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彩3篇)
公开课《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标题: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引言:
《坐井观天》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它通过描述一只青蛙坐在井口观看天空的情景,揭示了狭隘的眼光和拒绝接受新事物的思维定势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阻碍。在第二课时中,我们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思考自己所处的“井口”,并勇敢地跳出去,拓宽视野。
一、导入环节(15分钟)
1. 展示一张描绘井口景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井口的特征和限制。
2. 引导学生思考:井口能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天空,我们是否会因此而认为整个天空只有这一小部分呢?为什么?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井口”限制我们的视野呢?请举例说明。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
1. 学生集体朗读故事《坐井观天》。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寓意。
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青蛙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井口的?他的眼光是否受到了限制?为什么?
三、创造与表达(25分钟)
1. 分组讨论: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井口”,并讨论如何跳出井口,拓宽视野。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3.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们是否获得了不同的思维启发?他们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拓展与应用(20分钟)
1. 给学生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生活中的“井口”,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跳出去。
2. 下节课预告:下节课我们将邀请一位有丰富经验的嘉宾,分享他们如何跳出井口,拓宽视野的故事。
结语: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和眼界的狭窄,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勇敢地跳出井口,拓宽他们的视野。
公开课《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标题:引导学生发现思维定势——《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引言:
《坐井观天》是一篇经典的寓言故事,通过描述青蛙坐在井口观看天空的场景,向读者揭示了思维定势和狭隘眼界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阻碍。在第二课时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势,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开阔思维。
一、导入环节(15分钟)
1. 展示一张描绘井口景象的图片,让学生描述井口的特征和限制。
2. 引导学生思考:井口能看到的只是一小部分天空,我们是否会因此而认为整个天空只有这一小部分呢?为什么?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有类似的“井口”限制我们的视野呢?请举例说明。
二、阅读与分析(20分钟)
1. 学生集体朗读故事《坐井观天》。
2.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寓意。
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青蛙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井口的?他的眼光是否受到了限制?为什么?
三、思维定势探究(25分钟)
1.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领域,例如科学、文学、艺术等,讨论该领域中存在的思维定势,并提出如何突破的建议。
2.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对思维定势的认识和突破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们是否认识到了自己在某些领域中的思维定势?他们是否有了突破思维定势的意识和方法?
四、拓展与应用(20分钟)
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在生活中的思维定势,并尝试突破思维定势,拓宽自己的视野。
2. 下节课预告: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游戏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思维定势,并学习如何灵活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
结语:
通过这堂课的设计,我们希望学生们能够发现自己在某些领域中的思维定势,认识到思维定势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学会突破思维定势,拓宽自己的视野。
公开课《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公开课《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复习】
1、读题。
2、复习第一节。
【新授】
一、正确、流利读课文
1、自己读课文2~7节,要求正确、流利。
2、个别读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点评
二、再读课文,质疑
1、再一次自己读课文,想想有什么问题要问。
2、把你的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解决估计:
⑴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⑵ “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⑶ “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⑷ 青蛙为什么觉得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⑸ 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
⑹ 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⑺ “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3、及时解答一些疑问。
三、精读课文,解疑
1、同桌学着青蛙和小鸟的样子争论,思考没有解答的疑问。
2、交
流:你读懂了什么?⑴ “无边无际”什么意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小鸟飞上天看一看。
解答疑问。
练习说话:是无边无际的.。
⑵ 比较句子:
天无边无际,很大很大。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⑶ 指导朗读小鸟的话。
⑷ “大话”什么意思?青蛙为什么觉得小鸟的话是大话?
找到句子读一读。
(多媒体)跟青蛙到井底去看天。
解答疑问。(用练习本做实验)
⑸ 比较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⑹ 指导朗读青蛙的话。
⑺ 分角色朗读2~5节,思考:青蛙和小鸟谁说得对,为什么?
解答疑问。(多媒体)
(板书:飞得远,见识广。)
⑻ 小小组读6、7节,讨论青蛙和小鸟为什么都笑了?
交流讨论
⑼ 指导朗读6、7节。
四、读后感悟
1、读全文。
2、讨论:听了小鸟的话,青蛙会跳出井口去看一看吗?为什么?
(多媒体)
师小结: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
3、现在你知道“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坐井观天,见识短)
【读前质疑,读中解疑,读后感悟】
以读为主,从“粗读”到“细读”,通过不同层次地读,层层深入,理解课文,体会祖国的语言文字。先在读中找出质难点,然后在读中解疑,并通过反复朗读解决课文重点、难点,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悟出寓意,并展开争论,发挥想象,更深刻地体会寓意,以达到语文课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自我求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