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读书笔记(经典4篇)
学记读书笔记 篇一
《活着》读书笔记
《活着》是余华的一部作品,该书以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为主线,描述了他在中国历经几十年的动荡时期中所经历的苦难和磨难,也揭示了人性的善恶与悲欢离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宝贵。主人公福贵在政治运动、大饥荒等一系列灾难中失去了家人,经历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他依然坚持活下去。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生活可能是苦难的,但只要有一口气,就不能放弃。福贵在生命的边缘游走时,对于每一个温暖的阳光和美好的事物都倍加珍惜。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我意识到自己时常忽略了生命中的美好与幸福,应该像福贵一样珍惜每一天。
其次,这本书让我反思人性的善恶。在《活着》中,福贵遭受了无尽的痛苦和折磨,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正直,尽管他的亲人们对他进行了残忍的对待。相比之下,其他人物却展现出了人性的丑陋和残忍。例如,福贵的儿子小福贵在贫困时期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父亲,出卖了他。这让我思考到,人性中既有善良和仁爱,也有自私和残忍。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和保持自己的善良品质,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贪婪和冷漠。
最后,这本书让我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逆境中,福贵始终坚持生活下去,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富有和权力,而在于对于自己和他人的奉献。福贵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尽管他失去了亲人和财富,但他仍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这让我思考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对于他人的帮助和影响,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成功。
通过阅读《活着》,我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这本书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善恶和生命的宝贵。这让我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与幸福,努力培养和保持自己的善良品质,同时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在于对他人的奉献和影响。我相信这些思考将对我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记读书笔记 篇二
《1984》读书笔记
《1984》是乔治·奥威尔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揭示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和荒谬,并给人们带来了对于权力滥用和自由意志的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触动,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力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在小说中,主人公温斯顿生活在一个极权主义社会中,他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受到极端监控和限制。个人自由被剥夺,人们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表达的权利。这让我反思到,个人自由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它是人们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前提。没有个人自由,社会将陷入压抑和沉寂。
其次,这本书让我思考权力滥用的危险。在小说中,党通过各种手段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操纵和篡改历史,以达到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这种权力滥用导致了社会的恐怖和荒谬,人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的能力。这让我意识到,权力的滥用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我们应该保持对于权力的警惕,防止权力滥用带来的恶果。
最后,这本书让我思考自由意志的意义。在小说中,温斯顿通过个人反抗和追求真理,表达了对于自由意志的坚持。尽管最终他被党所消灭,但他的反抗和追求自由意志的行为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让我思考到,自由意志是人类的一项宝贵财富,它使我们能够独立思考、做出选择,并为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奋斗。我们应该珍视自由意志,不被外界所束缚,坚持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通过阅读《1984》,我对于个人自由和权力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个人自由的重要性,警惕权力滥用的危险,并思考自由意志的意义。我相信这些思考将对于我的人生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记读书笔记 篇三
最近,学校组织学习了《学记》这篇古代教育文献,感觉受益匪浅。虽然语言艰涩难懂,但仔细读来,平时教学中的疑惑顿觉释然。《学记》不愧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经典精华,在我们二十世纪才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其实在《学记》中随处可见。它如一位博学的长者,在谆谆教导我们教学就应如此来教,学习就应如此来学。
一、以学生为本,启发诱导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学记》中的这句话教导我们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也就是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去引导、督促、提高。教学的关键是要使学生懂得、明白。一、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以学生为本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顺利的进行教学;三要打开思路,但又不带给现成答案,学生才能独立思考,智能得到发展。这点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中起的是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要善于引领而不能压抑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做到“道”“强”“开”,才能到达“和”“易”“思”的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设计问题要依据学生掌握的实际状况而定。
二、以学生为本,循序渐进
“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教师时时观察学生,发现有疑难时先不要讲给他听,让学生多思考,年幼的学生只听讲,不提问题,学习不逾越进度。这与人本主义提倡的需要论相一致。人的需要有七个层次,这几个层次有必须的次序,只有满足了上层的需要才能继续下面的需要。而《学记》所说的学不躐等,就是按照人的生理发展顺序,设计教学资料。学习的知识都有一个系统性,教学不按部就班,就会“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陷入混乱的境地。前面的知识如果掌握不够好,后面的知识就更不会很好的掌握。因此教学不能逾越进度。
三、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教师不是诚心的教育学生,不思考学生才能的高低而因材施教,学生求学也不能顺利。人本化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具有创造性的人格,能创造性地做任何事,并能总处于创造的过程中。主张课程资料应建立在学生的需要、生长的自然模式和个性特征的基础上,应体现出思维、情感和行动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就应和学生的生长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与《学记》所提倡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多么相似,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真是殊途同归。中西文化的碰撞实际上就是建立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基础之上。
教学就是教师研究怎样教,研究学生怎样学。《学记》里所彰显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我们教育者就应时时遵循的。应对《学记》我们就应常读常新,让我们时时记起那些精辟理论,记住启发诱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吧!
学记读书笔记 篇四
《学记》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它关于教学方法、为师之道的阐述。
它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上学时,对于为师者的理解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当自己真正选取站在三尺讲台上,才明白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素质教育遍地开花的这天。评价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有很多,我想为师之日,就是重任在肩之日。〈学记〉里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作为一名教师,在明白自己职责的基础之上,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
《学记》里还阐述了作为一名教师所应当具备的品质,里面说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教学方法。如果还是满堂灌,不顾学生的理解潜力和状况,不因材施教,不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就达不到目的。作为教师,要按规律办事,遇到不懂的问题,要多与他人交流,这样才能解决问题,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其大意是“虽然有美味的肉食,不吃,不明白它的甘美。虽然有极好的道理,不学,不明白它的好处。所以学习之后才明白自己有所不足,教人之后才明白自己也有不通之处。明白自己有所不足,然后才能严格要求自己;明白自己有不通之处,然后才能勉励自己奋发上进。所以说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的。”是啊,这世间的知识学问自己又能明白多少呢?那么多的精神食粮我为什么不去吸取?会不会有一天我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会不会有一天因为不学习根本跟不上这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这些问题在我读完后一遍遍问自己。确实,还能够利用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我还能够学习更多知识,个性是作为一名教师,这一点至关重要。此刻科技发展迅速,知识更新的很快,我们务必常学习,多学习,来适应学生的要求,适应社会的要求。
学记中的第二段开头就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明白。”意思是: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玉器;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它有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真谛是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主动用心地去探索和理解知识。
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学记》中写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单靠死记一些零碎的知识,不能做个好老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随时准备根据学生的提问并给以圆满的回答才行。这样才能“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客,然后尽其声”。
教学之路像一条长河,要想持续河流的清澈和活力,就务必有众多的支流来滋润它、充实它。所以想做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应先是一个积累丰厚的人。在阅读中积累,在反思中积累,在实践中积累……读书能够让我们体验不同的人生,延长自己的生命;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厚重的质感,读书能够为我们添一些文化的雅致;为我们的工作增添一些巧妙与机智;除了读书,我还要学会反思。反思,实际上就是与心灵对话,学会反思,能够让我们的头脑更清醒、思想更进步。厚积方可薄发!
《学记》还带给了另一个教学原则,即“继志”。它认为:善于唱歌的人让别人接续其音调,善于教人的人让人继续其志向。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够做到言辞简约而意思通达,道理精微而说理完善,论证虽少却意旨明白,就能够让人领会其意图,从而让学生将自己的志向继承下去。
教学相长。《学记》要求教师"教学相长",不断地求得自身业务的进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求教师受严格的训练,遵循教育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纯熟教学技巧,"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能够为人师也。""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要求教师深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恃征与差异,"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充分的修养,"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要求教师具有必须的社会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跟着自己所指引的方向前进,"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这反映了《学记》对教师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促进学生的知识、智慧与潜力的增进,更重要的是要用社会理想与道德情操去深深地影响学生、吸引学生。
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有时候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方法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学生有了对知识的渴求、乐于学习的动力,又掌握了适宜的方法,一切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