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名人故事(优质6篇)
德育的名人故事 篇一
德育的名人故事: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德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主张以道德为核心,强调以仁爱和礼仪来培养人的品德,他的故事也展示了他如何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故事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的弟子颜回。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弟子之一,他出身贫寒,但却具有很高的智慧和品德。有一次,颜回在街上遇到一个赤身裸体的妇人,她正在为自己的丈夫做丧事,但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钱买棺材而无法完成。颜回立即心生怜悯之情,他将自己正在背上的书包卸下,用书包替代棺材,为这位妇人解决了困扰。这个故事展示了颜回的仁爱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也体现了孔子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
另一个有关孔子德育的故事是他与弟子子路的对话。有一次,子路问孔子如何判定人的品德。孔子回答说:“善人易见,难得之人难遇。有能力做到克己复礼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这个故事强调了孔子重视礼仪和自律的教育观点。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约束和恪守礼仪,才能培养出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强调以仁爱和礼仪为核心,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人的品德。他的故事展示了他自己身体力行的榜样作用,也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价值观。
德育的名人故事 篇二
德育的名人故事: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与教育实践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对道德哲学和教育的思考对西方文化的德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强调人的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他的故事也展示了他自己如何将道德哲学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亚里士多德的故事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亚历山大是古希腊最伟大的征服者之一,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感激不尽。亚里士多德给亚历山大灌输了爱国主义和公民责任的道德观念,教育他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的领袖。亚历山大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对道德的坚守,他努力保护和提升被征服地的文化和人民。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为亚历山大的征服事业增添了一种道德和文化的光辉。
另一个有关亚里士多德德育的故事是他与他的弟子尼科马科斯的对话。尼科马科斯问亚里士多德如何判断人的品德。亚里士多德回答说:“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和习惯,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品德。”他还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们应该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道德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哲学和教育实践强调人的德性和幸福的关系。他的故事展示了他自己如何将道德哲学应用于教育实践中,通过培养有品德的领袖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于德育的重要性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也为后来的教育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德育的名人故事 篇三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曾出生入死地从事抗清斗争。清朝统一中国后,他坚持不合作的态度,多次拒绝清政府的威胁利诱,不出来做官,致力于研究学问,多有建树。
据说,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看中了顾炎武的家产,便卑鄙地唆使别人诬告顾炎武有"通海"的罪,说他同沿海抗清力量相勾结,图谋推翻清王朝。这在当时是最大的罪名。于是,顾炎武被抓了起来。
顾炎武的亲朋好友闻汛后,立即四处奔走,多方营救。好友归庄为此求救于当时的汉奸官僚钱谦益,钱知道顾炎武是当时的有名学者,企图借此沽名钓誉,便说:"救他不难,只要他送我一张门生帖子,拜我为师就行了。"归庄深知顾炎武的为人,决不肯屈节求生,但事到此时也只得从权,'便悄悄地代笔写了一张门生帖子,送给钱谦益。果然,顾炎武很快便被保释了。
顾炎武出狱后,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脸都变色了,觉得拜钱谦益这个汉奸官僚为师是太侮辱自己了,便对归庄说;"一定要把门生帖子要回来。要不回来,我就在大街上贴通告,声明并没这件事。"由于顾炎武坚持,后来钱谦益只好交还了这张门生帖子,顾炎武的气节,因此而更为时人所景仰了。
德育的名人故事 篇四
朱伯儒同志常常从经济上资助非亲非故的有困难的人:民工胡仕元患肺结核大口大口吐血,朱伯儒送他到医院进行精心治疗,花了一大笔钱。小胡是个农民,医药费没有地方报销,家里又欠一千多元的债,朱伯儒就替他付了医药费,战士王国胜的父亲同朱伯儒同行回家,在南阳车站换车时,突然胃出血,朱伯儒立即把他送进医院,为他付了住院费,并亲自护理到小王完全脱离了危险期,刘永生老汉年老多病,缺钱买药,周纯老汉得病,没钱医治,需要钱急救,朱伯儒都尽力支援他们,给他们钱,让他们养病。
朱伯儒这样乐于助人,是和他做人"不能只顾自己"这一无产阶级崇高道德信念分不开的。他这样说过:"我手里的钱也是辛辛苦苦挣来的,把它拿出来给别人,也是有点心疼的。在这种时候,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上,哪有什么钱。那时候,人家给我半碗稀粥,我就感激不尽。今天,我手里的钱,是党和人民给的。自己生活好了,不能只顾自己,别人遇到危难的时候,应当将心比心,量力而行,伸出援助之手。"
德育的名人故事 篇五
齐白石是一位杰出的画家,又是一位很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侵略者侵占北平后,沦为亡国奴的齐白石先生悲愤万分,他毅然辞去北平艺专的教职,数九寒冬也不烧学校配给的煤球。
为拒绝日寇、汉奸官僚到他家来购画,齐白石先生特地在自己门上贴了"画不卖与官僚窃恐不祥"的"告白"。"告白"写道:
"中外官长要买白石画者,用代表人可以,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
面对残无人性的日本侵略者,齐白石先生敢于贴出这样内容的"告白",显然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这则"告白"使日寇恼火异常,只是慑于齐白石在国内外的声望,他们才未敢贸然加害于他。
德育的名人故事 篇六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上去一脸饿相,瘦骨伶仃。他们每个人都有一只手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有肉汤喝不到肚子。只能望“汤”兴叹,无可奈何。
“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之歌。
“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它呢?”
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而地狱的人就是因为大家不团结,所以才望“汤”兴叹。”
故事并不复杂,但[]却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哲理和强烈的警示意义。同样的条件,同样的设备,为什么一些人把它变成了天堂而另一些人却经营成了地狱?关键就在于,你是选择共同幸福还是选择独霸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