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优秀3篇】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
1.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书。
2. 幼儿园音响设备。
3. 卡通形象的小蝌蚪人物海报。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展示小蝌蚪人物海报,询问幼儿是否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并简要介绍故事的主要情节。
2. 故事讲述(10分钟):
利用音响设备播放故事录音,让幼儿跟着录音一起聆听故事。
3. 情节回顾(10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内容。
4. 角色扮演(15分钟):
将故事角色分配给幼儿,让他们扮演小蝌蚪、鱼、乌龟等角色,进行简单的表演。
5. 制作画作(15分钟):
分发纸张和彩色笔,让幼儿绘制他们印象中的小蝌蚪找妈妈的场景。
6. 故事延伸(10分钟):
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是他们是小蝌蚪,他们会如何找妈妈,鼓励幼儿发表自己的想法。
7. 结束(5分钟):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题,通过讲述故事、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活动,帮助幼儿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的活动,幼儿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并且在表演中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绘画活动,幼儿能够将自己的想象力发挥出来,绘制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想法。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反思环节,幼儿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这表明他们对故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创造力的培养,通过更多的引导和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会注重对幼儿的个别指导,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
1. 帮助幼儿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1. 《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书。
2. 幼儿园投影仪和电脑。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故事书封面,引起幼儿的兴趣,询问幼儿是否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
2. 故事讲述(10分钟):
通过投影仪播放故事的动画片段,让幼儿一起观看故事,引导他们聚焦于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3. 情节回顾(10分钟):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故事的主要情节,帮助幼儿复述故事的内容。
4. 分组讨论(15分钟):
将幼儿分为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并由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5. 舞蹈表演(15分钟):
引导幼儿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题,自由发挥创造出一段小舞蹈,并由幼儿自己进行表演。
6. 故事续写(15分钟):
分发纸张和彩色笔,让幼儿绘制并写下小蝌蚪找到妈妈后的故事情节,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
7. 结束(5分钟):
回顾今天的教学内容,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反思:
本次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主题,通过故事讲述、分组讨论、舞蹈表演和故事续写等活动,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通过分组讨论的活动,幼儿能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和合作,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主题。通过舞蹈表演的活动,幼儿能够将故事中的情节通过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并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通过故事续写的活动,幼儿能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反思环节,幼儿也能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这表明他们对故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体验。但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更加注重幼儿的个别指导,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会注重对幼儿的评价和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三
《小蝌蚪找妈妈》课堂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
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
(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
(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
(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
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一)小蝌蚪的样子。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找出: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读一读句子。
3、画一画小蝌蚪的样子(为了画面的美观你可以加进一些事物)。
4、说一说你自己所画的图。
5、练一练。
小蝌蚪游来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态变化。
1、过渡。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变化。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用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随机认识“短”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仿造春蚕的不同时期图画一画青蛙的生长过程。
3、交流,既评一评。
4、改一改。
5、说一说。
参照课后五:
选词填空,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又先最后接着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长出了两条前腿,()尾巴变短了,()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6、读一读。
(三)青蛙的样子。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青蛙长什么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记号标出。
生:四条腿,宽嘴巴。
生: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2、说一说。
师:能把青蛙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青蛙有四条腿,嘴巴是宽宽的,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态句。
(四)作业布置:课堂作业本2、5、6
第三课时
要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全问,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完成课堂作业本。
(一)巩固练习:
1、复习新词,听写词语。
2、排列顺序:
( )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
(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 )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条腿、()嘴巴、披着(),露着(),鼓着()。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1、分组读。
2、抽组读,评议。
3、选择喜欢的角色读。
(三)读了课文,你来猜一猜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到我们的课文里来?
教育意义:要保护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确,不要听到一点就判断事物。
(四)随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反思:
在教学中之所以确立这个为难点,因为文章的绝大多数篇幅都是写的这个内容,而且同学们对动物的了解不多,容易混淆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在以前教学中只是抓住一些文中的句子进行读、说,觉得学生的掌握情况很好。在这一次,无意间让学生画一画,没想到一画问题就画出来了,在画中检查出学生在青蛙的生长过程中只注意到四肢的变化,没有注意到颜色、花纹的变化,而这就不能正确地反应出生长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经过这样的教学相信学生对这一认识会由不正确到正确。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一条线贯穿到底,从检查环节来看,效果是明显的,即使是最差的学生也能准确无误地说出青蛙的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