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来源【精简3篇】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来源 篇一
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指利用天子的身份和地位来控制各个诸侯国的行动。这个故事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真实事件,即秦朝时期的白起和韩非子之间的故事。
在秦朝时期,白起是一位出色的将领,被秦始皇任命为将军。他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然而,白起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能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掌控全国各地的诸侯国。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白起找到了韩非子。韩非子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和法学家,他深谙政治之道,对于如何控制各个诸侯国有着独到的见解。
白起向韩非子请教,如何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韩非子给出了一个非常巧妙的策略。他告诉白起,只有通过制定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治,才能够真正地挟天子以令诸侯。
于是,白起和韩非子一起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各个诸侯国进行了严格的管理和约束。这些法律包括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如土地制度、税收制度、军事制度等等。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白起成功地掌控了各个诸侯国的行动,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标。
这个故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记载。《史记》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二卷,记载了从夏朝到西汉时期的历史。其中有一篇叫做《白起韩非列传》,详细记述了白起和韩非子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权力斗争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制定法律来控制他人的行动。它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们对于政治权力的追求。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来源 篇二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故事来源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传说,即春秋时期的孟尝君和蔡桓公之间的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的一位贵族,他拥有极高的声望和权势。蔡桓公是蔡国的君主,他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势力,但却受制于孟尝君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蔡桓公找到了一位智者,希望能够得到一些策略。智者告诉他,要想摆脱孟尝君的控制,就要挟天子以令诸侯。
于是,蔡桓公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他首先向周天子进贡,表示效忠。然后,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周天子的赏识和信任。最后,他请求周天子派遣军队来帮助他击败孟尝君。
周天子同意了蔡桓公的请求,派遣了大军前来支援。在得到了天子的支持后,蔡桓公成功地击败了孟尝君,掌控了齐国的大权。
这个故事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春秋左氏传》中的记载。《春秋左氏传》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史书之一,全书共分为十七篇,记载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历史。其中有一篇叫做《蔡桓公世家》,详细记述了蔡桓公和孟尝君之间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重要性在于它展示了权力斗争的一种方式,即通过利用天子的力量来控制他人的行动。它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智慧和策略,以及他们对于政治权力的追求。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来源 篇三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故事来源
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语成语,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成语故事,欢迎阅读。
一、成语故事:
战国中期,秦国因为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而逐渐强大起来,便开始谋求开疆扩土。那么,先攻打哪里最好呢?秦惠王九年(公元前318年),大臣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就此问题展开了一场争论。
张仪说:“我们先跟魏国和楚国搞好关系,然后出兵三川(今河南洛阳一带,因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三川,而称为“三川”之地),堵住韩国的要塞,再让魏、楚两国配合我们,就可以攻占新城(今河南伊川县西)和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逼近东西二周的城郊,讨伐周王。周王自知没有人能救他,必然会献出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宝器。我们九鼎在手,地图、户
籍在握,挟持天子然后向天下诸侯发号施令,这就是王业啊!那小小的蜀地,不过是僻远之土,夷狄居住的地方。俗话说‘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三川和周室就是天下的‘朝’和‘市’。我们放着这样的好地方不去,却偏偏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去占领蜀地那个穷乡僻壤,这不是离大王的'霸业越来越远吗?”司马错只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说:“事情不会像你说的那样简单。”说着,他把脸转向惠王,伸出三个手指说:“大王,下臣听说,要想成就霸业,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富国,二是强兵,三是要天下人响应。要想富国,就要想办法开疆扩土;要想强兵,就要使百姓丰衣足食;要想让天下人响应,就要广施德政。这三个条件具备了,大王一统天下的霸业也就完成了。现在大王您地少人稀,下臣觉得还是应从容易的地方入手。蜀地地域偏远,是戎狄之邦,首领暴虐,国内混乱不堪。我们秦兵一到,就如同猛虎进了羊群,不用费什么力气就可以占领蜀地。我们有了那里的土地,扩大了疆土,从那里得到的财物可以使我们的百姓生活得更好。我们的军队不受损失,蜀地的百姓也不受伤害,而我们还获得了除暴安良的好名声,岂不是名利双收吗?”
司马错说到这里,转头对张仪说:“你说要攻韩、劫持天子。天子力量虽弱,但众诸侯表面上还得尊崇他,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担这样的恶名。其他六国地域相连,他们一旦看清了利害关系,必然会联兵抗秦。凭我们现在的力量,灭掉蜀国是不会有问题的,但要击败六国的联军,恐怕还不行,那又何必自找麻烦呢?”
秦惠王最后决定采用司马错的主张,立刻兴兵伐蜀。蜀地被征服后,秦国更加富强,诸侯国相比之下更加弱小了。
二、拓展延伸
【出处】《左传·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原文】春,齐侯(齐桓公)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楚成王)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风,佚也,《书·费誓》马牛其风)。不虞(料也)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召音邵,召公奭)命我先君大公(姜太公)曰:五侯九伯(音霸),女实征之,以夹(音挟)辅周室。赐我先君履(践履之界),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音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求问也)。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许慎故里)。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辱收(获也)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详细解释】
字义
挟:挟制;
天子:古以君权为神所授,故称帝王为天子;
诸侯:古代帝王所分封的各国君主。在其统辖区域内,世代掌握军政大权,但按礼要服从王命,定期向帝王朝贡述职,并有出军赋和服役的义务。
解释
原指挟制着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现比喻用领导的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因为当时是后汉,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名协的天子即(刘协)去命令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