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最新3篇】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篇一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作者以自己的阅读经验和观点,分享了一种高效、有趣的读书方法。本文将从作者提出的几个观点和建议出发,进行分析和总结。
首先,作者认为阅读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提升自我。他指出,阅读并不是一味地追求读完书籍的数量,而是要注重品质和效果。在选择书籍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筛选,精挑细选,而不是盲目地追随热门书籍。同时,作者也强调了阅读的目的性,即要明确自己阅读的目标和动机,将阅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真正收获知识和成长。
其次,作者提出了“主动思考”的观点。他强调了读书时要积极思考,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通过问自己问题、思考书中的观点和结论,可以加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作者也提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他认为通过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的书籍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过程。
作者还强调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他建议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以便于后期回顾和总结。此外,作者还推荐了一种叫做“SQ3R”的阅读方法,即扫描(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回忆(Recall)和复习(Review)。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读的内容,提高阅读的效果。
最后,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关于读书环境和习惯养成的建议。他认为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非常重要,包括安静的空间、舒适的座位和适合阅读的灯光等。此外,养成每天读书的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设定阅读目标和时间,坚持每天阅读一定的时间,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兴趣。
总之,通过《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的阅读,我深感作者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提高阅读效果和获得更多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主动思考、运用阅读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阅读的力量,开阔眼界,丰富思想,提升自我。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篇三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范文
篇一:《这样读书就够了》读后感
发了一本书,《这样读书就够了》,要求他们写一篇读书笔记,希望结合他们的工作性质,列举工作中的案例。很好奇是怎样的书有那么大的时效性,可以边读边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于是在他之前就拜读了赵周老师的《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
在书的封面写着“拆书帮职场能力提升课”,“献给所有买了书读不完而心怀愧疚的人”。看到这两句介绍,顿时觉得对自己似乎没什么用,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以及工作场合,都称不上我心目上的“职场”;而且我是个很少买书的人,买了的也一定保持不浪费的原则一字不差的看完它(实在不太买书)。读着读着,发现原来完全不是这样的。
书,读过之后,带给人的感受不尽相同,很多书,当我们再次拿起来时,当初的那种激情澎湃,那种感同身受??或许早已经消失地无影无踪,而拆书帮的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带给了自己一种全新地阅读理念——书不贪多,而贵精,把书中的知识拆解成自己可以拥有的能力。
《这样读书就够了》一开始就提出了成人阅读的三大核心难题
1、没时间,没精力——被工作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经没有多余的能量
2、看不懂,记不住——总是以为看书一定要以书为重点,忽略了自我才是重点
3、看不下去——看着看着就觉得看这本书好像没什么作用,然后就不看
这些问题让我产生共鸣了,这本书帮我解释并解决了这三个问题
一、根据我的工作,每天8~9小时的上班时间,平均1小时的上下班路时间,8个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除去吃饭等其他活动的时间,实际上一天下来剩下的时间寥寥无几,再让我进行看书学习,自己也提不起劲了,太辛苦了。但是读书学习是我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时间和精力不可以是我不想去做某事的借口。
二、想想自己读书时候,是否有目的。除了教科书,我要学会做一道题,解决一个问题这个目的之外,别的书,我都是怀着,买了就要看,把书读完就可以了的心态。然后呢?就没然后了。因为阅读只是阅读,阅读如果不和行动本身联系在一起,那就知识单纯的记忆而已,下次在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不知道怎么去解决问题,更何况,很多人看了书都记不住。
三、近几年接触了很多与工作比较贴近的书,也就是致用类的图书。但是我就算读完了,也没有太多的变化,期望读一本书之后自我本身就发生巨大的改变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为只是如果不联系实际加以运用的话,它就永远只是束之高阁的东西。
这本书中提出的是一种基于成人教育的读书方式,其实并不算新,因为有部分人就是这样去进行数据的阅读,只不过它把这个行为概念化了。人对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个人最大的收获在于:
1、搞清楚了成人学习困难的背后理论依据;
2、明白了破解成人学习的切入点;
3、了解了学习的不同方式、类型;
4、掌握了学以致用的两种方式
a体验——反思,诺尔斯提出了“反思性实践”。其实也是把经验进行重新评估。七种的四个过程:联接——整合——确认——内化,那对应到我们拆书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拆为己用的过程。阅读知识——联系实际——转化行动,简而化之,理论联系实际。
b归纳——演绎,斯滕伯格指出:演绎是一般到具体的过程,而归纳是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在这个演绎的过程中,会更加深化你对书本内涵的理解,这样,通过不断的“归纳——演绎”,就会不多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最大的遗憾是自己还是很难将书本中提及的方法,与自己工作生活结合,可能自己连书中所称的初级学习者都还不够格,但是希望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能渐渐发现,这本书以及任何一本阅读学习过的书中的知识能够帮助到自己,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篇二: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各位中午好,刚看了下各位的回帖,发现很多人对拆书帮的这个指导书<这样读书就够了>还不大了解,对拆书的规则也不清楚,基于此,先和大家一起来读下赵周老师的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挑选出其中对我们有用或更能了解拆书规则的章节或片段进行讲解,如有问题,可以回帖或留言,我有空时会尽自己能力回答. 首先讲下引子这部分,篇幅不长,但是值得我们去深思,就是为什么针对一本书的培训,按书价一般是二三十元,而与之对应的培训则是天价,少则几百,几千,高则几万,就内容而言,可能培训的内容不会超过书上讲解的,既然这样,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去参加培训,而不愿意以最低的成本看书学习到比培训更多的知识,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认真思考的问题,那是不是就可以说培训没价值了,培训有无必要等,各位可以从书中提出更多的疑问,在此只是抛砖引玉.
书中首先介绍了一些民营企业老师不惜花高价去参加培训,如参加刘一秒的课程,花费几十万,学员也愿意掏这个钱,因为他认为这钱花得值,学到了很多东西,经作者的一步步分析,发现刘一秒的这些培训内容都可以在经典中书找到,像德鲁克,柯林斯,史蒂芬.柯维等人的著作中找到影子,既然这样那是什么造就是他,难道仅是靠营销手段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没有哪个老板是傻子,他们肯掏钱肯定是看中其中的价值,直接点就是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刚才也讲到了很多人说参加培训后收获巨大,但是那些内容又可以在书中找到,原因到底是什么.
作者给出了答案,职场工作者的真正需求是:"他们不需要什么大师,需要的是一个老师,这个老师能够教他给他们真正的(虽然也是初级或简单的)的管理学,营销学,沟通和心理学,还要让他们放下对学习的恐惧,最关键的是这些知识能用得上"
看到此处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现在的'培训这么盛行,各式各样的培训都有,似乎每个培训师都具有超能力,能点石成金 ,但实际真的这样吗,在我看来,很多都是吹捧出来的,但不可否认他们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就是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让我们避而远之,变得对之产生好感,原意去学习,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说到这里,那是不是说我要提升能力,又对书不感兴趣,是不是我就要花高价格去参加培训呢,其实没这个必要,培训是必须的,但不是什么都要去参加,要有选择性的,但是也不能忽视对自我能力的培养,即书上提到的将书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能力,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但是能使我们收获很多.
而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正是教我们如何掌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方法或捷径!
今天中午和大家分享了为什么一本二三十元的书上的内容和一个几千上万甚至上几几万元的培训课程,从内容上来说是差不多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去参加培训,原因是什么,之前已作相应分析,在此不做过多讲解.
本次分享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问题,就目前的读书现状而言,很多人是离书越来越远了,就调查,中国人的人均阅读量是排在世界倒数了,难道是我们现在不需要读书还是我们都比较厉害,无需读书,读书会误了自己的心智发展还是其他原因呢?读书真的只是在学校做的事吗?这些值得我们去深思一下,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阅读欲减少?
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介绍了成人学习的三大问题,
1.无时间,精力:社会生存压力太大,造成学习的时间减少,在此作者给出了一个公式:生存余力=生存力量/生存负载,而我们的读书或学习时间来自于自己的生存余力,如果生存余力过小,则学习的时间也会相应减少,在此我们可以问下自己,我们的生存余力有多少,是真的接近于0还是其他?
2.看不懂,记不住: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观念里,看书就是要把书上的内容全部记住,从头看到尾才行,此书未毕,彼书勿启,这是古人的学习方法,是否也适用于我们现在的学习呢,或说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方式是否还适用于现在在职的我们,在学校里老师也是教我们要把书上的内容记住 ,包括现在的考试,比如职称,资格认证考试等,都是要求对书本知识点的掌握,但是这些都是属于考试类的学习,属于应试式的,换句话说我们是不是把书上的内容全部背下来了就代表我们就掌握了这些知识点呢,就一定可以运用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来吗?答案是NO,书本和实际是有差别的,而且当我们在这样做时,还有一个重要的沉没成本,就是时间成本,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说是得不偿失或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那问题出在哪里呢,书中给出了答案,在于我们搞错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方法错了,成人学习的方式和在学校学习的方式完全不同,前者侧重实用,而不是把书上的内容全部记住.
3.看不下去:这部分主要是指书上的内容太深奥了,看不下去.
基于以上问题,作者给出了解决办法:
1.轻松有效的阅读,使读书不再成为新的生存负载
2.以学习者为核心
3.致力于能力提升,行为改变,而不是记住知识
看完以上介绍,不知各位是否也有相同的困惑,欢迎一起探讨,解决!
前二次我们谈到了关于为何培训费这么贵但是还是很多人去参加,而培训的内容其实在书中都可以找到,差异在哪里,还谈到了成人学习存在的问题点,今天和大家谈下,关于成人学习的一些理论以及培训费之所以贵的原因及破解方法. 书中一开始就用一个小故事的方式表达了关于二种不同学习方式带来的结果,一个是以张瑞敏为代表的实战派学习法,强调的是实用,学到的东西能快速运用到工作中,像海尔的日清工作法就是张瑞敏在看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的某个片段引发思考,结合企业实际发明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推广此方法,另一个是以中国人大教授包政为代表的学院派读书方法,在看书中不断进行推敲,归纳分析总结.
二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完全不同的,张瑞敏的学习方式属于侧重实用,适合于现代的成人学习,而包政的学习方式则属于学校式的教育,适合于读书考试等.
在此作者引用了成人教育学的五大公理:
1.自我导向:强调的是个人主动性,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的填鸭式,一个人学习的收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主动性,越主动,学习收获的越多,反之亦然.
2.关联经验:此处讲的是我们在看书时不能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联系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以前看过的书等,将这些经验全部调动起来,再进行深入思考,这样才能把一本书读深,读透,为自己所用.
3.强调实践:由于现在工作都比较忙,看书的时间相对来说都比较少,能真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的时间是少之又少,但是读书确是对我们自己成长最有效最直接成本最低也最持久的一种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看这本书我是
否能用得上,不然学习的效果就不大,当然不可否认有些书的效果是潜移默化式的.
4.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此处讲的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目的性不同,学习的方式也自然不同,所以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足够解决问题就好.
5.内在驱动:成人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希望解决问题,增加能力和自我实现)而非外在因系(如考试,考证,证书等)的驱动而学习.
下面再谈一下为什么培训费要比读书贵几万元?
先看几个公式: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I
图书+I=培训
从上面的几个公式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培训和图书的差别在于I,那I是什么呢,难道I就是二者的差值吗,那我们是否有其他办法复制这个I,而不一定是要通过培训来获得,NLP中讲,我们要复制卓越,前提是要先对I解码,这个刚才在讲成人学习的五大公理已经讲到了,I其实就是这五个公理.
I(引导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激活经验+促进参与+催化应用,有了I,可能让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知识,将知识与自己的经验相联系,并易应用知识,加深印象,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拆为已用,用公式表示就是A(拆为已用)=体验+反思
培训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大家理解的,当然在实际的培训当中,老师讲的不可能只是一本书上的内容,而是结合了多本不同的图书还有自身的工作经验,将一些深奥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在这里那有人可能就会问,那是不是我们自己学会了这套拆书的方法以后就不用去参加培训了呢,在此我的看法是,培训还是需要的,只是更有选择性,如果那个培训内容自己通过看书联系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够通过拆书的方法掌握那就没必要参加培训了,如果做不到那就可以通过培训来实现,毕竟培训的老师在这方面是比验有经验的,正所谓借力使力不费力.
篇三:这样读书就够了书评
A. 本书类别:
学习方法类
B. 概述
为解决成人读书难问题,提出“拆书”理论,将读书重点由“读完,读懂”转变为化整为零,不求甚解,只求能与自己实际联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分析读书与培训的核心差别——引导促进的作用,从而归纳出成人学习的三个核心环节,阅读,引导促进,拆为己用。提出便签法读书。
C. 重点章节
第二三章
骨架:分析成人读书难的单个原因——解决方法:化整为零,不求甚解,学以致用
重点内容
一、 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
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重要的不是看懂,而是能和自己的经验发生联系;重要的不是记住,而是能够应将知识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二、 读书难,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因为看不懂,因为看不下去。所以,职场工作者若
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学习方法论。这方法论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不会成为新的生存负载——不像读书会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整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最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以学习者为核心——而不是以书或培训师为核心。
第三,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与记忆。
三、 成人教育学五大公理
1. 自我导向 随着个体的成熟,一个人的自我概念从依赖型的人格转为自我导向的人格。
成人变得具有自我导向性,意味着成人学习者能够参与诊断自身的学习需求、规划、实施和评估自身的学习经验。所以,有效的成人学习应该更多强调主动参与,而非被动接受;应该是强调互动和参与的研讨会(Workshop),而非强调老师精彩讲授、学生认真接收的培训(Training);应该强调一种学习氛围,使成年学习者得到认可、尊重和支持。进而言之,应该存在一种师生间相互交流、共同探索的精神。
2. 关联经验 成人和青少年的另一项根本差异,就是成人具有丰富的而且不断增加的经
验,这些经验应该作为学习资源被自己和他人加以利用。
3. 强调实践无论在工作还是学习中,个体的表现取决于他做此事的能力和意愿。能力
水平和意愿水平的组合,被称做个体做此事的“准备度(Readiness)”。而成人的学习准备度,更倾向于实用。学习内容与他的社会角色、工作岗位、面对的问题关联越强,他的学习准备度就越高。所以,选择学习内容,首要考虑是“是否用得上”,判断学习效果的衡量标准也是“是否用上了”。
4. 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 随着个体的成熟,个体的时间观会发生一种变化,从知识的未
来应用转向立即应用。因此成人学习更多的就是一种问题中心的学习而不是学科中心的学习。所以,成人学习没有必要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入、体系的完善、细节的论证,足够解决问题就好。
5. 内在驱动 成人更多的是受到内在因素(希望解决问题、增加能力和自我实现)而非
外在因素(如考试、考核、证书)的驱动而学习。
四、 优秀的现场培训一定要考虑两点:
1. 即学即练——提供在安全的环境下,第一次练习新技巧的机会;
2. 第二,现场反馈——练习后讲师给予专业的点评。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结
培训后,在工作中很容易地应用和实践。
五、 培训与读书的区别:
I(引导促进)=以学习者为中心+激活经验+促动参与+催化应用
有了I,学习者更容易应用知识。(体验) 有了I,学习者对知识的印象更深刻。(反思) 第一部分 第二章 这样读书就够了!(5) 有了I,学习者对知识进行第一次实践(安全的演练)。(体验) 有了I,学习者在演练后得到点评。(反思)
“体验”与“反思”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我们把这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称之为“拆解”,或“拆为己用”(Appropriation)。 A(拆为己用)=体验+反思
拆书家激活学习者的经验,促动学习者的参与,催化学习者的应用,还可以给出点评,来帮助学习者反思。总而言之:拆书家引导促进,帮助学习者把知识拆为己用。拆书家带来I,帮助学习者做到A。
无论是一个人的拆书帮,还是一群人的拆书帮,实际上都会包括高效成人学习的3个核心环节:阅读、引导促进和拆为己用(RIA)。
六、 作者在拆书中提到两个有意思的例子
1. 男主角应用了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1)以互动的形式开场,引发受众的兴趣。2)
寻找与受众的共同语言(男主角本来想用律师打比方,发现大家兴趣不够,于是就改用电影明星打比方。后面又借用巧克力来做比喻)。3)当他遇到质疑和挑战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驳,而是提问。4)他做到了在标准的层面思考问题。
以听众为中心,提问比表达更吻合“沟通”的内涵——表达可能是单向的,提问必然是双向的。流畅的表达可能只考虑了自己,巧妙的提问却必然要考虑对方。当然,提问也有优劣之分,低劣的提问是追问、质疑、挑战、想凸显自己,而优秀的提问则是好奇、探究、尊重,想了解对方
2. 一份正式的用于决策的汇报,应包含4个部分:事实+观点+建议+预测。建议必
须明确具体,至少要给两个。预测不仅要给出积极预测,还要给出消极预测——也就是如果按我的建议做了,可能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不只能看到的“朴素”和“专业”,更能看到你的“周全”和“可靠”
七、 便签法
准备3本不同颜色的便签,分别用来做3类笔记(I、A1、A2): 第一类拆解(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知识。 第二类拆解(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第三类拆解(A2):以后我怎样应用。
便签法的操作步骤如下:
1. 第一步,确定你要读的是致用类的图书,你读的目的是为了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技巧、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
2. 第二步,要求自己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本书第五章引用的速读法。
3. 第三步,遇到核心观点、重要建议,或者较难理解的地方,先判断这对我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则放慢阅读速度,细读相关内容。
4. 第四步,拿一张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简要重述知识点,或者总结启发,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5. 第五步,回顾自己有没有经历过,或者见到过类似的事情、情境,拿一张A1便签,写下来,贴在相应书页。
6. 第六步,结合读到的知识(观点/建议/启发)与自己的经验,设想自己今后可以如何运用。总结的内容应该是具体的而非笼统的,写在一张A2便签上,贴在相应位置。
7. 第七步,在有便签的页面边缘,贴上一张小小的指示标签,以示提醒。
80第八步,用此法读完整本书后(或者读完自己认为值得读的部分之后),把所有的A2便签拿出来贴在墙上,提醒自己日后应用、改变行为。
便签法作用
(1)缓解书太厚读不完给自己
带来的压力。(2)帮你集中注意力。
(3)聚焦于思考和应用,而不是知识本身。
(4)保持兴趣、效果外显化。
(5)方便事后整理。
(6)加快学习进度。
便签法的3个基本原则:
(1)对阅读要有不同的看法,不再停留在对书负责的阶段,而要明白阅读致用类图书的目的一定是应用。
(2)使用便签是为了在阅读时保持清晰的思路。
(3)采用简单易用原则和使用不引人注意的工具,比如便签、笔。因为它们简单,所以可以使用降低便签法的复杂程度。这样你就可以把心思集中在阅读和思考上,而不是费尽心思地掌握便签法。很多教人阅读的方法都是听起来很美,用起来未必有效,因为方法本身太复杂,要求太高,让想应用它的人望而却步。
D. 本书解决的问题
1. 首先,无论参加一群人的拆书帮现场学习,还是一个人应用拆书帮理念去阅读,都
不仅不会消耗,反而会增加生存余力。因为只读几个片段,或者每周只花两个小时参加拆书帮活动,这几乎不增加生存负载;而拆书帮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把图书的知识拆解成工作能力,日积月累地提升生存力量。生存力量增加,生存负载不变,所以生存余力增加。
2. 其次,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下,不再有“看不懂”或“记不住”的问题了。在拆书
帮现场学习中,拆书家会通过讲解和案例来帮助你理解;在一个人的拆书帮中,看不懂的地方跳过也无妨——关键的问题永远是我怎样能把看懂的知识用上。
3. 最后,“看不下去”也不再是问题。在拆书帮现场学习中,拆书家的促动、学习者
之间的互动、自己和同事加工出的亲切案例,都让学习更加有趣也更加有用。那么一个人的拆书帮呢?当我们不再要求把书从头读到尾、不再要求理解作者的思路,也不再要求归纳全书脉络,而本着“能用上一点儿是一点儿、能用上两点儿就赚大发了”的精神,学习者就再没有关于学习的压力、焦虑和愧疚,只有学以致用的乐趣、能力增加的成就感和行为改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