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优秀6篇)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 篇一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它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作者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首先讨论了教育的理想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的理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金钱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力的人。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应该仅仅追求成绩和功利,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书中探讨了教育的信念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的信念应该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环境和机会,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一点让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只有通过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能。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育的理想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教育的信念应该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环境和机会,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不断反思和探索,努力实现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 篇二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应该追求和坚守的。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作者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引发了我对于教育的思考和反思。
书中谈到教育的理想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的理想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学生的就业和金钱收入,而是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学会思考和创新。
书中还讨论了教育的信念是什么,作者认为教育的信念应该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环境和机会,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这一点让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自己的特长和优点。只有通过了解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能。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理解了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的理想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让学生在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教育的信念应该是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无限的潜力,只要给予他们适当的环境和机会,就能发挥出自己的才能。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坚守教育的理想和信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 篇三
1.心存感激
我们应该心存感激,对我们拥有的一切。
我们生活在先辈们用智慧和汗水改变了的世界中,我们远离了蒙昧和野蛮,远离了茹毛饮血、风餐露宿的时代。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先辈,心存感激。
我们不必去捕鱼狩猎,却能品尝到美味佳肴;我们不必去采桑织布,却能享受到锦衣华服。我们应该对我们的同辈,心存感激。
当我们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时,我们是极易夭折的;当我们青春年少不谙世事时,我们也极易误入歧途。今天,我们能强健而正直地生活着,我们应该对那些在我们生命历程中用关爱扶持我们的人,用智慧启迪我们的人,用美德陶冶我们的人,用真情沐浴我们的人,心存感激。
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贪婪与抱怨;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自大与冷漠;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苛刻与虚荣;多一份感激,就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
心存感激,是一种朗朗的心境,一种人性的光辉,天空因此而变得湛蓝,空气因此而变得湿润,美好的事物因此而变得离我们很近很近。
2.大学的理想与使命
理想总是高于且先于现实而存在的。没有对于什么是良好的大学教育的理想,没有某种关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理想,我们就无法从事教育。教育正是牵涉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具有鲜明的价值指向的潜能的唤醒,是浸淫于“文化—心理”之间的精神创生。
大学的理想和使命主要是通过“人的培养规格”来表征的。我们的大学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无庸讳言,我们对于教育中这个最为核心和最为根本的问题缺乏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研究。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这份著名报告中所指出的:“如果教育要继续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能够运用智慧和精力去满足个人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么它就必须克服自满和墨守陈规的特点。教育必须经常检查它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3.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
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也是内省与自察。伴随着感悟和体会,淡淡的喜悦在心头升起,浮荡的灵魂也渐归平静,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纯净而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的契入现实,介入生活,创造生活。
“三更有梦书当枕”,“半床明月半床书”,自古就是高洁之士的写照。明月虽然清寒,书却因博大精深而温润生命。阅读中你一次次受感动,又会在一次次感动之后更深切的洞悉生活的真谛;读书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物我的回响交流”的过程。因为它能唤起我们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那时可贵的创造力的源头,是人类文明发展不竭的动力。
柏拉图的“洞喻”表明: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着我们的蓦然回首。当我们能以古典的心情对待学习时,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残阳,都将以更为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完满的生活。
4.闲适
别将生命之弦绷的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 己。
闲适不是慵懒,不是无所事事的光阴虚掷。它是生命积极的存在状态,是生活意趣的尽情挥洒,是没有喧嚣与逼仄的心理空间。
急功近利时,不会有闲适;心存芥蒂时,不会有闲适;欲壑难填的人,不会有闲适;老谋深算的人,也不会有闲适。闲适,在蓦然回首的追怀中,在悠然心会的禅意里。
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至;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享受生命的从容与韵律。
留一份闲适给自己,聆听心灵的悸动和低语。
5.真诚的言说
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美感,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没有灵魂的飞升和投入生活的热忱。
教育之所以要呼唤诗意,还在于情感的苍白、才思的枯竭、内心的冷漠,都与唯理性的教育有关。
教育中呼唤诗意之所以可能,就因为诗是一切生命的永恒的超越性激情。这是每个心灵蕴藏的朴素的诗:它解释了人性渴望不朽的冲动,解释了人精神如渊海般的神秘与不可言说,解释了热那内心伸出对于永恒与无限的渴望。我们都向往一望无际的大漠,喜欢辽阔的草原,乐于亲近浩瀚的大海,反映我们希冀超越局限、走向永恒的内心冲动。
6.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
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我的解释框架中,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7.为教师而写作
在今天的华夏神州,有1400万教师,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为他们而写作,是我今后治学为文的一个重要的追求。我有许多许多的朋友是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城市,教着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尽相同的境遇却有着共同的追求。我的著作和文章的读者,基本上也都是教师。
教师是一种职业,一种古老的职业,一种将与人类共在的职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职业,诸如警察、军人、侦探、保安、门卫等等都可能消失,但教师这个职业是不会消失的,它将永存。正是她,传承着人类文明的薪火。
8.与经典为友
教育的智慧,大多是一些古老的智慧。古老的智慧存在于经典之中。经典往往比时尚更接近真实。因为,它经过了岁月的洗礼,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
媚俗的重要表现就是赶时髦。现在,人们动辄就用“根本变革”、“全新的理念”、“截然不同”来描述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或举措。这多少都有些夸大其词、不切实际,甚至是耸人听闻。的确,社会在变,教育也在发展变化,但总有一些亘古不变的东西,譬如,教育内容总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增减,但历史和文学却是教育两大永恒的支柱,这两大支柱在“诗、书、礼、乐、易、春秋”中就已确立。又如,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但孔子提出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恐怕什么时候也不会过时。如果教育中没有爱,没有真诚,任何方法大概都很难奏效,不管它多么的“新”。
9.完美的教学
在我看来,完美的教学必定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条件,那就是:深刻与真诚。所谓深刻,意味着能够给予学生匠心独运、别有洞天之感,能够唤起学生的惊异感和想像力,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当然,深刻也是相对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对象有充分的了解,使教学的目标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引导学生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是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而所谓真诚,意味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出自内心真实的感受,所表达的一切都是从心灵深处流溢出来的真实之感,没有矫揉造作、故作姿态,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奈与空洞,有着自然、真切与和谐之美。只有充满真诚的教学,才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才能有感染力与亲和力。
10.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当是灵魂的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与信仰有着内在的关联,甚至可以说,信仰是真正教育的天然要素。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会有着终极的关怀。而终极关怀只能用信仰来承载。因为人之为人就在于人是一种精神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惟有灵魂,作为精神存在的最核心的要素就在于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领悟,领悟来源于启示,来源于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有灵魂,而没有灵魂,一切都将成为没有结局的开始,成为权宜之计,成为得过且过、苟且偷生;没有灵魂,所谓的道德就会沦落为一种伎俩:一种逃避责罚和获取奖赏的伎俩。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到那些藐视道德的行为背后隐藏着一个怀有不道德的动机、将道德作为敲门砖、以最大可能捞取好处的伪君子,这就是因为缺乏信仰所致。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 篇四
近期读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颇有收获。这本书收录的是肖川近年来创作的教育随笔。读着他所写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肖川说:“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良好的教育使得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间的大写的人。”
“现实生活中,机构的职能错位却有时发生。正如监狱可能成为一所学校一样,学校也完全可能成为一所监狱。”
“不要把教育变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种意志把人塑造成为‘标准件’和‘工艺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多次提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识、文化等的传授和灌输。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中最可珍贵的东西。”然而。剖析我们当今的教育,似乎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规章制度的依从态度,而他们本该养成的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却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
我们的教育过早过多地给予孩子们约束,不准干这,不准干那,课堂上只有举手才能站起来发言;为了避免作业出现错误,任何人不许做题,老师讲了后才做;不喜欢音乐,却硬是被家长拉去学乐器;不喜欢美术,却硬是让家长按者在宣纸上泼洒笔墨;明明孩子喜欢摆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却认为那是在浪费时间……熟不知,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这样更宜于个性的自由的发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赏,而不员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压。
由此看来,人必须成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伦理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创造者。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成为人们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还学生真正的自由,让他们每个人都个性张扬。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看到了教育随笔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也让我对这种记录教育的形式产生了兴趣。这种对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现让人在欣赏中华文字之美的同时汲取着丰富的专业营养。畅游于此,让人心境开阔,灵感涌动。读此书,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 篇五
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书,我佩服肖川先生的深刻见解。他站得比我们高,看得比我们透,讲得比我们深。他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理想与信念竟然如此异彩纷呈,他让我们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憧憬幸福的教育生活,更激发我们去实践,去追求。
他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着真实、亲切与随和。他说:锤炼语言,也就是锤炼思想;追求表达的独特与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独特与精致。在教学中我们也应当如此,我们应当追求课堂用语的精炼与准确,只有多学习,反复练习,才能有所进步。我要做肖川先生笔下那个“寥寥数语”者,而不是“洋洋千言”者。
书中讲到:别将生命的弦绷得太紧,留一份闲适给自己。理性的顿悟,灵性的升发,需要闲适;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也需要闲适;创意,往往在闲适轻松时翩然而致;情趣,也每每在闲适从容中一展风采。
是啊,不就是在这种闲适中,我才能感受到闲适的美好,不就是在这种闲适中,我才能思考如何给学生闲适。教育人,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在心静时找到教育的真谛;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领略知识的海洋,思想的价值,提高自己的学养;需要一份闲适给自己,才能思考学生需要怎样的闲适。学习是循序渐进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是闲适;学生畅所欲言是闲适;遇到问题交流讨论是闲适;安静的思考,认真完成作业也只有在闲适中才能真正落实。
肖川先生给予我们教师的是真诚与深刻,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把真诚与深刻的接力棒传给每一名学生。让我们一起在努力实践中,期待教育的理想的实现。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精彩读书笔记 篇六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历时十年写就的一本教育随笔集。文章的话题都直抵人心,说出了我们教育者的心理话,读书的过程是与读者对话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质朴与豪放、灵性与率真、睿智与宽厚集与一身的学者风范,还有他那颗对教育事业无限无限热爱的赤子之心。在这里,
我真正体会到什么是诗意教育,也渴望着自己去发现、去体味教育中那如诗如画的意境。
在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要与经典为友;告诉我们教育带给了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要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告诉我们教师要“六个学会”即“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个学会”。
一、学会等待
学会等待,我们要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失望,多一点信心;少一点冷漠,多一点亲切。学会等待,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意味着我们要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正是新课程下的对学生评价机制的变化。我们要发展的看学生,我们要看学生的发展。“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只要我们付出真诚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有丰硕的收获。
二、学会分享
教师要给学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领和平等的给予,就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学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学会了倾听,才能走进学生
的世界,学会从学生的角度看世界。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应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给予,而不是施舍。这也正是新课程下的教师的角色的转换和师生应该建立起来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
三、学会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教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学生犯错误,而教师对他们多一些宽容,定会取得悬崖提缰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宽容是爱的甘露,通过教师耐心地引导,犯错的学生会得到滋润和营养,必将使他们在自我教育中转化。教师要善于宽容,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教师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过自己的无为,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潜能。这样教师的心智就不会闭锁,头脑不会固执,思想不会僵化,眼界也不会狭隘。学会了宽容的教师,才能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样化,珍视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
教师学会了宽容,自然就会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为学生模仿的楷模,自然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这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教师对自己所认同的事物常常也会抱以审慎的态度,而对学生所信赖的事物也能假设它确有合理之处,从而避免了武断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与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在宽容与乐观的期待上。宽容孩子的特性,才会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会欣赏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壮观。
四、要善于选择
教师要学会选择教育的内容,选择教育的时机,以及选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激励这一方式的选择。教师通过一个无意的手势,一句看似无关的语言,一个夸张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学生的心灵,达到使学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目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开发了潜能。激励的运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个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憾。所以说,教师要学会选择,只有教师具有不俗的选择能力,才能达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五、学会合作
教师要善于合作,当然不仅仅是在与同事教育教学事业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识,教师就会尊重和接纳学生的不同、差异、另类,甚至异端;教师就会“求大同,存小异”,作必要的妥协、退让、隐忍和放弃。作为教师,在合作中,可以与学生和家长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合作和接纳学生的同时,让学生接纳教师传授的知识、方法;在合作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前进的动力。教师善于合作、善于沟通,而又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和推已及人的胸怀,学生自然会通过观察、体悟、分析等自觉行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六、学会创新
学会创新,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探索以改进自己的工作,意味着我们要不断地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意味着我们要对司空见惯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见解……当前的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当前的社会也正提倡建设创新社会,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成为当务之急,培养我们教师自己的创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我们就一定要具有开放的头脑、进取的精神和探究的兴趣。
掩卷深思,不仅让我们感叹书中到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从《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这本书中,我学会了许多许多,倾听教育大师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和表述,我将怀着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