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经典成语故事【优选3篇】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 篇一
《一箭双雕》
从前有一位叫小明的男孩,他非常喜欢射箭。每天放学后,他都会去山上练习射箭。他的箭术越来越好,经常能够射中目标。
有一天,小明来到山上,看见了一只大雕。他心想:“如果我能够射中这只大雕,那一定会很厉害!”于是,他拿起弓箭,瞄准了大雕。
他拉满了弓弦,然后松开了手指。箭飞了出去,直奔大雕而去。大雕看到了箭,立刻扇动翅膀,躲开了箭的攻击。
小明感到很沮丧,他并没有射中大雕。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他决定再次尝试。
这次,小明瞄准了另一只小鸟。他认为,如果他能够射中小鸟,那也是一种很厉害的表现。他再次拉满了弓弦,然后松开了手指。箭飞了出去,直奔小鸟而去。
小鸟看到了箭,立刻扇动翅膀,躲开了箭的攻击。小明感到很沮丧,他还是没有射中目标。
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大雕突然从天空中飞过来,抓住了小鸟。原来,小明的箭射中了大雕的巢穴,惊动了大雕。大雕在保护巢穴的同时,也顺便抓住了小鸟。
小明看到这一幕,感到非常惊讶和高兴。他虽然没有射中大雕,但是他却一箭双雕,既射中了大雕的巢穴,又抓住了小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学到一个成语“一箭双雕”。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一次行动可以达到两个目的。小明虽然没有射中大雕,但是他却通过射箭的行动,既保护了巢穴,又抓住了小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简单的行动就可以达到多个目的。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以最少的努力取得最大的成就。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 篇二
《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位叫小明的男孩,他家养了一群羊。有一天,小明不小心忘记关羊栏的门,结果一只羊跑了出去。
小明发现后,非常着急。他知道如果不赶紧把羊找回来,羊可能会迷路或者被野兽吃掉。
于是,小明立刻开始寻找那只迷路的羊。他沿着羊可能走过的路线寻找,大声呼喊着羊的名字。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终于找到了那只迷路的羊。他非常高兴,立刻把羊带回了家。
但是,小明意识到他犯了一个错误。他没有及时修理羊栏的门,导致羊跑了出去。他意识到,如果他在一开始就修理好羊栏的门,那么羊就不会跑出去了。
小明决定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他立刻修理好了羊栏的门,确保羊再也跑不出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成语“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及时补救错误,防止更严重的后果发生。小明在羊跑出去后,没有放弃,而是积极寻找并找回了羊。而他在找回羊后,及时修理了羊栏,避免了羊再次跑出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避免更大的损失。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要及时补救错误,防止错误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 篇三
幼儿经典成语故事
一鸣惊人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
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wu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
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
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
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
“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
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bai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下,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
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
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
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杞人忧天
从前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
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
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为虎作伥
唐穆宗长庆年间,传说有个处士马拯,听说衡山祝融峰人住着一个伏虎长老。他带了一个童仆,上山去拜访那位长老。
他登上祝融峰,见到一座佛寺里,果然有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老和尚很热情,一定要留马拯吃饭,可是厨房里的油和盐正巧用完了。马拯就叫童仆下山去买油盐。老和尚陪送他走出寺门。马拯独自一人站在寺边观赏山景。
这时,从山下又来了一个叫马沼的隐士。两人互通姓名之后,马沼说他在半山腰看见一只猛虎在叫人……马拯问了那人的年龄、容貌、衣着,惊叫道:“那是我的童仆!”马沼又说:“奇怪的是,那猛虎吃了人后,忽然变成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和尚。”不一会,老和尚回来了,马沼轻声对马拯说:“正是这个和尚。”
天色晚了,老和尚要请他们住僧房,两人却喜欢住在斋堂里。他们把门紧紧闩上,观察着外面的动静。半夜里,有只老虎几次来撞门,两人用力顶住,门才没有被撞开。两人决心要除掉这只吃人的老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的一早,两人说是后院一口井里传出怪声音,把老和尚骗到井边。当老和尚凑到井口看时,马沼一用力,把他推下井去。和尚一落水,立刻变成了老虎。两人搬来大石头,把它砸死了。两人下山时迷了路,后来幸亏遇见一个猎人,就住在搭在树上的窝棚里过夜。
半夜里,马拯突然被树下的人声吵醒。他借着月光一看,竟有几十个人,叫嚷着要替老虎报仇。猎人告诉他们,这些人都是被老虎吃掉了,可死后却替老虎开道,成了伥鬼。马拯骂道:“你们这些伥鬼,死在老虎嘴里,还要为它痛哭、报仇!”
古代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还要为老虎效力。成语“为虎作伥”由此而来,现比喻为坏人做帮凶。
亡羊补牢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
襄王听了以后,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
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
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
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