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经典3篇】
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 篇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件关于立木为信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475年,那时候中国正处于春秋时期的晚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不断。故事的主人公是楚国的一位将军,名叫庄襄王。
庄襄王是楚国的君主,他非常重视军事力量的发展。在他统治期间,楚国的军队变得越来越强大。然而,庄襄王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缺乏信任。他对自己的将军们不太放心,总是怀疑他们是否真心为国家效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庄襄王决定进行一次考验。
庄襄王下令,在楚国的边境上立起一根高大的木杆,上面写着“立木为信”。他告诉他的将军们,如果他们真心为国家效力,就应该每天对这根木杆行礼,并且把它当作自己的信仰。庄襄王希望通过这个考验,来测试他的将军们是否真心为楚国效力。
然而,庄襄王的考验并没有得到他预期的结果。大多数将军们只是敷衍了事,对木杆行礼时态度冷淡,没有真正将其当作信仰。庄襄王非常失望,他认为这些将军们并不忠诚。
然而,有一个将军例外。他叫做韩非子,是楚国的智囊之一。韩非子对这根立木非常认真,每天都会亲自前去行礼,并且对木杆表达出极大的敬意。庄襄王非常惊讶,他觉得韩非子一定是真心为国家效力的人。
庄襄王召见韩非子,询问他为什么对这根木杆如此重视。韩非子回答说,他将这根木杆视为国家和君主的象征,他相信只有忠诚和坚定的信心才能使楚国强大。他希望通过对木杆的尊重,来激发自己和其他将军们的忠诚之心。
庄襄王被韩非子的回答深深打动,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对将军们的怀疑是不公平的。从那以后,庄襄王对韩非子非常信任,并把他推荐给其他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和信任是建立一个强大国家的重要因素。只有当领导者和下属之间建立了互相的信任和忠诚,国家才能够繁荣发展。
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 篇三
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
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立木为信的历史故事,欢迎阅览。
立木为信: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出处】《史记·商鞅列传》。
【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方法。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历史典故】
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
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成长心语】
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