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精选(最新3篇)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精选 篇一
杨广的奋斗与智慧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其奋斗精神和智慧才能成为了励志的典范。其中,唐代的杨广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杨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的父亲并没有因为他的身份地位而纵容他,反而要求他努力学习,争取自己的成就。杨广深知自己的家世带来的责任和压力,于是他毅然决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在杨广年轻的时候,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智慧。他广泛涉猎文史经籍,对于诗词歌赋也有独到的见解。他还善于观察和思考,时常琢磨问题,寻找解决的办法。这些品质使得他在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有了出色的表现。
杨广的努力并不仅仅停留在学习上,他还十分注重实践。他积极参与政务,勇于担当重任。在唐太宗去世后,杨广继位为帝,成为了一位杰出的君主。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得国家繁荣昌盛,社会风气良好。他还重视教育,积极推动科技发展,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遗产。
杨广的奋斗和智慧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告诉我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梦想和努力,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他的故事鼓舞着我们,让我们相信自己的潜力和可能性。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我们都应该像杨广一样,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精选 篇二
韩愈的坚持与勇气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名人以其坚持和勇气成为了励志的楷模。其中,唐代的韩愈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他对于文学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才华。然而,在韩愈的时代,文学界的主流观点对于他来说并不认同。他的作品常常被贬低和批评,他也因此受到了很多的打击和困扰。然而,韩愈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梦想和信念,相反,他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文学事业。
韩愈的坚持和勇气体现在他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上。当时,唐朝的官员贪污腐败,社会风气也十分恶劣。韩愈大声疾呼,要求政府进行改革,整顿社会风气。他写下了许多富有社会批判意义的文章,揭露了那些腐败和不公的现象。他的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使得社会风气有所改观。
韩愈的坚持和勇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改变了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为后世树立了榜样。他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压力,我们都应该像韩愈一样,坚定地走自己的道路,永不放弃。
中国古代名人励志故事精选 篇三
古代励志故事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
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苏秦刺股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孙敬悬梁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诸葛亮勤奋好学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李密牛角挂书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