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经典3篇】
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导语:
半截蜡烛是一种具有挑战和创新性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半截蜡烛实验的步骤和原理,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半截蜡烛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创新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准备:
1.半截蜡烛实验的材料:一根蜡烛、剪刀、打火机、火柴、保鲜膜、透明胶带。
2.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
3.课堂展示材料:半截蜡烛实验的步骤和结果的图片。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半截蜡烛实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把一根蜡烛剪成两段,并让两段蜡烛都可以点燃吗?”引导学生思考。
2.实验操作(3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半截蜡烛实验。
(2)实验操作: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观察记录: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记录实验的步骤和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解释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
(2)讨论和总结: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半截蜡烛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4.知识梳理(10分钟):
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回答,对半截蜡烛实验的原理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实验的关键点和注意事项。
5.实验应用与拓展(10分钟):
(1)实验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半截蜡烛实验的应用场景,如何将这个实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实验拓展: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创新实验,如尝试将半截蜡烛实验与其他实验进行结合,以及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6.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实验中培养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索和实践。
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语:
半截蜡烛实验是一种需要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团队合作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半截蜡烛实验的步骤和原理,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半截蜡烛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
4.激发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准备:
1.半截蜡烛实验的材料:一根蜡烛、剪刀、打火机、火柴、保鲜膜、透明胶带。
2.实验记录表和观察记录表。
3.课堂展示材料:半截蜡烛实验的步骤和结果的图片。
4.团队合作评价表和问题解决评价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张半截蜡烛实验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如何把一根蜡烛剪成两段,并让两段蜡烛都可以点燃吗?”引导学生思考。
2.分组讨论与团队合作(15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如何进行半截蜡烛实验。
(2)团队合作:每个小组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协作,提醒学生注意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实验操作与问题解决(30分钟):
(1)实验操作: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老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2)问题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实验结果展示与讨论(15分钟):
(1)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并解释自己的实验设计和操作步骤。
(2)讨论和总结: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实验的结果和现象,分析实验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总结出进行半截蜡烛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5.团队合作评价与问题解决评价(10分钟):
(1)团队合作评价:学生根据团队合作评价表,对自己和队友的团队合作表现进行评价。
(2)问题解决评价:学生根据问题解决评价表,对自己和队友的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6.课堂小结(5分钟):
老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在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中培养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并鼓励学生继续进行科学实验的探索和实践。
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 篇三
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一个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小编收集了半截蜡烛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 品读人物的一系列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感悟他们在与敌人斗争时的沉着、勇敢和机敏。
2。 体验当时紧张的局面,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学习点线结合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主线,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等点,点面结合,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机关头和敌人作斗争的机智勇敢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养成教育训练点:培养学生抓主线读书的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教学方法:主线引导,点线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聊天谈话,蓄势。
一、背景展开,情感积淀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人物、事件。
这节课,我们来品味这段发生在二战隐蔽战线上的故事。
二、想出妙招,保护蜡烛
1。伪装情报
2。方法是否万无一失,绝对安全?
危机降临了……
三、抓住细节,感悟形象
1。指名分段朗读3——7自然段,整体感受。
2。交流:感受紧张氛围。
3。时间在一分一秒的过去,危机在一步步逼近:
怎么办?是生,还是死?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
A。屈服——被奴役,任人摆布——不愿意
B。反抗——殊死搏斗,鱼死网破——被消灭
C。周旋——虚与委蛇,不断寻找转机——?
伯诺德母子是怎样做的呢?
4。。默读课文3——7自然段,划画出描写伯诺德夫人一家人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有关词句,想象他们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1) 默读课文学习。
2) 交流:
A。母亲化解危机;
B。危机再一次来临;
C。情况更加急迫;
D。再次化解危机。
5。小结并引申
四、悬念犹生,意味深长
1。“
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蜡烛熄灭了,故事似乎结束又似乎未结束,危机真正过去了吗?德军会不会怀疑?还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2。好的小说在结尾是“留有悬念”的。这个悬念会吸引着你不断思考、不断揣摩,继续阅读,而且是创造性的阅读……
五、作业:
故事戛然而止的时候,故事的叙述者便由作者变成了“你、我、他”,我们可以一起来创造性地续写这精彩的故事。
续写《半截蜡烛》。
板书设计:
半截蜡烛
母 亲 智慧 沉着
二战期间 大儿子 从容 懂事
小女儿 机智 镇定
教学反思:
十几年的教学工作,“常规”已经深深地烙在我的脑子里,已经不太愿意去探索新的路子,固步自封似乎成为资格的一个象征。这显然与教学改革的思路不相符,也意味着我们已经将被时代out了。
一、在常规套路与创新之间游走
语文教育应该是最灵活多样的,最没有套路的,也最忌讳套路的。只是鉴于学生年龄小,字词的教学任务重,因此,一到五年级,我基本上是按照套路来做的,就是我们常规的做法:由点到线,再到面的教学方法,即由字词入手,到结构篇章的理解和把握。1500多天的耳濡目染,使得学生们都明白我们的套路了,似乎也有些厌倦了。
当接到要求讲同课异构的任务时,尤其是针对这篇《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要求讲的`第二课时的时侯。我感觉应该来点新的
二、在教学任务与创新之间徘徊
首先想到以课本剧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反复思考后感觉不妥:这篇课文是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没有排练的情况下仓促上场,在教室那种特有的氛围下,如果被学生们演绎成喜剧,岂不是弄扭了?
第二个思路是:讲故事的方式行不行?显然也是不合适的。情节相对简单,无法满足一堂课的容量。
在第二个思路的启发下,决定来个反套路。即由面到线,再到点,即以线为主,顺带解决字词。这样就解决了纯粹讲故事的单调和干瘪。
三、线索的梳理与情感价值观的碰撞
课文的线索是比较好梳理的。如果仅仅用现成的线索挂带必要的字词,看上去像一串串的珠链,也说得过去。但是,这样能给学生带去什么呢?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虽有所变化,到底还是一节平淡的课。深度,应该是一个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于是在情感价值观上做文章,设计了三个小亮点:
一是提出四个危急情境,即“A。母亲化解危机,B。危机再一次来临,C。情况更加急迫,D。再次化解危机”来强化课堂氛围。
二是剥离出敌对危急状态下一般人可能面临的三种选择,即“屈服,反抗,周旋”来丰富和拓展课文的容量。同时教育学生:不管我们遭遇什么样的险境,首先要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在尽可能保全生命的情况下,借助环境,寻找转机,不要做无畏的牺牲。
三是直击人性的弱点,即敌人看到“这位可爱的小姑娘”,激发了对自己女儿的思念和疼爱,人性中最软弱的那一点成为了敌人麻痹大意,我们取得成功的最佳契机。以此来渗透一些人文理念,同时也提升了课文的厚重。
四、实际授课与教学设计的差距
通过40分钟的教学实践,还是感觉到不小的差距:
1。创新的课堂实践太少了,只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适应了这种变化,整堂课学习兴趣都很高,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大多数孩子好像显得更安静了,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也在思考。
2。今天的课堂也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我们应该用教材教,只把教材作为一个媒体或工具,以此为依托,挖掘下去,生发开去;而不是就教材教教材,不愿或不敢越雷池一步。
3。备课时,备学生很重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体验,围绕他们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牵着学生走这一现状。只有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才是活的课堂,教学才有了灵动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