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优选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一:认识乘法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乘法符号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进行简单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乘法的概念及其运算规则。
2. 乘法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 运用乘法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准备:
1. 课本《笔算乘法》。
2. 黑板、彩色粉笔。
3. 数字卡片、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如2和3,并问学生两个数字相加是多少。
2.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两个相同的数字卡片,如3和3,并问学生两个数字相乘是多少。
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与加法的区别。
Step 2:引入乘法符号
1. 教师出示一个计算卡片,上面写着2×3。
2. 教师解释乘法符号的含义,即表示两个数相乘。
3. 教师出示其他计算卡片,让学生猜测其结果。
Step 3:乘法表的认识
1. 教师出示乘法表格,让学生观察规律,找出其中的规律。
2.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乘法表中的数字是由相应的行数和列数相乘得到的。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朗读乘法表,加深记忆。
Step 4:运用乘法进行简单计算
1. 教师出示几个简单的乘法计算题,如2×4,3×5,让学生用笔算法计算出结果。
2. 学生完成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答案,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教学设计二:巧用乘法进行计算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利用乘法进行快速计算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巧用乘法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乘法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利用乘法进行快速计算。
2. 巧用乘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1. 学生能否巧用乘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1. 课本《笔算乘法》。
2. 黑板、彩色粉笔。
3. 数字卡片、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新课
1. 教师出示一个计算卡片,上面写着6×7。
2. 教师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乘法表格计算出结果,并鼓励学生尽快回答。
Step 2:巧用乘法进行计算
1. 教师出示一个计算卡片,上面写着7×8。
2. 教师让学生利用已学习的乘法表格找到7和8对应的数字,并将其相乘得到结果。
3.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乘法表格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乘法表格可以帮助他们快速进行计算。
Step 3:练习巧用乘法进行计算
1. 教师出示几个需要巧用乘法进行计算的题目,如6×9,8×7等。
2. 学生利用乘法表格进行计算,并尽快回答出结果。
3. 教师与学生一起核对答案,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Step 4:拓展练习
1. 教师出示一些更复杂的计算题目,如23×4,56×3等,让学生利用巧用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2. 学生尽快回答,并核对答案。
Step 5:小结
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巧用乘法进行计算的方法。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乘法进行快速计算。
通过以上两篇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在认识乘法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巧用乘法进行快速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对乘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例一教学不进位的乘法,让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的估算的意识,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估算,然后让每个学生先自己独立试做,再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最后在全班交流各小组的代表性算法,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精神。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2、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出示口算卡片。
6×2 4×2 20×3 40×2 300×2 20×4 50+7 6+40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说图意,并提出一个用乘法解决的问题。
2、怎样列式,说说问什么要这样列。
3、先估计计算结果。
4、要算出精确的结果该怎样计算呢?
5、全班汇报。
方法一、摆小棒。
方法二、连加。
方法三、分解组合。
6、组织学生讨论这几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7、引导学生用竖式计算。
老师板书并讲解。
1 2 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再用3逐个与2和1相乘。
× 3
——————
6
3 0
——————
3 6
进一步说明:因为积的十位上的3就表示3个十,所以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可以把3直接写在积的十位上,教师再次板书:
1 2……因数
× 3……因数
————
3 6……积
可以请学生一起说说计算的过程。
三、巩固练习。
3 2 3 1 2 3
×2 × 2 × 2
学生做完后说说2、3小题的计算过程。
四、课堂作业:教材练习十六1——4题。
五、思维训练。
把一根长10米的木料锯成2米一段的短木料。每据一段需要3分,全部锯完需要多少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小组内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每一个学生在合作学习、汇报展示、课堂互动交流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提出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同学们,老师一看咱班的学生,就知道你们非常聪明、能干。计算能力很强,请同学们展示一下,先来口算几道题。
(1)口算:12×3 500×7 15×4 60×70 350×2(师口述题目)
(2)估算:师:大家看(板书:197×5≈),这道题的要求是什么?
(3)笔算。师:大家看这道题,板书横式45×12得多少呢?
请拿出练习本,开始笔算吧。(请一名学生板演)
师:他计算的结果正确吗?师生共同检查竖式……
师:谁能说说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生:(说)
师:看来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的乘法的口算、估算和笔算,掌握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乘法的计算方法(板书:笔算乘法)
【设计意图:复习计算知识,为学习新课作准备。】
2、提出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想想,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呢?
让学生先说一说,再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2)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展示学习成果
1、小组内个人展示
学生独立自学、完成例题和“做一做”(教师相机的进行指导,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重在让学生展示不同的思维方法和错例,特别是引导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探讨)。完成后在小组内按学困生→中等生→优生的顺序进行展示,小组内互相交流、帮助、质疑问难。
2、全班展示(以小组为单位)
(1)算法展示
①估算方法。
生1:我把145看成150,我的估算结果是1800。
生2:我把12看成10,我的估算结果是1450。
生3:我把145看成150,把12看10,我的估算结果是1500。
②笔算方法。
生1:先算二五一十写0进1,二四得八加1得9,一二得二。再算一五得五。生:5应该写在十位上。一四得四,一一得一。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等于1740学生的口述边完成板书:
145
× 12
2 9 0
1 4 5
1 7 4 0
师:你把笔算过程说的说得非常清楚。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同学们请把掌声送给她。
【设计意图:通过估算、笔算让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过程,掌握笔算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错例展示
学生把“5”写在个位上进行笔算。如下:
145
× 12
2 9 0
1 4 5
4 3 5
(每一小组在展示过程中,其它小组均能进行质疑。)
(3)小结: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激发知识冲突
边展示边引发知识的冲突,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进行思考:
1、针对同学的展示,学生自由质疑问难。
2、教师引导学困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在学习中碰到困难了吗?能把你遇到的确困难说给大家听吗?那你对同学的展示会有什么时候想法与建议吗?《
3、教师质疑问难:“5”为什么在写在十位上呢?写在个位上不行吗?谁能再来说一说?
四、拓展知识外延
1、判断并改错。
124 152 146
× 16 × 33 × 34
---—— ———— ————
744 156 464
124 156 438
———— ———— ————
868 1716 4744
2、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内容】
教材第60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能正确地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2.在自主探索、交流学习中,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3.会用已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不进位)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出示课件,谈话引入。
教师:屏幕上三位小朋友正在用彩笔画画,他们三个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请同学们都猜一猜。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写在自己的纸上)。然后想一想你用什么办法说明你猜测的数是正确的或者比较接近正确答案。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尝试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用尽可能多的方法计算出12×3等于多少。
要求:动脑筋,想一想,该怎样计算呢?把你的方法写下来。算完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全班反馈、交流。
(1)学生有可能有多种算法:
①摆学具。
②口算:12×3=36。
③12+12+12=36。
④3+3+3+…3=36(12个3相加)。
⑤2×3+10×3=36。
⑥8×3+4×3=36。
⑦9×3+3×3=36。
学生说自己的理由:
生1:我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3个12相加等于36。
生2:我也是用连加的方法算出来的,12个3相加等于36。
生3:我是这样算的,我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算2乘3等于6,再算10乘3等于30,30再加上6等于36。
生4:把12拆成8和4,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5:把12拆成9和3,再分别乘3,把它们的积相加等于36。
生6:我是通过摆小方片的方法得到的。
(2)比较评价。
①看一看,你理解各种方法的道理吗?
②比一比,你喜欢哪一种方法呢?理由是什么?
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生3的方法简单。因为如果加数多了计算就很麻烦。
2.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
教师:那我们能不能把生3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
(1)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2)汇报交流,反馈算法。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①先用3乘个位上的2得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写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结果就是36。②2×3=6,6写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10×3=30表示3个十,3写在十位上,等于36。③先用十位上的1乘3,表示3个十,写在十位上;再用个位上的2乘3得6,表示6个一,写在个位上,结果就是36。
(3)师生互动,交流算法。
教师:怎样列竖式?先从哪一位乘起?
教师边板书边讲解,边与学生交流:在乘法竖式时,先写第一个乘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乘数3,注意3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写在哪儿?为什么?乘完了吗?还没有,接着用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3又写在哪儿?表示什么?结果是36。
在乘法竖式里,12、3和36分别叫什么?
教师板书:
教师: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样算?
教师:对,继续用3乘百位上的数,乘得的积就写在百位上。
三、尝试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
(1)做一做第1题(板演齐练,全班交流算法,比一比书写格式)。
(2)做一做第2题(板演齐练)。(做一做第2题,算好后相互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教师:你发现这3道算式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乘数是三位数。)
这3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练习十三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3.练习十三第2题。
(1)用课件出示练习十三第2题,请同学观察题目,明白题中给出的信息。
(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同桌再互相说说自己的算法。
(3)指名学生在班里汇报,说说为什么要用乘法来计算,用竖式是怎样算的。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课堂
小结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汇报,并整理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交流理解算理、总结计算方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算法,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中,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倡导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逐渐体会到用竖式计算的优越性。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笔算乘法》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因数末尾有几个0,积的末尾就添上几个0。
教学过程
一、沟通联系,促进迁移。
1.出示复习题
20×3= 200×3= 2000×3=
12×4= 120×4= 340×2=
2.提问: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乘法应该怎样计算:(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第二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课件“末尾有0的乘法(例11)”(师:天太热了,王老师实在受不了了,就想去买电扇,于是他带了1000元钱来到了商店,电扇每台350元,王老师带的钱够用吗?)
2.提问:怎样判断王老师的钱是否够用?
3.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要想知道王老师带的钱是否够用,必须要先算出买3台录音机共用多少元钱)
5.怎样计算:由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
6.学生汇报:全班交流,质疑(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做法)
7.比较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方法一是根据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法则进行计算的;方法二是根据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口算方法进行类推得来的)
8.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因为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所以更喜欢第二种方法)
9.板书:2500×3 师问:怎样算简便?
10.找一名学生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11.谁能说一说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进行笔算?笔算时应注意什么?(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先用第一个因数0前面的数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看第一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笔算时应该注意:
1.第二个因数要写在第一个因数的末尾的0的前一位的下面;
2.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不能漏掉)
三、巩固知识,发展能力
1.演示动画“末尾有零的乘法”
2.出示课件“末尾有零的乘法(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3.教材第二十二页第7题,请学生将答案直接写在教材。
4.你会计算2072×4和8×420吗?
板书设计
末尾有0的乘法
20×3= 200×3= 2000×3= 2500×3=
12×4= 120×4= 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