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名人故事(最新3篇)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篇一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他的书法作品以行书最为著名,开创了行书的艺术高峰,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王羲之的名人故事远不止于此。
在王羲之的书法生涯中,有一个传世佳作——《兰亭集序》。这是一个关于王羲之与一群文人墨客在兰亭举办酒宴的故事。故事中,王羲之在酒宴结束后,坐在兰亭边上的石头上,看到了一只鹊鸟。他被鹊鸟的自由自在所感动,于是拿起毛笔,在《兰亭集序》上写下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诗句,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也彰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除了书法和文学,王羲之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擅长绘画,尤其擅长画竹。他的竹画以简洁明快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而著称。据说,王羲之的竹画曾经被一位贵妇人看中,出价数千金购买,但王羲之却毫不犹豫地将画送给了她。这个故事展现了王羲之高尚的品格和对艺术的真挚追求。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中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事迹。在他晚年时,他曾经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政务。然而,他并不喜欢政务繁忙的生活,更加热爱书法和艺术。于是,他毅然辞去了官职,回归了自己钟爱的书法事业。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对自己内心追求的坚持,以及对艺术的无比热爱。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不仅仅是一段传记,更是一段关于才华、品格和追求的故事。他的艺术成就和人生态度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篇二
王羲之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传世巨匠,他的名人故事中有许多令人惊叹和敬佩的事迹。
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成就是不可忽视的。他擅长行书,将草书的笔画粗犷和隶书的秩序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他的行书作品构图严谨,笔势雄健,给人以挺拔俊美之感。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赏,也为后世书法家树立了榜样。在王羲之的名人故事中,有一则关于他的行书的轶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创作了一幅行书作品,他心情愉快,笔势飞扬,结果不小心将作品扔到了地上。但王羲之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用画笔将地上的泥土一一扫开,继续书写。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羲之对艺术的追求和对自身要求的严格,他的执着和坚持成为了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楷模。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化名人。他对音乐、绘画、文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涉猎。他的绘画作品以画竹最为著名,通过简洁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展现了竹子的生命力和气韵。他的音乐造诣也很高,他熟悉乐律,擅长演奏古琴。王羲之的文学才华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兰亭集序》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名人故事中有一则关于他的文学才华的轶事。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酒宴上与一位文人争辩字义,结果文人败下阵来。王羲之随即拿起毛笔,在桌子上写下了“一字之差,天地之别”的字句,以表达自己对文学的独特见解。这个故事展示了王羲之的才智和对文学的热爱。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中有许多令人敬佩和心驰神往的事迹。他的才华和品格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王羲之的名人故事 篇三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 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吃饺子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
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
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王羲之对联故事
有一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这副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王羲之天台山拜师
王羲之在兰亭修禊之前来到天台山,被神奇秀丽的天台山风景吸引住了,便在华顶住了下来。他尽情欣赏日出奇观和云涛雾海,这些山光胜景使他的书法也得到润色。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洗笔洗砚,竟把一个澄澈清碧的水池都染黑了墨池就是这样得名的。
有一天夜里,王羲之在灯下练字,练呀练呀,白纸写了一张又一张,铺得满地都是。夜深了他还逐个字逐个字细看着,思考着。对自已所写的字,他还不满足,又看又练,实在练得太疲倦了,握着笔伏在案上。忽然,一阵清风过处,一朵白云飘然而至,云朵上有位鹤发银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着他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呀!”
“哪里,哪里!”王羲之一边让坐,一边谦虚地回答。他见这位老人仔仔细细地观看自已写得字,便请教说:“老丈啊,请您多多指正。”
老人见王羲之一片诚心,说道:“你伸过手来。”
王羲之心里纳闷,老人要做什么呢?他见老人一本正经,不像开玩笑,便慢慢地伸了过去。老人接过笔,笑容可掬地说:“我看你诚心诚意学写字,让你领悟一个笔诀,日后自有作用。”老人说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写了一个字,然后点点头说:“你会更快进步起来的。”说罢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处?”只听空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一声:“天台白云……”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个“永”字,他比呀划呀,写呀练呀,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划和架子结构的诀窍,都体现在这“永”字上。白云先生授的真是好笔诀!此后,王羲之练得更勤奋了,他的书法也更加洒脱了,奇妙了。
以后,王羲之回到绍兴,与文友在兰亭欢聚时,挥笔写下了千古流传的书法珍宝《兰亭集序》。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云先生的“永”字笔诀,诚心诚意地写了一部《黄经洞》,放在山顶一个突兀峭险的岩洞里,后人就叫它“黄经洞”。今天,有些胆大的旅游者,还要爬上黄经洞看一看,是不是洞里还藏着王羲之的《黄庭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