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通用5篇】
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篇一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源于古代的寒食节,后来逐渐演变成为纪念先人的重要节日。而在清明节的背后,有一个与介子推相关的历史典故,这个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相传,公元前453年,中国国君晋文公的妻子齐国夫人去世,晋文公非常悲痛,整日以泪洗面。他的臣子们非常担忧,因为国家大事不能耽搁,而国君却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于是,臣子们商议后决定选派一个能够解除晋文公忧愁的人,于是他们一致推荐了介子推。
介子推,字季札,是晋国的一名贤臣。他年轻时就以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著称,深得晋文公的赏识。听到臣子们的推荐,晋文公决定亲自试试。他派人去召见介子推,希望他能够用一种方法让自己忘记夫人的离世之痛。
介子推平静地对晋文公说:“君臣之间本应保持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关系,为臣子的我,不敢妄为。然而,我愿意为君臣之间的亲情做一次牺牲。”他接着说道:“臣愿意肉袒而赴,由君臣之间的亲情来解除您的忧愁。”
晋文公听后,非常感动。他知道介子推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心实意愿意为他付出。于是,他下令让介子推回去休息,自己则开始思考如何解除悲伤。
就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晋文公突然想起了介子推的话。他想,既然介子推愿意为自己付出,那么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决定在清明节这一天,亲自到介子推的家乡祭拜他的夫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当介子推听说晋文公为他的夫人祭拜时,他深感意外和感动。他知道,自己的这次牺牲换来了晋文公对自己的深深的感激和尊重。从此以后,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晋文公也逐渐走出了悲伤的阴影,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亲情和友情是无私的,它们可以让人们忘记痛苦,重新振作起来。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怀念和缅怀我们的先人,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爱和关怀来温暖彼此的心灵。
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篇二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让人怀念和缅怀先人的日子。而与清明节相关的历史典故之一就是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这个故事中,介子推用自己的牺牲和智慧,让晋文公走出了悲伤的阴影,成为了一个有为国家做贡献的君主。
相传,公元前453年,晋文公的妻子齐国夫人去世,晋文公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无法自拔。他的臣子们非常担心,因为国家大事不能耽搁,而国君却陷入了深深的悲伤之中。于是,他们一致推荐了介子推,希望他能够解除晋文公的忧愁。
介子推年轻时就以聪明才智和高尚品德著称,深得晋文公的赏识。当听到臣子们的推荐后,晋文公决定亲自试试。他派人去召见介子推,希望他能够用一种方法让自己忘记夫人的离世之痛。
介子推平静地对晋文公说:“君臣之间本应保持一种尊重和敬畏的关系,为臣子的我,不敢妄为。然而,我愿意为君臣之间的亲情做一次牺牲。”他接着说道:“臣愿意肉袒而赴,由君臣之间的亲情来解除您的忧愁。”
晋文公听后,深感感动和惊讶。他知道,介子推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心实意愿意为他付出。于是,他下令让介子推回去休息,自己则开始思考如何解除悲伤。
就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晋文公突然想起了介子推的话。他想,既然介子推愿意为自己付出,那么自己也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决定在清明节这一天,亲自到介子推的家乡祭拜他的夫人,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当介子推听说晋文公为他的夫人祭拜时,他深感意外和感动。他知道,自己的这次牺牲换来了晋文公对自己的深深的感激和尊重。从此以后,介子推和晋文公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晋文公也逐渐走出了悲伤的阴影,继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这个典故告诉了我们,亲情和友情是无私的,它们可以让人们忘记痛苦,重新振作起来。在清明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怀念和缅怀我们的先人,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用爱和关怀来温暖彼此的心灵。
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篇三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
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篇四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历史典故:介子推与清明节的故事 篇五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
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 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 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 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 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 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今天是4月5日。1931年4月5日,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邓恩铭在济南英勇就义,年仅30岁。邓恩铭是贵州荔波人,水族,历任中共青岛市委书记,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书记等职。 1976年4月5日,反对“四五”运动爆发。
1979年4月5日,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会议针对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决定从1979年起,用3年时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