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优质3篇】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篇一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廉洁官员。其中一位著名的廉吏于成龙,以他的清廉正直和为民服务的精神而广受赞誉。他的一生是对廉洁官员的典范,他的故事至今仍然激励着人们。
于成龙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公正和正直的行为有着强烈的追求。在他年轻的时候,他目睹了当地官员的腐败和贪污行为,深受触动。他决心要成为一名廉洁官员,为人民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于成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并在毕业后进入了公务员系统。他在工作中始终坚守廉洁原则,秉持公正和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公民。他在处理案件时,从不受贿,不偏袒任何人。他深受人民的喜爱和尊敬,成为了当地的一代廉吏。
但是,于成龙的正直并没有为他带来一帆风顺的生活。他因为拒绝收受贿赂而遭到了一些腐败官员的打压和排挤。他的晋升机会被无情地剥夺,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恶意陷害。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信念,继续坚持廉洁的道路。
于成龙的事迹渐渐传遍了全国。人们对于他的敬佩和支持使得他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最终,他的声音被国家领导人听到了。他们对于于成龙的勇敢和正直表示赞赏,并决定将他调到中央机关工作。
在中央机关,于成龙继续发挥着他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一系列的廉政建设活动,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他的工作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于成龙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廉洁正直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它不仅能够使个人受到尊重和赞誉,也能够给整个社会带来正能量。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该向于成龙学习,努力践行廉洁正直的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篇二
于成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尊敬的廉洁官员。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成为了一代廉吏的榜样。
于成龙在担任公务员期间,始终秉持着廉洁正直的态度。他从不接受贿赂,始终以公正和诚信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公民。他的工作严谨认真,不偏袒任何人。他的公正和正直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赞誉,成为了当地的一代廉吏。
然而,于成龙的一生并不平坦。在他坚守廉洁原则的同时,他也遭到了一些腐败官员的打压和排挤。他的晋升机会被无情地剥夺,甚至遭到了一些人的恶意陷害。但是,这些困难并没有使他动摇自己的信念,他继续坚持廉洁的道路。
于成龙的事迹逐渐被人们所知晓。他的勇敢和正直感动了无数人,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榜样。他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引导着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他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一个名人,为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
最终,于成龙的声音被国家领导人听到了。他们对于他的勇敢和正直表示赞赏,并决定将他调到中央机关工作。在中央机关,于成龙继续发挥着他的作用,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参与了一系列的廉政建设活动,推动了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
于成龙的一生告诉我们,廉洁正直是一种宝贵的品质。只有坚守廉洁原则,始终以公正和诚信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才能够赢得人民的尊敬和赞誉。他的故事是对每个人的激励和教育,我们应该向他学习,努力践行廉洁正直的价值观,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篇三
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
于成龙(1617—1684)清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晚年自号于山老人。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名人故事之一代廉吏于成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物简介】
于成龙(1617—1684)清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今离石)人。晚年自号于山老人。顺治十八年(1611)由副榜贡生授广西罗城知县,为官清廉。康熙十三年(1674年),累迁至武昌知府。时吴三桂叛乱,湖北州县震动,遂受命为黄州知府,前往弹压招抚。十七年,擢福建按察使,为全省廉吏第一。十九年,升直隶巡抚,戒州县火耗,平粜米粮,赈济灾民,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亲自召见;他益加清操,严拒亲友请托,不取馈赠,名闻当时。次年,授江南、江西总督。
新年新气象,2017年1月3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央纪委中国方正出版社、山西影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出品的40集历史正剧《于成龙》作为开年大戏,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
从知县到两江总督,于成龙政绩卓著,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于成龙去世后,康熙皇帝追封谥号“清端”,授予“太子太保”,又给其隆重赐葬,并两次亲撰碑文。康熙在其南巡回京后的一份诏书中称于成龙“居官清正,实天下廉吏第一”。让我们翻开历史,从他的为官轨迹中看看于成龙的“廉”表现在哪些方面?
廉善:平易近人善待百姓
廉善,即清廉而有仁爱。1661年,44岁的于成龙以“候补知县”的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掣签。掣签,就是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去哪个省任职,到了省里再由巡抚、布政使等长官决定去哪个县。于成龙的运气不佳,抽中了“下下签”,被分配到刚刚纳入清朝版图的广西省。当年的广西,相对中原是一个偏远烟瘴之地,多民族杂居,文化落后。然而,于成龙凭着一腔热血和勇气,毅然决定赴广西上任,留下了“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名言。
从永宁州到广西罗城,路途遥远,数千里地,需要不少盘缠。于成龙家里现银不足,就典当出售一部分田地和房屋,凑足一百两银子。这便是于成龙“典田卖屋”赴任的故事。家人给他雇佣了五个年轻小伙做仆人,准备齐全日常生活所需的用物。临行时,于成龙告别家乡父老妻儿,他给长子于廷翼留下一句话:我做官在外不管你,你治家在里莫想我。
在上任罗城知县的最初几个月里,于成龙生了一场大病,还有仆人因病身亡,仆人闹情绪要回家。于成龙给留下的仆人发放了盘缠,让他们回了老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呆在罗城。身陷绝境的于成龙在城隍庙里向神灵祈祷,他发愿要“立意修善,以回天意”。
他没有官架子,没有盛气凌人的官风。他呆在破衙门里,不喜欢穿官服戴官帽,俨然一个普通的平民老头儿。罗城县的老百姓有时也到县衙里看看这位新来的县官,于成龙一副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老百姓比划着聊天、交友。时间久了,于成龙解决了和百姓沟通的问题,罗城县的公务也能逐步展开办理。
于成龙与罗城百姓同甘共苦,由原来的日食两餐减成一餐。在缴纳钱粮时,百姓常常会多带几个铜钱,顺手放到他的桌案上。于成龙发现后,坚决不收,无奈百姓坚持,只收了一壶酒钱。百姓可怜于成龙清苦,凑集少许银钱,为他购买盐米。于成龙说:“我一人在此,何须如许物,可持归奉汝父母,一如我受。”
廉能:三举卓异官拜总督
廉能,即清廉而能干。于成龙用了40多年积累经验,其才能终于在其生命的后20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蛮荒之地的罗城,盗匪多,治安差,治理起来何其艰难。于成龙采用保甲法,把境内的老百姓,按照居住区域,十家为一保,十保为一甲的方式进行划分管理。对外防御盗匪,一有匪情,便有人敲锣打鼓,人们拿起棍棒武器,齐心御匪。对内惩治违法犯罪行为。慢慢地,罗城的社会秩序有了明显好转,农业生产得以恢复。
春季,于成龙下乡察看百姓生产。在田间劳作的人们见县太爷来了,都跑过来围成一圈,拜伏于地,嘘寒问暖,非常热情。于成龙虽然没有种过稻子,但也是懂农业的,见哪家的田地耕种得好,就给其题一个匾、写一副对联,谁家偷懒不种地,就动员左邻右舍好言劝告。于成龙用这些朴素的手段,奖勤罚懒,使罗城百姓得以温饱,经济繁荣。于成龙还在县城建学校,供学生读书,建养济院,收养孤寡老人。
于成龙上任后的成绩,受到了上级官员的表扬。随后,于成龙被朝廷批准为“卓异”,任命为四川合州知州。此时,于成龙已经年过半百了。
康熙八年,于成龙调任黄州府同知。刚到黄州,面对复杂的盗案,他一时无从下手。于成龙招募了一批有盗匪背景的人做差役,欲以盗治盗。很多有名的大盗都被他收罗在自己麾下,帮助办理盗案。盗匪头子汤卷虽已归顺,但仍作恶。于成龙便与他一起常常饮酒。从其口中探知一本盗匪册子,这里面有盗匪姓名,还有其居住地址。于成龙便用这本册子,明察暗访,办理盗案。黄州府的盗案破获率提高,冤假错案得以肃清。于成龙虽为文吏,更有武略,再被举卓异,升为建宁知府。
年近六旬的于成龙此后官运亨通。从黄州出发,于成龙买了几担萝卜,装了半船,一路咬着萝卜充饥,跋涉数千里到福建省上任。他助朝廷平定三藩之乱、平反冤狱、整顿官场,澄清吏治。福建巡抚吴兴祚认为于成龙执法公正,消除积弊,不收下属馈送,性甘淡泊,吏畏民怀,为闵省廉能第一。此后于成龙第三次被举为“卓异”,成为福建布政使,“天下第一清官”的美名广为传颂。于成龙到任不足半年,便被调往直隶当了巡抚,一年后再被升为两江总督,乃至兵部尚书,直至病死在两江任上。
廉敬:半鸭佳话遥祭慈母
廉敬,即清廉而能敬己、敬人、敬业。人不敬己,则不会敬人,又何谈敬业?于成龙在外当官多年,一直奉行当年离别家乡时“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自警。他首先能够自尊自爱,随遇而安,修养个人道德。
在黄州时,遇到饥荒年月,于成龙为了省钱搞赈济,宁可吃糠粥,也不会以权谋私,贪污官府钱粮,榨取民脂民膏。甚至有客人来访,于成龙也用糠粥招待。有的人,皱皱眉头,勉强端起碗来也凑合着能吃一些;有的客人家境富裕,吃惯了山珍海味,面对糠粥难以下咽。于成龙跟他们开玩笑:“这糠粥呀,在贫寒人家是家常便饭,在富贵人家却是稀罕物。你现在吃不下去不要紧,过几天我到你家,你要是不给我招待糠粥,我一定要罚你出钱赈济灾民。”
康熙八年腊月二十五日,就要过春节了,于成龙的长子于廷翼带着三子于廷元,从山西老家赶到黄州,探望父亲,陪父过年。父子九年没见,相聚了20来天。正月十五刚过,廷翼、廷元兄弟俩要回乡了。于成龙决定把廷元留在自己身边读书,只把廷翼安排回永宁侍奉祖母和母亲。于成龙很想给廷翼带点好东西,让他路上吃。可是,找寻半天,家里只有一只咸鸭子比较贵重,要给孩子带上。廷翼不愿自己独吃,于是给父亲和弟弟留下半只。这个故事传到歧亭百姓耳朵里,便给于成龙取了个外号叫“于半鸭”。
孝敬父母长辈,是于成龙廉敬的另一体现。康熙十五年十月,于成龙收到家书,称他年迈的继母李氏病故了。于成龙深感遗憾,痛苦万分。万般无奈之下,于成龙只好到黄州城外,钵盂峰顶的青云塔上,遥祭亡母。民间传说,于成龙当年到塔顶哭祭母亲,泪水洒到塔顶,久久不枯,后来在此长出一棵大叶朴树来,至今仍在,状如巨伞。
廉正:诗酒自娱单骑赴任
廉正,即清廉而心正、身正、行正。于成龙的清廉节俭是发自内心的,他的身正、行正,既规范着自己,也影响着他人。
有诗有酒,于成龙便不觉得在外做官的清苦了。在罗城时,一个人在异乡的生活,着实让他感到深深的寂寞。每晚,他必饮一壶酒。这只是四文钱一壶的普通烧酒,并不是什么陈年酿制、玉液琼浆。手头钱紧的时候,每天就只喝半壶,细水长流。或许,这可以稍解他内心的思乡之情。
于成龙的年俸不多,有时还要做点善事,捐助穷人,最后弄得连买酒的钱也没有了。于是,他迫使自己戒酒,终归酒瘾难耐,通宵不眠。
受命两江总督后,于成龙从保定出发,回永宁老家葬母。于成龙作为总督,回乡的仪仗队伍尽力节俭。同僚都清楚于成龙的秉性,知道他盘缠不多,但也不敢赠送。沿途官员也不敢大肆迎送、招待。在永宁州,于成龙将去世已六年的继母李氏,与父亲于时煌、生母田氏合葬。
在与儿孙们短暂几天相处后,于成龙又带着廷元赴江宁上任。父子两人,身上各装了几十枚制钱,然后雇了一辆骡车,一路上也不住公馆,省吃俭用。就这样,悄悄地赶到两江总督驻扎的江宁城。于成龙到江宁后,率先调查了两江地区的数十项弊政,上任后立即展开整顿。于成龙单骑孤装赴江宁,凸显了其清廉节俭,作风低调的为官态度。一些存在奢靡作风的官员,经过于成龙的批评教育后,改过自新,后来还做了大官,他们在于成龙去世后,还流着眼泪回忆:“如果没有于总督的.教育,我哪有今天啊!”
【拓展内容】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近期观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在黄金档播出的电视剧《于成龙》,感触颇深。看着于成龙躹躬尽瘁,殁于任上的镜头,我的心似乎在滴血,内心呼唤着:于成龙真乃一代廉吏。
这部电视剧讲述于成龙在出仕前刻苦学习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修齐治平、知行合一、义不辞难为价值追求;出仕后,在23年的从政生涯中,跨越广西、湖北、福建、直隶、两江等省区,从七品知县到封疆大吏,坚持以民为本、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勤政爱民、勇于担当、三举卓异的从政实践,刻苦廉洁、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人格魅力,深得各地民众爱戴和各省督抚的器重,康熙帝盛赞为"古今廉吏第一"。
本剧通过其为民做主、为民请命、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一系列生动故事,再现这位"吏者之师"的感人风范。
"于青菜" "于大胆" "于青天"这些美称并非空穴来风,他罗城治盗丶湖北平匪丶福建平冤丶直隶救灾、两江惩恶,从一个边远山陲的小小县令,一步步成长为封疆大吏,他爱民如子,勤于政务,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一尘不染的好品质深受百姓爱戴,赢得康熙帝最高褒奖"古今廉吏第一"。
当观看于成龙与康熙帝在上书房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这一幕,感动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他与康熙帝简直是惺惺惺相惜,英雄所
见略同。他告诉皇上,自己是贫苦人家出身,勤俭习以为常,还说"上有所好,下便投其好"。皇上便引用李商隐两句诗:历贤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说自己虽比不上殷周古代明君圣贤,但时时警示自己,勤政爱民,奉行节俭,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并视于成龙为知已。
其实,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历行勤政节俭,才有希望;小到一个家族,也是同出一辙的。猛然想起爷爷当年说的话,富从升个起(升:古时计量单位,十升为一斗;个:指一粒米,一根线,指数量极少。),穷人家做事没算计。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懂得财富的积累,而穷人呢,往往没有过多地考虑。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看一个家族有没有希望,主要观其后代是否勤劳节俭,励精图志。当他们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孜孜不倦地为之奋斗,让希望之光普照大地之时,便是其灿烂辉煌的美好人生。
观电视剧《于成龙》,还可体会到凡成大事者,必先历经磨难,苦其心志,强其体魄,并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永往直前的精神。
剧中再现了于成龙赴广西罗城县就任时艰难困苦的情景,和家人分别无异于一场生离死别,典卖田产一百两银子作为赴任的盘缠,如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五名同乡跟班,一人病亡,两人看到蛮荒之地,弃之返乡。
且不说从山西老家到广西罗城的路途遥远及条件艰苦,就是那赴任的罗城县,地处荒蛮,匪盗横行,杀人越货,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前两任知县,一人逃走一人被杀,自己这个新知县赴任途中险些被盗匪活埋,官印官服被抢,这哪里是赴任?简直是赴死!
就在这挑战生存的一线希望,他抓住了救命的稻草一一民心向背,团结民众惩治恶匪,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不顾个人安危,他执意闯进苗寨,与老百姓站在一起,和来势凶凶的匪徒展开生死较量,斗智斗勇,终于取得初战的告捷,为自己在老百姓心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电视剧《于成龙》的确是一部好剧,无论在做人做事方面,还是在国家大政方针方面,都有极好的参考价值。敬己、敬人、敬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我们每个人只要心中有爱,弘扬正气,在生活实践中勤于动脑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你的人生也为之光芒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