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尊师的小故事(实用6篇)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篇一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师长的尊敬从未改变。即便是名人也不例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人们展示了尊师重教的榜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位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中国古代著名学者、思想家朱熹。朱熹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朱熹年轻时曾拜受程颐为师,师从程颐学习理学。程颐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教育界享有盛誉。
朱熹拜师后,虚心向程颐请教,刻苦钻研,终于掌握了理学的精髓。但是朱熹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对程颐更加尊敬和感激。每当他写完一篇论文或完成一项研究成果时,都会第一时间送到程颐的手中,恳请老师的指点和批评。
一次,朱熹写了一篇关于《大学》的论文,他感觉自己的研究成果非常出色,满怀自豪地将论文送到了程颐的手中。程颐细心阅读了朱熹的论文,发现其中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他并没有直接批评朱熹,而是耐心地给予了指导和建议。朱熹虚心接受了程颐的批评,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了修改。
朱熹的尊师之情深深地感动了程颐。程颐认为,一个人只有心怀敬意,虚心向师,才能有所成就。他对朱熹的尊师之心非常欣赏,决定将他的论文推荐给其他学者。这篇论文后来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朱熹也因此声名大噪。
朱熹的尊师之道在后来的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尊师重教,虚心向师,通过实践和思考来获得真知。这一理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并流传至今。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尊师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尊师重教都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美德。只有心怀敬意,虚心向师,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我们向朱熹这位伟大的学者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尊师文化。
(篇幅:649字)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篇二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师长的尊敬从未改变。即便是名人也不例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向人们展示了尊师重教的榜样。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杰出代表,他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陶行知年轻时,曾拜受鲁迅为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陶行知虚心向鲁迅请教,师从鲁迅学习文学和写作。他每次写完一篇作文,都会把作文交给鲁迅审阅。鲁迅认为陶行知的作文写得非常好,但同时指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陶行知虚心接受了鲁迅的批评和建议,并且在后续的写作中加以改进。
陶行知的尊师之道深深地感动了鲁迅。鲁迅认为,一个人只有心怀敬意,虚心向师,才能不断进步。他对陶行知的尊师之心非常赞赏,决定向其他人推荐陶行知的作品。陶行知的作品后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教育界的重要人物。
陶行知在后来的教育事业中坚持了尊师重教的理念。他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应该尊师重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这一理念对中国近现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名人尊师的重要性。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尊师重教都是我们应该秉持的美德。只有心怀敬意,虚心向师,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更大的成就。让我们向陶行知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尊师文化。
(篇幅:648字)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篇三
张良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张良跪下来说:“是。”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说完就离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过了五天再早点来!”说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辅佐周武王伐纣的姜太公的兵书)!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篇四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
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
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儒家学者。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篇五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
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篇六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
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
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