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读书笔记(最新6篇)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一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疯狂。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深沉而扭曲的世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首先,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展现了一个扭曲而荒唐的社会现实。狂人所描述的世界充满了无法理解和接受的荒谬场景,比如他所在的医院被称为“白痴的王国”,医生们被称为“国王”,病人们被称为“臣民”,这种诡异的称呼让人不禁感到不安。而狂人所遭遇的种种冷漠和虐待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他被迫剃光头发、穿着粗布衣、被羞辱和虐待,这样的待遇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通过这些描述,鲁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使读者深感荒谬与悲哀。
其次,本书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思考。狂人通过对于自己的描述,揭示了社会对于个体的高度压制和剥夺。他们被剥夺了自由、尊严和人格,成为了社会的奴隶。这种对于个体的剥夺和压制,让人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同时,狂人对于社会的批判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和反思。当狂人说出自己是一个狂人的时候,他其实也在暗示着整个社会都是疯狂的,正常的人只是被社会压迫和束缚的疯子。这样的观点让人们陷入了对于社会的深深思索。
最后,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呈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狂人的语言直接而激烈,他用尖锐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和荒诞。他的叙事方式充满了讽刺和讥笑,让人不禁产生一种痛快和解脱。同时,狂人的自白也让人对于文学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他的叙事方式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以一种狂热而直接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社会的思考。
总之,《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思想和反思的作品。通过狂人的自白,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而荒唐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思考。同时,狂人的叙事方式也给予了我们对于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思考。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于当时社会的揭示,更在于对于人性和社会制度的思考和启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二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作者鲁迅以狂人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疯狂。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深沉而扭曲的世界,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思考。
首先,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对于个体的高度压迫和剥夺。狂人所描述的医院和医生们的行为,让人感到恶心和愤怒。医生们以“国王”的身份统治着病人们,对他们进行各种冷漠和虐待,将他们当作臣民一般对待。狂人被迫剃光头,穿着粗布衣,遭受羞辱和虐待,这种对待让人无法理解和接受。通过这些描写,鲁迅揭示了社会对于个体的剥夺和压制,使读者深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其次,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引发了人们对于社会制度的思考和反思。狂人对于自己是一个狂人的描述,实际上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批判。他认为整个社会都是疯狂的,正常的人只是被社会压迫和束缚的疯子。这种观点让人们陷入了对于社会制度的深深思索。我们不禁会问,社会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人们又应该如何生活?这样的思考和反思,使我们对于社会的现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本书通过狂人的自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叙事风格。狂人的语言直接而激烈,他用尖锐的语言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荒诞。他的叙事方式充满了讽刺和讥笑,让人不禁产生一种痛快和解脱。同时,狂人的自白也让人对于文学的形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新的思考。他的叙事方式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的叙事结构,而是以一种狂热而直接的方式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对于社会的思考。
总之,《狂人日记》是一部充满思想和反思的作品。通过狂人的自白,我们看到了一个扭曲而荒唐的社会现实,引发了人们对于现实的反思和思考。同时,狂人的叙事方式也给予了我们对于文学形式和表达方式的思考。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于当时社会的揭示,更在于对于人性和社会制度的思考和启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三
关上书,我深吸了一口气,眼前似乎还飘动着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个黑暗、冷漠、血腥的年代。
本篇鲁迅先生假借精神失常者的恐惧揭露社会的黑暗与冷漠。在“狂人”眼中看来,四周都是随时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自己的人,赵家的狗、狗的主人——赵富贵、还有一些未经人事的小孩仿佛都是吃人者,最为伤心的是自己的哥哥也成了其中一员。在这儿,我将“吃人的人”理解为万恶的旧社会。
“狂人”进于“癫狂”,不停地做着“噩梦”,在境象中充满青面獠牙的家伙,黑暗阴森的笑,古怪的语句。却借助着“疯”,把带着愤怒,惊恐的鞭子一下子打到了隐痛之处,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每个人都睁着眼睛说谎话,互相生疑,都想控制别人,却又无力超越他人,因而斤斤计较着。“狂人”被道为“疯狂了”,却又在“疯”的状态中说出一堆真话。
文中第六节写到: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
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将一个黑暗的社会鲜活的呈现出来,“狮子似的凶心”当指社会统治者的狠毒,“兔子的怯弱”指的应当是软弱无知的群众,“狐狸的狡猾”我想猜的无误应指圆滑世故,当属“墙头芦苇两边倒的”商人们。于是这天便不知是“日”和“夜”了。
文章最后一句:“救救孩子……”这呼声凄厉,甚而有绝望在内!绵绵不绝震撼这世人的内心。这正是鲁迅先生对“哀其不幸,怒气不挣”麻木民众的大声呐喊。
在今天,我们恰恰缺少这种疾呼,环境的污染,地球的沙漠化,水资源的匮乏,这一切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凸显出来。谁都无法欺骗自己的眼睛,汶川、玉树频发地震、青海的干旱都足以彰显出可怕的惩罚。一只只孩童无望的手伸向天空,他们在离去的那一刻向世人呼救,而某些世人却沉溺在“狂人的美梦中”,不愿醒来。
当年鲁迅正是看到人们这种难以根除的恶劣性,因此才感到深深的绝望,如果认真阅读,你会发现,在“救救孩子”的呼声之后不是一个“感叹号”而是“省略号”。这长长的省略号一直延续到现在,所幸先生走后,现在已有一些人血腾腾的勇士站出来,他们以笔为旗、呐喊呼吁!让我们在这孱弱的声音中听到了一丝希望!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四
一向以来就很佩服鲁迅先生,但对于他的文章没有怎样多的接触过,除了在以前课文中学到的。这周开始读鲁迅先生的小说,开篇的《狂人日记》就给自我深深地震撼。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十分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述,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现代白话小说,具有特殊的意义。”狂人发病枣旁人侧目枣家人延医救治枣狂人复原。“这一层的意思很容易解读出来。因为小说的”序“中清楚地交待了:”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而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我们所看到的”狂人日记“就是这样一个医学上的病例的记载。由于鲁迅以往学习过医学,并且护理过患精神病的家人。所以这份”狂人日记“模拟得十分真切,详尽。大多数人都能够很轻易地透过病例的遐想,看到鲁迅以象征的形式对封建传统所进行的批判。我们也就开始了解狂人眼中的世界真相:狂人忽然醒悟”传统“杀人。在不一样的时代中,不一样的读者将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出现。
鲁迅明写的是狂人的狂态,实际上笔笔触动的都是读者思考时代、社会、人生真谛的心弦。狂人并不是一般的典型性格,他是象征性的,是整个五四时代先驱者愤激思潮的艺术象征,我们从狂人的日记中,感受到的是充满着批判和追求、深思和战取的一首气魄宏大、热情奔放的时代思潮。在那样的时代,这不得不让我们敬佩。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五
《狂人日记》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出了强烈的反叛和变革的精神。
如狂人面对因循数千年之久的传统思想,大胆地提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疑,这集中体现了大胆怀疑和否定一切的五四时代精神;狂人还面对面地向吃人者发出了警告:“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还渴望将来有不再吃人的更高级的“真人”出现,这表现了一种改变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朦胧理想。最后,狂人期望未来、瞩目下一代,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更是一种向封建主义抗争的号召,同时也向世人昭示了一条变革社会的途径。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的小说《狂人日记》?
102年过去了,鲁迅先生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考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依然是无法撼动的,《狂人日记》当之无愧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
《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首发于当年5月的《新青年》月刊上,也是鲁迅先生,第一次以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后收入鲁迅小说集《呐喊》。《狂人日记》的发表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
《狂人日记》通过对被迫害者“狂人”这一形象的生动描写,塑造了被迫害者的典型人物,通过他内心的自述式的刻画,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鲁迅的这篇《狂人日记》还是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具有鲜明的现代性的白话小说,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一直以来,鲁迅在读者中的名望非常高,我们在上中小学的时候都是读过,背过鲁迅的文章。如今,鲁迅的文章稍有变动,便会引起轩然大波,学界关于学生还要不要读《狂人日记》,尽管有争议,但也是因为它过于深刻,导致学生理解难度加大,或被替换成鲁迅其他小说而已!纵观当今人教版初高中教材课本,鲁迅作品总共有十六篇之多,足见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会重来,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尽管如今的孩子们读起来会显得有些难以理解,但这些不会影响它在中国文学史,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会更加凸显。
《狂人日记》读书笔记 篇六
首先,之前余华那个评论蛮有意思的,鲁迅只用了一句话就让他笔下的人物精神失常了,很多作家用几万字想让自己笔下的精神人物失常,写的还是正常人。在这一点上,写出来一个精神失常的人确实不容易。
另外,我比较关心的是结局,这一点开头就说了。已经痊愈了。而且狂人的弟弟,欣然出示日记,还大笑。我觉得这里很耐人寻味,狂人自己怎么看自己的日记呢?或者说“疯”的状态下才是不疯的,那如今“大愈”又意味着什么呢?
《狂人日记》中以狂人的口吻再现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状态。狂人来自一个吃人的家族中,危机四伏,如履薄冰,甚至狂人的哥哥都认为他是有病的。再者,狂人与一二十左右的人交谈,影射当时青年人的思想状态,“从来如此,便对么”,青年人是不思考,或者是懒得去思考的,一切皆是理所应当,社会应该怎么变与其无关。
狂人是“怒”,而不是“疯”。若是遇到同类,痊愈一说有无也不重要了。
我觉得狂人日记这个写法挺好的,通过“狂人”这样一个“迫害狂”的形象,从一个受封建礼教压迫的当事人的视角这样一个“第一人称”,从家庭这样一个“封建团体”的内部来写他看到的东西,让读者更有直观的感觉。
还有就是文中的主角表面上看是一个“疯子”,但他的三观其实是正的,是作者在全文安排得唯一一个“理性人”。既然是一个疯子,那么他就像个未经世事的璞玉一样,身上并不带有社会灌输的礼教知识,只是从一个人类的本能来思考问题。所以他会很合理的觉得“吃人”是有问题的,而那些在封建礼教耳濡目染的“普通人”的头脑却是被异化的,只要不吃到自己,那么吃人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通过这样对比的方式来展现封建礼教的危害,让人有很深的感受。
一个人不愿向世界妥协,世界便会处心积虑地想把他吃掉。
“勿谈国事!”
悲剧把人们所向往的东西毁掉给人看——当人在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上都发现了吃人的影子,越是亲近,越是震撼,于是他在与外界对抗的漫长过程中一步一步地否认自我,最后认定自己是狂人。
他是痊愈了吗?或许在那一刻,他才真的是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