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精彩6篇)
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 篇一
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
周云蓬,一个名人,他在娱乐圈中非常有名。然而,他却有一个令人头疼的特点,那就是他永远不听话。
周云蓬从小就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他总是喜欢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他经常迟到,忘记做作业,拒绝听老师的指导。他的父母和老师都曾经用过各种方法来约束他,但是都没有取得任何效果。他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完全不顾他人的劝告和规则。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云蓬的顽劣行为并没有得到任何改变。相反,他越来越放肆。他拒绝参与团队合作,总是自己一个人为所欲为。他也不愿意听从导演和制片人的安排,经常随意更改剧本和台词。这让他的合作伙伴们非常头疼,也让他的粉丝们感到失望。
尽管周云蓬的行为给他带来了很多麻烦和困扰,但他却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相反,他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特的天才,不受任何规则和限制的束缚。他坚信只有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事情,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周云蓬的名声开始受到了损害。他的电影票房开始下滑,他的粉丝也开始离他而去。他的团队成员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不再愿意与他合作。他的事业陷入了低谷,他的声誉也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终于,在一次电影拍摄过程中,周云蓬遇到了一个导演,这个导演以严格著称。他要求演员们严格按照剧本和台词表演,不容许有任何的变动和随意。周云蓬一开始对这位导演非常不满,认为他太过于死板。然而,随着演员们的表演越来越出色,观众们的反馈也越来越好,周云蓬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行为。
他意识到,只有遵守规则和听从指导,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他决定改变自己,努力成为一个听话的名人。
从那以后,周云蓬开始严格要求自己,不再随意更改剧本和台词。他开始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尽力去理解和表达剧本中的意图。他也开始与团队合作,学会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慢慢地,他的名声开始恢复,他的作品也重新获得了观众的喜爱。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在娱乐圈还是在生活中,听从指导和遵守规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尊重他人和合作,我们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而像周云蓬那样永远不听话的名人,并不能赢得长久的支持和认可。
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 篇三
我去采访周云蓬的时候,要进绍兴一个公园拍点外景。公园管理处的人看见我们的摄像机,连票都不卖了。穿蓝制服的大姐说:“公园今天维修。”我们说:“拍鸟,不拍人。”“那也不行。”一般人遇到这样的情况要么上火,要么低声下气求一下,老周站在边上,蔫蔫地问:“鸟也修吗?”大姐被逼得只好说:“也修。”
我们手忙脚乱拿了介绍信,请示她的上级,当他们确认了我们只是拍摄“一个盲人歌手在绍兴的文化生活”后,放我们进去了,后面还有三五位很客气地跟着。
进了公园,周云蓬说:“领导是怕鸟有怨,一进门,孔雀跪一地。”
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 篇四
绍兴小街光净,桥上的青石头被磨得锃亮水滑,他和绿妖夹着手臂,不用盲杖,走得比谁都快。走过木店,他闻着刨花香,停下脚,让我们买几个新鲜的木陀螺。绍兴雨多,开着电暖气,围着暗红的光搓手哈气,桌上几个橘子,剥皮后又凉又沉又香。雨真冷,我说:“你一个北方人,怎么跑到这儿来了?”
他觉得北京像汤,是水和火的结合体,老在加热,在锅里,咕噜噜,老汤,一百年,很浓,“能解饿,但就是不新鲜”。熬到后来,除了金刚一样的人,很多人都被煮成汤料了。
他说:“我老爱在半生不熟的时候蹦出来溜达。”
他说这是他的命。“人的一生往往围着一个动机转。音乐,也是第一句重要,有一个旋律动机的时候,这首歌的命运就注定了。”这个动机从他幼年开始,他妈带着他看眼睛,坐绿皮火车到处跑。“绝望是没有出路,一望一堵墙。不安是不知道看见什么,还有百分之五十。”
“人要被困住了,就想去新鲜的'地方。每个地方的味儿都不一样,连鸡叫声都不一样,河南的鸡叫声就比西藏的暴躁些。”
就这么出出进进,停停走走,怕自己被砌在一种水泥模式里。“不管是自强不息式的意义,还是流浪在路上的意义,要是被绑架了,其实都是在表演,哪怕这个词有多好听。”
“人嘛,害怕没拐杖。”我说。
“那也是一种绑架,我后来争取尽量不依赖某一个人或者某个地方。关键要看是不是诚实,如果内心的声音不是那样的,就别那样。”
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 篇五
他这种自我警觉性总是很强,用他的话说:“自由就是有权利不断地怀疑,或者有怀疑的可能性,怀疑就是自我更新。”
很多写诗唱歌的人不问俗事,老周关心世俗,他写崔健与罗大佑,也是写自己。“不愿意总被群体意愿附体……关键是谁也无法指认哪里才是自我的边界,并且……他们心很软,不会先锋到把时代远远地甩开。”
我们在绍兴的小店里吃芋艿,25块钱要了四个菜、三碗黄酒,白米饭随便加。他说:“这要是在北京,饭店不是自己的房子,租
金贵,老板肯定说,这还了得,为什么不用地沟油?”
他写的都是这类的感受,没有以世界名著爱好者和业余思想家自居,面对公共性问题也是从个人出发:“有人伤害了你的朋友,或者伤害了你关心的人,你也觉得很疼痛,疼痛和幸福都扩大了。”
不过他一边写社会新闻,一边自我责问,觉得这种限时的紧张要求不从容。每周一期的专栏,有的时评写的时候看得出有点急,有锻字炼句的痕迹。一觉得勉强,他就把专栏又停了。
绍兴他家的房后,有条河,寒绿色,他坐在河边的石台上抱着吉他随手拨弄:“生活和弹琴一样,不能只紧,也不能只松,得这么松松紧紧地沤出来。”
中国人现在不管在哪儿,总像老周说的,有那种“身在外地”的感觉,是一种焦虑。像地下河一样,日夜都不停,焦虑都不自知。
民谣里头有这个千百年来的味儿,张佺、玮玮、小河、马木尔……唱的都是自己的窝。人要没有这几根沾土的草茎连着,活着活着就干枯了。
“啊,黑拔拔的天,好大哦”,就这几个字,这么一个调,从古到今的苦乐哀愁在里头,但人听了能有一个宽解,就是老周说的“人不是完全活在当下,你有很多延伸在古代里面,也伸在未来,是一个纵深的、完整的人”。
人活着,情动于衷,嗟叹不足,歌之咏之,只要槐花还开,杨柳还摆,风还吹着小月亮,民谣就还在,它会自己长,带着腥味儿从硬土里拱出来,白天黑夜,种子被鸟带走,被风吹来,带着青湿之气,它自己要找出路,绳子捆不住,石头压不了,把水泥地淹了,钻过篱笆,在水边暗暗会合,蔓得千枝万枝。
它不与什么对抗,它就是要按它的一股子天性自在地长。
在绍兴他写字的窗子底下,周云蓬指给我看过,小木窄门里头那个老太太用电子琴伴奏唱革命歌,气壮山河,日夜不息。他写:“我起初放雷鬼、死亡金属,加以对抗,都不管用。后来想起邓丽君,找了一张邓丽君全集。”
一腔自顾自的柔情,把火红焦亮的东西都渗透了,浇得没声了。
周云蓬永远不听话的名人故事 篇六
有天我在《收获》上看了史铁生写给王朔的信,觉得写得实在好,非跟谁分享一下不可,就突兀地发给周云蓬看。
史铁生和王朔谈的是信仰,这种事最难谈,人人各有经验,我非要说我天眼开了,你也否认不了我的经验。这种个人看法旁人很难置喙。但史铁生的信写得又平实,又幽默,又痛快,他说自己很多事也没想明白,但人和人谈话,不是比高低。他反对绝对武断,“行嘞,听我的,这事儿我就给你办了”,因为让人不明白的事儿最容易抓人,承诺你一个真理、一个终点,挺容易让人入迷,跟着就走了,可却不能多问,“听我的不得了,老这么问东问西的,咱这事可就瞎了”。
他说:“这里头最容易孕育一种霸道。”
史铁生觉得“但凡全能的或者宣称全能的,我都听着邪乎”,他觉得没有一条路是有终点的,只能是这么走,碰到什么拆解什么。
我是觉得周云蓬在这点上和史铁生挺像——诚实。我想了想,诚实是什么?诚实就是精神上的一贯性,不相信什么突变和顿悟,对别人手拿把攥的东西,总要有一点疑问。他跟我说过:“要像划船一样,自己有个舵,不要逆流而上,那也是一种做作。但是允许个人把舵左偏偏,右偏偏,船为什么要有这么个东西?因为个人有一方向,人要有一点调整。”
所以他在“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之后加了那句“永远不听话”。不相信谁定的方向,只愿意见招拆招,这样才不会被什么绑架,包括自我。
我们采访结束告别的时候,很多人一起吃饭,大家忍不住夸“老周是一个精神强大的人”,“他比我们明眼人看得还清楚”。
周云蓬听了一会儿,朗诵了一句“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大海里吧”。
众人哄笑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