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优质6篇】
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 篇一
巴金,原名巴文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瞩目的作家。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巴金的成功并非一帆风顺,他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
巴金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农民,母亲则是一位勤劳善良的妇女。在家庭的熏陶下,巴金从小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而,由于家庭的贫困,他无法接受更高的教育。尽管如此,巴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他通过自学,培养了自己的写作才华。
巴金的作品主要围绕着社会现实展开,他以鲜明的笔触描绘了那个年代人们的苦难和无奈。他的小说《家》以及《春》等作品,以生动的形象和细腻的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巴金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更关注了人性的光辉。他通过自己的文字,深刻地剖析了人性的复杂性,引发了读者对生活的思考。
然而,巴金的故事并非一帆风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到了严重的迫害。他的作品被禁止出版,他的名誉被诋毁,甚至被迫搬到农村劳动。尽管如此,巴金并没有屈服,他坚持写作,并在艰难的时刻保持了对文学的热爱。他的坚持和勇气,为后来的作家树立了榜样。
巴金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和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巴金的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在困境中,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 篇二
巴金,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奋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金的文学道路并不平坦。他在文革中受到了严重的迫害,他的作品被批判,他的名誉被毁。然而,这并没有击垮他的意志,他坚持写作,并在黑暗时期保持了对文学的热情。他的作品《家》和《春》等,以其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巴金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让人们看到了生活的真相,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巴金的作品不仅深刻,而且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他通过自己的文字,探索了人性的复杂性,让读者思考生活的意义。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巴金的一生充满了激情和奋斗,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面对困难。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自己的梦想,勇敢地追求,就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成功。
巴金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文学爱好者和年轻作家。他的奋斗精神和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他留下的作品,将永远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 篇三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毕业分配时,很多人为子女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到处托人走后门,然而巴金却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还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家》给巴金带来家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没饭吃也要买书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 篇四
一日,几位友人光临寒舍。小酌之后,大家围炉而谈。聊着聊着,一位朋友突然问起,什么是真正的朋友?顿时,在座的各抒己见,可谁也说不清真正的朋友该是什么样的。
过了一会儿,一位朋友讲了一件文坛往事: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他本人也要返回北京。万般无奈的刘白羽只得让妻子汪琦送病危的儿子回家。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珊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两人进门后,谁都没有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路上发生意外。病房里静悄悄的,巴金伸手握住了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珊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突然,电话铃响了,萧珊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话筒。当电话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承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门前来陪伴他。当两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医院门口,他紧紧地握着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听完这个故事,小屋里安静了许多。大家心里明白,在巴金夫妇心细如发、体贴入微的行为面前,所有关于朋友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最沮丧、最无助、最困顿、最黑暗的时候,那个愿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 篇五
1933年,巴金在上海任《文学季刊》的编委。那年初秋的一天,巴金坐在院子里的一棵树下喝茶,这时来了五六个大学生,他们来向巴金请教文学知识。
巴金从屋内搬出桌椅,又给学生们倒好茶,让学生们坐下一边喝茶一边聊。没多久,有个学生手舞足蹈地讲到激情处,不小心碰倒了杯子,杯子翻落在地,滚烫的茶水也溅起老高,学生们一惊,都本能地跳离了椅子,结果有一张椅子翻倒了,撞翻了放在水池沿上的一只小鱼缸……
巴金连忙站起来打扫卫生,学生也帮着收拾,摆好桌椅后,学生们都抱歉地要告辞,巴金纳闷地问:“你们不和我聊文学了?”他一边说着一边重新给学生们倒好茶,学生们纷纷说:“经过这番折腾,您哪还会有心情继续和我们聊文学呢?我们还是告辞吧!”
在巴金的再三挽留下,学生们只好又坐了下来。正这时,树上一片叶子落了下来,说来也巧,这片树叶刚好落进了巴金的茶杯里,巴金想,不如就借机对学生们说一些人生道理。他问学生们说:“树叶肯定会有落的时候,这是非常正常的,比如这片树叶,只是巧在刚好落在了我的杯里,而我是不是就因此不喝茶呢?”
“当然不是,你可以换个杯子重新泡一杯茶呀!”学生们说。
“对!树叶落进茶水里,我只需要重新泡一杯依旧可以继续喝茶,同样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小心的时候,而你们刚好是在聊文学的时候出了点小粗心罢了,难道这就可以影响我们谈文学了吗?收拾收拾,一样可以继续。”巴金笑着说,“喝茶和人生是一样的,有很多人因为一点点小事就会让自己的心情受到大影响,搞得自己很不快乐,这是不对的,该做事情还是要继续的呀!“
学生们听到这里,纷纷点头称是,相比于文学,巴金在这番话里体现出来为人处世的素养与胸怀,才是他们真正的收获!
著名作家巴金的故事 篇六
大宅门里的叛逆公子
清光绪三十年,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北门正通顺街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本名李尧棠,字芾甘,取自《诗经》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巴金从小天资聪颖,深受父母的喜欢,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说起巴金的家族,那时也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大家族。巴金原籍浙江嘉兴,高祖李介庵作为“幕友”从浙江到四川定居。曾祖李王番,着有《醉墨山房仅存稿》。祖父李镛(号皖云),也做过官,后闲居在家,为大家庭的家长,有五子一女,他本人也印过一册《秋棠山馆诗钞》送人。整个大家庭有长辈近二十人,兄弟姐妹三十余人,男女仆人四五十人。
5岁的时候,巴金的父亲出任四川北部广元县知县,他也就随父母前往。在广元县衙门内和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一道在家塾就读,先生姓刘,教读巴金他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并且要求他们背诵《古文观止》。晚间的时候,巴金跟从母亲学读《白香词谱》中的词。那时候的巴金是个十足的“小少爷”,他在书房由六十岁的老书童贾福服侍,生活起居由杨嫂照料,平时由十二三岁的姑娘香儿陪伴玩耍。
又过了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为庆祝祖父生日全家敬神,生性顽皮叛逆的巴金因讨厌旧礼节不肯磕头,第一次挨了母亲的鞭子。他虽然内心十分不服气,但也不敢顶撞严厉的母亲。大家族的繁文缛节、伪善的礼教一点点在巴金的面前掀开了面纱。
也就在那一年,巴金的父亲坐堂用刑,犯人受刑后还连连叩头谢恩。这一幕被巴金看见了,他非常疑惑不解,不明白老百姓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面对这样的人生。
不久,巴金的奶妈在厨房偷吃黄瓜。母亲知道这件事后十分生气,就命人用皮鞭抽打奶妈。年幼的巴金看到了之后,
心中突然涌起莫名的不快。
“初步感觉到世上许多事情的不合理。”也许,当时的巴金还不能够解释这一切的原因,更找不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道路,但是“不合理”的印象,却从童年时代起就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与仆人结下深厚友谊
虽然对封建大家庭深恶痛绝,虽然家族式的牢笼锁住了许许多多自由的青春梦想,但是,浓浓的亲情依旧是让巴金最难忘的。
从8岁起,巴金常常参加大哥和姐姐、堂姐、表姐们的聚会和游戏:踢毽子、拍皮球、掷大观园图、行各种酒令。还和三哥尧林及其他兄弟组织新剧团,充任配角。他们自己编剧,复写戏票赠人,在家中竹林里演出。他还常到剧场或在家中看川剧、京剧。这一时期,受家庭熏陶,熟知《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情节。
10岁的时候母亲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盘山。此后,深深感到没有母亲的孩子的悲哀。母亲“爱一切人”的教诲对巴金有很大影响,后来称母亲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个先生”。
母亲在世的时候,巴金曾在母亲的允许下,返成都后,常与“下人”在一起,同他们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离开成都。在这些人中巴金体会到了近于原始正义的信仰和直爽的性格。轿夫老周教他真诚地做人,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后来称他为自己的“第二个先生”。
冲出家庭的牢笼
19岁那一年的5月,巴金和三哥尧林一起离开成都乘木船去重庆,由重庆沿长江至上海。此事得到大哥的帮助和继母的允许。离开四川的原因,是渴望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投身到新的广阔的天地中去;另一方面,也因无中学毕业文凭,被外专改为旁听生,失去了获得该校毕业文凭的资格。
到了秋天,巴金终于进入上海南洋中学。直到年底,巴金辗转去南京,住在北门桥鱼市街21号,来到了东南大学附属高级中学补习班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