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中,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们分别是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反思。
第六个环节是教学资源的选择。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具、在线学习平台等,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来选择合适的资源。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教学资源进行评估,确保其质量和有效性。
第七个环节是教学反思。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教师可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估结果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感受和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通过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资源的选择可以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和工具,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深入思考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到问题所在,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改进。同时,教学反思还可以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总之,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环节是需求分析、目标设定、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评估与反馈。在这个基础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和教学反思是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和反思,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的五个环节 篇三
教学设计基本流程的五个环节
在课程所介绍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流程的五个环节中,您最难理解的是哪个环节,简单谈谈原因?
一堂好课必须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设计,就本质而言,它是一个在分析 “课标” 要求、教材内容、学习者的特点、学习内容、教学条件及教学系统组成特点诸因素的基础上,依据现代教学理论,统筹全局,精心构建和选择具体方案的过程。我学习了李亦菲博士的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概述》的专题讲座懂得了教学设计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有关教育原则的指导下,对教学诸要素进行的系统谋划。小学科学的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一、从学科能力的角度解读课程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教学设计的起始环节。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为了取得有效的信息传递效果,传播者必须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态度,包括学习者的学科预备知识和技能,已有的经验,年龄特点,个性特征等。故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准备状态,是我们教师必须要重视的。同时,分析小学科学的有关 “ 课标 ” 要求和现行教学资源条件;从研究新课程总目的出发,明确阶段单
元目标,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地位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来制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过程中,我们要防止教学目标的偏低或超纲,力求恰到好处。 虽然不同学科的内容不同,但仍然可以根据这一结构,将学科能力分为 表达 学科知识的 能力、探究学科现象的能力、运用学科技能的能力、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四个方面。设计者要从新课标的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 ” 三维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学目标。从我们教学的实践看,定位比较正确,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二、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
材料是最基本的教学材料。在对教学材料进行处理前,我们教师对 “ 课标 ” 的研读,有助于准确把握课本的.教学内容,并与教学要达到的意图或教学目标挂上钩,与学习的对象相一致,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课时教学目标,对所有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明确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哪些,它们分别属于认知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还是情感领域。不同的学习领域,我们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不同的教学行为策略,才能使教学真正恰到好处。教学内容就是为使学生完成与学科能力相对应的特定活动或任务(核心任务)而精心组织起来的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
三、根据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
可以在将核心任务按照广义知识分解为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具体对应关系如下:陈述性知识对应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知识部分,以具体事物为对象的程序性知识对应于“知识与技能目标”中的技能部分,以头脑内部的符号和心理加工为对象的、支持高水平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对应于“过程与方法目标”,元认知知识对应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根据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与三维目标的对应关系,就可以在一个具体的学科主题中,围绕由核心任务建立起来的教学内容陈述三维目标,从而实现基于学科能力的课程目标与基于三维目标的课程目标之间的衔接。
四、围绕教学事件整合三维目标
教学事件是一个关键概念。如果没有教学事件,学习活动(“事业”)不会得以引发,而“目的”也就没有依附的载体。因此,要想将围绕核心任务整合起来的三维目标由构想变为现实,必须依赖于教学事件。从实质上看,教学事件就是经过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顺序展开的核心任务。这样,围绕核心任务整合起来的三维目标,就转变为围绕教学事件整合起来的三维目标了。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时,我们需要注意: ① 必须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对于知识性较强且抽象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教学信息传输较大的教学方法,如系统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等或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对于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则可选择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或相应的教学模式; ② 能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特征; ③ 要考虑到教学条件。学校的教学条件是制约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的重要因素,教学条件既包括学校的教学资源条件,也包括教师的自身条件,如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养的制约等。总之,我们在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时要做到扬长避短、恰到好处。
五、评价三维目标实现程度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活动进行的评价。 在学校中, 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形式多样的”、“影响深刻的”。首先,教学评价是“持续不断的”,这是因为评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设计阶段,有安置性评价;在教学实施阶段,有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有总结性评价。其次,教学评价是“形式多样的” , 这是 因为教师和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评价活动,如课堂评价、作业展示、作品集评价、学期考试、问卷调查、访谈等。第三,教学评价是“影响深刻的”,这是因为评价对引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也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和同伴的学习情况,激励自己不断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
在这五个环节中我最难理解的是“基于广义知识观的教学内容分析”。正如李亦菲博士所说,在以往的教学内容分析中,通常都是以学科单元为基础,进行教学内容的简单罗列。这种方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将教学内容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只涉及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操作型的程序性知识,忽略了元认知知识以及支持高级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第二,简单罗列教学内容的做法不能反映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不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而教学内容就是为使学生完成与学科能力相对应的特定活动或任务(核心任务)而精心组织起来的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我对于“陈述性知识、过程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但通过‘“多样的生物”主题中的教学内容分析表’的学习,我对这三个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活动中,科学学习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衡量指标是刚性的、偏于理性的,评价方法单一,强调定量分析,大多以笔试题、客观题为主。而新的国家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全新的、带有明确指向性的评价理念———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宗旨,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但是我认为在教学中实施开展教学评价往往会遇到以下问题:
1、如何体现 “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相结合?如何体现“形成性评价”(即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一方面考试是学科终结性评价的主要手段,通过考试可监控小学科学教学质量,能加强科学学科地位,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另一方面考试又是一把“双刃剑”,教师的心思只为了应付考试,也让考试“指挥”着科学教学课堂实践,未能更好体现科学教学新理念。
2、如何体现既关注学业成绩又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潜能?即从只关注结果“总结性”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性”和“发展性”?从只关注传统“双基”目标向“三维”目标转变?
3、“忙碌”的科学教师如何更好体现评价方式多样化?
4、科学新课程倡导的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化评价制度很难有效地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