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通用3篇】

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 篇一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被公认为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戏剧、诗歌、小说和科学。歌德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他的作品,更融入了他丰富而多样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

歌德于1749年出生在法兰克福,是一个富裕的家庭的儿子。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学习了多种学科,包括诗歌、哲学和法律。尽管他的家人希望他成为一位律师,但歌德的兴趣更多地倾向于文学和艺术。

在他的一生中,歌德经历了许多重要的转折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与意大利女子卡罗琳·冯·斯蒂因(Caroline von Stein)的相遇。卡罗琳成为了他的灵感之源和艺术合作伙伴。他们的关系激发了歌德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作品,包括著名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歌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由两部分组成,讲述了一个关于知识、欲望和个人成长的故事。浮士德是一个充满着渴望和追求的角色,他不断地寻求真理和满足自己的欲望,最终导致了他的灭亡。这部作品不仅探讨了人类的欲望和野心的本质,还提供了对人类精神成长和道德责任的深刻思考。

除了文学作品,歌德还对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植物学、光学和地质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科学研究使他成为了综合性的学者,为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更深入的见解和启发。

歌德的一生充满了创作和探索的精神。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杰作,更是对人类思想和人生的探索。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警惕欲望和野心的力量。歌德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时代的界限,成为了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 篇二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是德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的故事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他的人生和思想中。

歌德的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戏剧、诗歌、小说和科学。他的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度和美感而闻名,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浮士德》和《西东诗》。这些作品探讨了人类的情感、欲望和灵魂的复杂性,展示了歌德对人类精神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除了文学作品,歌德还对科学有着极大的兴趣和贡献。他的科学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植物学、光学和地质学。他的著作《自然之父》被认为是现代生态学的先驱,对后来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歌德的科学兴趣不仅使他成为一位综合性的学者,也为他的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见解。

歌德的一生充满了探索和冒险的精神。他的旅行经历广泛,包括意大利、法国和瑞士等地。这些旅行不仅拓宽了他的眼界,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他的旅行经历也反映了他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深入观察和思考。

歌德的故事不仅仅局限于他的作品和学术成就,还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和思想中。他倡导个人的自由和自主,主张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内心和理性去追求真理和幸福。他的思想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同时也对浪漫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和作品为后来的文学和哲学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歌德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艺术、科学和思想的故事。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为德国文学史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整个世界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追求知识和真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要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歌德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阅读和研究,他的故事成为了德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 篇三

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

  歌德是德国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和作家,歌德的上有很多值得后世学习的地,歌德虽已久逝,但是世界上还流传着很多关于歌德的故事。以下是编为你整理的德国作家歌德的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早期生活

  1749年8月28日,歌德出生于法兰克福镇(位于黑森州)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小时候,父亲是严厉的、严肃的。而母亲则用不同于父亲的那种温柔、体贴的母爱安抚、保护、激励着歌德,引导他对学习的兴趣,并竭力培养歌德掌握对于文学的正确理解能力。

  母亲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膝头,讲述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给他听。母亲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言辞新奇而丰富,歌德常常听得如醉如痴。也许正是传承了母亲的这种才能,歌德成年以后母亲仍是跟他像朋友般共同探讨问题。对于儿子的作品,母亲是凡有必读,并总能给予恰如其分的评论。歌德悟性很高,妈妈一点就通,并能很快完善自己暴露出来的不足。

  除了1750年12月7日出生的妹妹科尼丽亚·弗里德里柯·克里斯蒂娜之外,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其他兄弟姐妹都很早夭折了。1758年,歌德染上了天花。

  歌德受到父亲和家庭教师的教育,也学习骑术和击剑。

  歌德很早就已经对文学产生了兴趣。在这方面他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了克洛普斯托克和荷马。14岁时,他就想参加一个田园诗协会。同时,他也喜欢戏剧,因此在法国占领期间他频频造访法国剧院。1763年他在一场音乐会上见到了当时年仅7岁的莫扎特。

  1765年9月30日他离开法兰克福,到莱比锡学习法学。

  1765年10月至1768年8月年间,歌德在莱比锡学习。他听了作家盖勒特(Christian Fürchtegott Gellert)的诗艺讲座,并参加了他的写作风格练习。同时他也接受了莱比锡学院院长安瑟的绘画课程。他爱上了凯特馨·勋考普夫(Kaumlthchen Schoumlnkopf),并在欢乐、轻快的诗句中,以洛可可风格传统歌颂了这段爱情。(诗集《安内特》(Annette))

  莱比锡市最著名的和拥有第二长历史的饭店:奥厄巴克斯·凯勒饭店和这里的浮士德的故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奥厄巴克斯·凯勒成了他在戏剧《浮士德》的第一部中涉及的唯一的真正存在的地方。一次大咯血使得歌德不得不中断学业,于1768年8月28日返回法兰克福。

  辉煌时期

  1776年,歌德作为枢密公使馆参赞开始为萨克森-魏玛-埃森纳赫公国(魏玛共和国)服务,并获得了更多的政治任务。他在大公送给他的带花园的房子(歌德屋)中住了六年,并按照公园的规格亲自设计和建设了房子周围的花园。他也在图林根(Thüringen)的伊姆河(dieIlm)边的自然风景公园的设计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希望上帝使我成为园丁或实验员,这样我该多幸福啊。”

  他认识了贵族妇女夏洛特·冯·施泰因。他们保持了一段十年之久的亲密关系。

  1779年他被提升为枢密顾问。他接受比他年轻8岁的大公卡尔·奥古斯特的让他在微型小国魏玛任职的建议是为了进行政治上的改革。在议会中歌德的职权越来越大。政治——即使在他不再担任公务之后——一直是他关注的领域。

  这一年他开始进行深入的自然科学研究。

  1780年6月23日,他成为魏玛共济会分会:阿玛利亚(Amalia)分会的学员,1781年6月23日,歌德成为正式会员,1782年4月2日升任会长。在他升迁的几周后,阿玛利亚分会不得不停止工作,因为当时共济会的活动遇到了敌对情绪。

  1782年大公把一所妇女广场(Frauen plan)边的房子租给歌德,1792年它最终被送给了歌德。在这里歌德一直居住到去世。妇女广场边的花园也是诗人自己建设的。(1885年,歌德的最后一名孙辈后代和继承人去世后,这所妇女广场边的房子就被宣布为国家博物馆。二战后这所房子遭到严重破坏,所以园艺师、作家卡尔·福斯特(Karl Foester)来到魏玛并重新建设了花园。)

  1777年歌德进行了第一次哈尔茨山之旅。12月10日,他登上了布罗肯山(der Brocken),这被认为是首次冬季攀登此峰的行动。1783年他进行了第二次哈尔茨山之旅。此后的1784年他进行了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哈尔茨山旅行。

  众所周知,歌德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杰出的思想家。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科学研究者,而且涉猎的学科很多:他从事研究的有动植物形态学、解剖学、颜色学、光学、矿物学、地质学等,并在个别领域里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就。

  1784年歌德在人类的颅骨旁发现了颚间骨。虽然法国科学家魏克·达苏在此之前四年就已经发现,但歌德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歌德还是一位画家,更准确地说,是一位有相当造诣的画家。歌德的天性极其活跃,他的求知欲非常强盛。他把他的精神触角伸向人类知识的各个领域,认识外部世界的所有手段。他的智慧、他的勤奋,他那深邃的目光、他那敏锐的感官,以及他长达82个春秋的高寿,使他在不同领域里——首要是在文学创作上——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绘画艺术上,并几乎一直热情地进行实践,画了2700幅之多,这其中绝大多数是风景画,也包括他进行科学研究时所绘下的画图以及他对人体进行的临摹等。1786年6月歌德前往意大利,专心研究自然科学。从事绘画和文学创作,陆续完成了《在陶里斯的伊菲格尼亚》和《哀格蒙特》等作品,也写了《塔索》和《浮士德》部分章节。在魏玛,只有他亲密的侍从兼秘书赛德尔(Philipp Seidel)知道他此行的目的地。在意大利,歌德自称“菲利普·米勒”(Filippo Miller)。他给家里写的第一批信件没有署明日期。到了罗马,歌德才向亲友报告了自己真实的决定和打算:他要在意大利呆相当长的时间。

  歌德在《意大利游记》中描述了他的意大利之旅。1786年他在罗马结识了画家缇士拜恩,1787年他同缇士拜恩和其他人到那不勒斯旅行。同年缇士拜恩的著名油画“歌德在意大利”诞生了,画中描绘了在罗马的丘陵地带的旅人歌德。歌德也在那里认识了安格莉卡·考夫曼。

  晚年

  1788年回到魏玛后只任剧院监督,政治上倾向保守,艺术上追求和谐、宁静的古典美。1794年与席勒交往后,随着欧洲民主、民族运动的高涨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他的思想和创作也随之出现了新的飞跃,完成了《浮士德》等代表作。

  歌德的晚年,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发过革命掀起了全欧洲性的革命高潮,先进国家的工业革命突飞猛进,工人运动已经兴起,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广泛流传,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遍及全欧。这些情况促使歌德的眼光突破德国的狭隘世界,更多地注意到全欧洲、甚至世界的变化,更多地接受社会新思潮。这些都有助于他克服前一时期思想上的狭隘性。大约从40岁起,歌德的身体就变得僵硬和难以行动。他受到严重的椎间盘损伤和多根胸椎变形之苦。

  1795年他开始了与席勒的友谊。席勒最初是作为历史学教授来到耶拿的。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到1805年席勒去世。

  1798年歌德写下了哀歌“植物的变形”。

  席勒去世后一年,歌德和克里斯蒂安娜·福尔皮乌斯结了婚。歌德与她同居,两人生有一子:奥古斯特。

  在埃尔富特(Erfurt)召开诸侯大会之际,拿破仑一世接见了歌德,并授予他荣誉军团勋章。

  从1813年10月始,歌德把兴趣集中到了遥远的中国。他先后在图书馆借阅了10多种有关中国的书籍。其中有中国游记和中国哲学方面的著作。他通过英法文译本读了一些中国小说和诗歌,如《好逑传》、《玉娇梨》、《花笺记》、《今古奇观》等。他—直想把《好逑传》,写成一部长诗;读过《赵氏孤儿》之后,受到启发,他又计划写一部戏剧。1827年至1829年间,他便写了14首题名为《中德四季晨昏吟咏》的抒情诗,抒发了他对东方古国的憧憬。通过接触中国的文学作品,歌德从中看到人类共同的东西。他在同助手爱克曼的谈话中阐述了他对中国的理解:“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他从中国文学谈到德国文学与法国文学,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全新概念。他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使它早日来临。”值得一提的是,20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另一思路也提出了“世界文学”这—概念。

  1814年歌德到莱茵河和美因河地区旅行。1817年他开始写作“我的植物学研究的历史”,创办“谈自然科学,特别是形态学”杂志(直到1824年)。结成和矿物学家、植物学家施坦博格和音乐家菜尔特的友谊。

  1832年3月22日11点半,星期四,歌德病逝。他的临终遗言是:“给我更多的灯吧!”这体现了他作为大文豪的乐观精神。3月26日葬于诸侯墓地。

  写作特点

  歌德不仅善绘画,对自然科学有广泛研究,其创作囊括抒情诗、无韵体自由诗、组诗、长篇叙事诗、牧童诗、历史诗、历史剧、悲剧、诗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教育小说、书信体小说和自传体诗歌、散文等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最著名的是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774)、诗体哲理悲剧《浮士德》(1774~1831)和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1775~1828)。《少年维持之烦恼》因反映了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受到群众热烈的欢迎,使歌德从此享有世界声音。《浮士德》取材于德国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传说,给以加工改造。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人士不断探索、追求的艺术概括。悲剧不但结构宏伟,色彩斑斓,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象征手法为一体,且让主要人物浮士德和魔鬼靡菲斯特的整个思想言行都形成善与恶、行与情、成与败的辩证发展关系。

  歌德一生尤其是后期创作的辉煌成就,是同他对这一现实主义原则的恪守分不开的。歌德早年曾领导过狂韧突进运动,倾向于浪漫主义。但以后意识到当时浪漫主义的“病态”,转向古典主义。歌德所倡导的古典主义,实质上便是现实主义。现实主义问题是歌德后期理论思考的一个焦点。在西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曾给予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以直接而有力的推动。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显然受到过歌德文艺思想的深刻影响。

  他并不企图在作品中“体现某种抽象的东西”,而只是把自己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性的、生动的、可喜爱的、丰富多彩的”“印象”,“用艺术方式”进行加工,通过“生动的描绘”提供给人们。歌德在这里虽然没有指明“印象”的来源,但联系整段话的内容,不难理解,所谓“印象”,不是别的,而正是客观外界的现实生活在作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而作家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生活的一种“观照”。因为他认为这才是文艺创作的真正的基础和根据。

  歌德在同爱克曼谈到《浮士德》的创作时,他一方面承认其中“没有哪一行诗不带着仔细深入研究世界与生活的明确标志”,另一方面他又说道:“我如果不先凭预感把世界放在内心里,我就会视而不见,……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他所说的“预感”以及眼里的“光和颜色”,即是指作家能动地感应和预测生活的心理条件,或者说是创作主体所应具备的一种宏阔、灵劲、富有张力的心理形式。从这里可以读出这样一层意思:文学创作者对特定外界事物的感受与把握,依赖于相应的主体条件,如不具备这方面条件,客观存在的事物即使再有意义也不会成为他的对象,因而也不能引发他的创作冲动。

  人物影响

  《浮士德》作品跟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的四大古典名著,《威廉·迈斯特》分《学习时代》和《漫游时代》两部。

  歌德对世界文学影响巨大。他的作品被翻译成48种语言,是各国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歌德通晓多种语言,熟悉欧洲国家各历史时代的文学作品和形式,他翻译、戏仿或用这些作品的风格写作。《浮士德》简直是欧洲文学传统的汇集。歌德还对世界各地的民歌有着浓厚的兴趣,积极搜集欧洲主流之外的作品。他参与“世界文学”的最突出的例子是两本诗集《西东诗集》和《中德四季晨昏杂咏》。前者受波斯诗人哈菲兹影响,后者受中国戏剧和小说影响。歌德希望借文化了解来提高宽容度,他的“世界文学”应该称之为“跨文化交流”,指一系列的全球对话和交换。在这些对话和交换中,不同文化的共性日趋明显,个性却也并未被抹杀。歌德通过广泛的学术阅读、文本翻译来了解世界上各种文化的观点,并宽容地对待这些观点,平静地接受或忽略它们。歌德赞同康德艺术和科学相互启发的观点。他的科学实践以及“世界文学”实践都是为了寻找一切生命体在不同中体现出的统一和和谐。

  歌德作品传入中国大概是在戊戌前后。1922年,郭沫若全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正式出版,其后他又陆续译出《浮士德》。值得一提的是,歌德的作品对中国启蒙运动发挥过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中德文化交流的发展,歌德及其作品像一颗闪烁的明星,在中国放射出愈加灿烂的光芒。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汇集中国三代歌德研究者和翻译家学术成果的十卷本《歌德文集》,成为中德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盛事。20世纪30年代《浮士德》已走进大学课堂,在有的学校开设的“西洋名著选读”课上被研读。到抗战爆发前夕,短短十几年,歌德的主要作品除《威廉·曼斯特的漫游时代》和《亲和力》两部长篇未译外,几乎全有了中文译本。歌德在中国的流行程度可见一斑。

  人物评价

  恩格斯说过:“歌德有时非常伟大,有时极为渺小”,“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诗人和法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玛的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恩格斯甚至曾经把歌德和黑格尔并提,给予高度的评价,称“歌德和黑格尔各在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

  哲学家黑格尔对歌德的思路有着及其深刻的理解,他准确地指出,“歌德的初始现象并不已经意味着一种理念,而是意味着一种精神——感性的本质,在纯粹的本质概念和感性世界的偶然现象之间进行调和。”

  人物思想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歌德宏观地审视了人类的文学创作,得出“整个世界都是他的题材”,“真实的题材没有不可以入诗或非诗性的”结论。但他同时看到,就每一位作家的具体创作活动而言,又必然会有其特定的选材范围:任何作家要想获得创作的成功,在选材方面必须力戒旁驰博骛,而要以自己的生活实践为基础,着眼于那些为自己所熟悉从而有能力驾驭的生活现象。

  其次,歌德指出,作家在感受体验生活的基础上进入创作过程,应当从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开始。他认为,对于个别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所谓个别事物,在歌德看来,既包括现实生活中的个别人物、事件、情境,也包括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某种传说、故事等。歌德要求作家把对生活中个别事物的把握作为创作过程的起点,是对传统的文学创作思想的一个重大突破,在西方文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歌德生活的时代,在文学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张扬自由、表

现个性的呼声与传统的文学观念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歌德基于自己对文学特征的深刻体会,沿着前人的方向继续探索,终于在创作理论上完成了从“类型说”到“个别说”的转换,转换的重要标志,便是从个别出发的创作主张的提出。歌德从理论上对“类型说”给予了有力的否定。这里所传达的基本精神,同样贯穿在歌德的其他不少言论中。

  在歌德生活的中晚期,即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德国,以至整个西欧和俄国,弥漫着一股消极浪漫主义的逆流。不少人鼓吹艺术必须从诗人的内心世界出发,拒绝接近生活和反映生活。面对这股极其有害的文艺思潮,歌德独立不移,力挽狂澜,表现出对现实主义原则的坚信。他说:“我和整个时代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的时代全在主观倾向笼罩之下,而我努力接近的却是客观世界。”他把那些与世隔绝,沉湎于冥思苦索,向壁虚沟的诗人称为“主观诗人”,认为他们不配称为真正的诗人。他深刻地指出:“要是他只能表达他自己的那一点主观情绪,他还算不上什么;但是一旦掌握住世界而且能把它表达出来,他就是一个诗人了。此后他就有写不尽的材料;而且能写出经常是新鲜的东西。至于主观诗人,却很快就把他的内心生活的那一点材料用完,而且终于陷入习套作风了。”在当时消极浪漫主义的浪潮中,与歌德交谊甚笃的席勒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以至两人在文艺观上发生了分歧。歌德指出:“我主张诗应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方法才是正确的。”“我不免想,席勒对哲学的倾向损害了他的诗,因为这种倾向使他把观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灭了自然。”歌德在这里明确指出的“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正是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而那种“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把观念看得高于一切自然,甚至消灭了自然”的创作倾向,则是同这一原则相违背的。

  基于对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正确而深刻的理解,歌德总是一再告诫作家“要面向现实”,善于到浩瀚无际的生活海洋中去汲取创作的素材。歌德认为,生活中到处有诗,关键在于作家是否善于不懈地去探求和发现。“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做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他嘱咐爱克曼:“我只劝你坚持不懈,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从上述基本思想出发,歌德把真实性看作是现实主义文艺的首要的审美特性,是现实主义作家所应遵循的首要准则和追求的首要目标。他说:“对天才所提出的头一个和末一个要求都是:爱真实。”“对艺术家提出的最高要求就是:他应该遵守自然,研究自然,摹仿自然,并且应该创造出一种毕肖自然的作品。”

  歌德指出:“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所谓“合智”,是指艺术家的感情、思想、智慧、秉性、意志、愿望等等,即艺术家主观的心灵世界。艺术家在对人世间提供的材料进行艺术加工的过程中,必然“灌注”着自己的主观意识。真正的艺术,“它是一件精神创作,其中部分和整体都是从同一个精神熔炉中熔铸出来的,是由一种生命气息吹嘘过的。”艺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艺术家用自己的生命的乳汁哺育起来的。歌德指出,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所写的人物都显出那位伟大诗人的高尚心灵”,“莎士比亚所写的剧本全是吐自衷曲……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心理学家,从他的剧本中我们可以学会懂得人类的思想感情。”歌德自己的创作也同样如此。在谈到创作《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体验时,歌德说:“我像鹊鹏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关于《浮士德》这部代表作,他说:“不仅主角浮士德的阴郁的、无膺的企图,就连那恶魔的鄙夷态度和辛辣讽刺,都代表着我自己性格的组成部分。”歌德甚至称《塔索》“这部剧本是我的骨头中的一根骨头,我的肉中的一块肉。”正是由于艺术家的生气灌注,使主观心灵与客观生活相融合,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一种“第二自然。”

  再次,艺术要服从“较高的意旨”。所谓“较高的意旨”,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人所特有的意旨,也就是道德的意旨。歌德所理解的道德不是狭义的,而是指显示人的精神实质或社会性的,它和单纯的自然是对立的。他指出:“现实的东西如果没有道德的关系,我们就把它叫做平凡的东西。”“造形艺术所涉及的是可以眼见的东西,是自然的东西的外在现象。纯然自然的东西只要同时是在道德上使人喜爱的,就叫做纯朴的,所以纯朴的对象才是艺术领域的。”又说:“艺术应该是自然的东西的道德表现。同时涉及自然和道德两方面的对象才是最适宜于艺术的。”歌德认为艺术家从事创作应具有伟大的人格。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是凭着自己的伟大人格去看待自然的。”然而,“我们的守旧派艺术家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凭着人格的软弱和艺术上的无能去摹仿自然,自以为做出了成绩。其实他们比自然还低下。谁要想作出伟大的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一样,把很繁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把自然现象中由于内在弱点或外力阻碍而仅有某种趋向的东西实现出来。”在歌德看来,希腊艺术家们纵使在刻划动物时,也能够达到“不仅妙肖自然,而且超越了自然”的境地,便是由于他们能“把很繁琐的实际自然提高到他自己的精神的高度”。可见,“关键在于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出什么样的作品。”

  总之,歌德关于艺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又是自然的主宰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主观和客观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既反对了消极浪漫主义,又同自然主义划清了界限。这是歌德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的精髓所在,是他对现实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卓越的历史贡献。

  人物轶事

  歌德的语言有时不得不让人钦佩。话说一次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行的小路上和一位批评家相遇了。“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批评家说。“我恰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了路边。

相关文章

苹果树睡前故事(精选3篇)

有一个地方,那儿长了一棵苹果树,树上结的苹果有人头那么大。这些像人头一样大的苹果一天到晚不停地掉到地上,只要苹果一落地,地面就开始震动,所以没有人敢站在树下。 有一次,市政府计划在苹果树长出来的地方盖...
故事2015-09-09
苹果树睡前故事(精选3篇)

黄山松进城寓言小故事【优秀3篇】

黄山的神奇和美丽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不论春夏秋冬,不论刮风下雨。 黄山奇松是黄山最神奇美丽的景观。黄山松或独立巅峰、直指云霄、气势恢宏、不同凡响;或曲折虬龙、枝繁叶茂,宛如一盆硕大无...
故事2014-08-05
黄山松进城寓言小故事【优秀3篇】

怕冷的恐龙睡前故事【最新3篇】

国学是我国的传统文化精华,需要下一代好好学习,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怕冷的恐龙睡前故事,文章希望大家喜欢!新年清晨,一只大恐龙来到了城里。城里正下着雪,地上结了一层薄薄的冰。“城里真好,我早该来看看了。”恐...
故事2012-03-08
怕冷的恐龙睡前故事【最新3篇】

真假皇帝童话故事(优选3篇)

当皇帝的日子真舒服,每天不用干活就能吃到大鱼大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多好呀!这个皇帝就是这样,他每天除了大吃大喝之外,别的什么都不干,也干不了。 皇帝的日子本来过得很不错,可是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一...
故事2016-03-02
真假皇帝童话故事(优选3篇)

武仙座的神话故事【最新3篇】

  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Hercules,武仙座,也被译为“赫五力”)是宙斯与阿尔克墨涅所生。他是希腊最伟大的英雄,世间最强壮的人。他一生建立了许多卓著的功绩,特别是杀死...
故事2016-01-07
武仙座的神话故事【最新3篇】

美丽的尾巴的睡前故事【通用3篇】

森林里有一群山鸡,每一只山鸡的尾巴上都长着五彩斑斓的羽毛。鸟儿们都说:山鸡的尾巴最漂亮。 有只山鸡患上了怪病,尾巴上的羽毛渐渐脱落了,最终一根也没有剩下,成了一只秃尾巴的山鸡。 这只山鸡痛苦极了,从此...
故事2011-03-01
美丽的尾巴的睡前故事【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